作者 / 王永智
2025年3月6日,京东交出了一份令行业瞩目的成绩单:2024年Q4营收3470亿元,同比增长13.4%;经营利润85亿元,同比暴增319.3%——这不仅是京东近三年来的最强季度增速,更在消费复苏的争议声中,为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当电商行业深陷“低价内卷”时,京东选择了一条更艰难却更可持续的路径——用效率换利润,用服务换忠诚。正如京东集团CEO许冉在财报会上强调的:“用户心智的提升,才是长期价值的锚点。” 这份财报不仅是一串数字的胜利,更是对“长期主义”商业逻辑的验证。
01
增长引擎: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京东的Q4增长,本质是一场“结构性效率革命”。财报显示,带电品类(3C家电)、日百品类收入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商超品类连续四个季度保持这一势头。支撑这一表现的,是京东对“多快好省”战略的深度落地:
-“好”的底气:京东自营家电的“180天只换不修”服务,将行业售后标准从30天拉高到半年;
-“省”的巧劲:通过供应链优化,京东2024年综合履约费用率降低0.5个百分点,相当于省出数十亿利润空间;
-“快”的壁垒:港澳地区核心品类实现“4小时达”,全国93%区县覆盖当日达或次日达。
用户行为的转变更具启示意义:季度活跃用户数和购物频次双位数增长,表明京东正在从“流量平台”转向“心智平台”。“当用户因‘放心’选京东买手机,因‘准时’选京东买生鲜时,这家公司的护城河已超越GMV数字本身。”
02
利润爆发:319%增长的“效率三角”
经营利润同比激增319.3%,这一数字背后是京东在“成本、效率、体验”三角模型中的精准平衡:
1.技术杠杆:自2017年启动技术转型以来,京东累计研发投入超千亿元,其智能供应链系统将库存周转效率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以黄金珠宝行业为例,2023年行业平均库存周转天数为205天,而京东通过数字化管理显著优于这一均值;
2.规模效应:截至2024年底,京东物流开放业务收入占比超70%,第三方商家数量同比增25%,摊薄固定成本的同时提升毛利率;
3.精细运营:通过“春晓计划”降低商家开店门槛,高毛利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0.8%,成为利润新引擎。
这印证了京东CFO单甦提出的“肌肉型增长”理论——不依赖补贴换规模,而是通过基础设施与运营效率的强健实现健康增长。
03
长期主义:穿过周期的“三重锚定”
京东的财报里,藏着三个容易被忽略的“慢变量”:
1.员工价值:2024年京东体系员工总数达67万人,全年人力支出1161亿元,一线快递员全员缴纳五险一金,外卖骑手社保覆盖行业首创;
2.股东回报:15亿美元分红+36亿美元回购,未来三年预留50亿美元回购额度,直接回应资本市场对可持续回报的期待;
3.社会价值:疫情期间“到家快检”覆盖1.5亿人口,乡村振兴供应链带动超2000个农特产馆上线,ESG从口号落地为行动。
这些投入短期内或许无法量化,但正如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所言:“所有伟大的企业都是马拉松选手,而非短跑健将。”
04
【结语:寒冬里的春信】
京东财报发布后,港股单日大涨8.42%。资本市场的反应不仅是对数据的认可,更是对模式的投票。当同行仍在纠结“是否跟进百亿补贴”时,京东用3470亿营收证明:真正的护城河,是用户心智中“靠谱”的标签;是67万员工传递的温度;是千亿研发投入铸就的效率壁垒。
2025年的消费市场注定波澜起伏,但京东的答卷揭示了一条确定性路径:在不确定的时代,坚持做确定的事——把基础设施修得更扎实,把用户体验磨得更极致,把社会责任扛得更坚定。这或许就是中国零售业穿越周期最珍贵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