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节,汽车圈的热闹不亚于任何一场烟花秀。国产车企们像约好了一样,集体将一款名为DeepSeek的AI大模型“塞”进车里——从长安的北斗天枢计划到比亚迪的“天神之眼”,从吉利的星睿大模型到东风的逍遥座舱,短短半个月,超过20家车企宣布与DeepSeek深度融合。这场AI狂欢的背后,是国产车在智能化赛道的全面反攻,而曾经风光无限的合资大厂们,却被逼到了墙角:跟,可能被母公司“政治正确”的枷锁勒死;不跟,用户只会用脚投票,彻底抛弃它们“落后一个时代”的车机系统。
DeepSeek的“技术平权”:国产车用1/10的成本,砸碎合资的傲慢
如果说特斯拉用电动化撕开了传统燃油车的防线,那么DeepSeek则用一场“AI闪电战”彻底颠覆了智能化的游戏规则。这款国产大模型以开源、低算力需求和超高性价比横扫车圈——它用OpenAI十分之一的成本实现了同等级别的交互体验,甚至能在一台普通个人电脑上跑通。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说:“从今年起,长安不再推出非智能化新车。”搭载DeepSeek的北斗天枢2.0计划,让10万元级的深蓝车型也能实现多轮对话、模糊指令理解和2000多个车载接口的精准控制。比亚迪更狠,直接给7万块的海鸥装上了“天神之眼”,让用户对着车机说一句“车里太闷”,系统就能自动开窗、调空调、启动座椅通风,全程无需明确指令。
反观合资品牌,它们的困境像极了当年的诺基亚——技术路径被“总部思维”绑架,智能化研发成本高企,反应速度却慢如蜗牛。一位合资车企工程师私下吐槽:“德国总部连用哪家地图API都要争论半年,更别说接入中国本土的AI模型了。”而DeepSeek的“低成本技术普惠”,让国产车用十分之一的投入,实现了比合资车更丝滑的交互体验。
合资大厂的“数字化悖论”:一边挨骂,一边戴镣铐跳舞
当国产车用DeepSeek把智能座舱变成“会察言观色的副驾”时,合资车机还停留在“你说‘打开空调’,它回答‘请问要开几度’”的原始阶段。用户在小红书上吐槽:“开合资车像在驯兽,喊破喉咙车机也听不懂人话。”这种体验落差,直接反映在销量上——2024年,合资品牌在10-25万元主流市场的份额已从58%暴跌至35%。
更残酷的是,合资大厂们连“抄作业”的机会都被剥夺。大众中国区某高管曾试探性提议引入DeepSeek,却被总部以“数据安全风险”为由驳回;某日系品牌研发团队偷偷测试国产大模型,却因“不符合全球技术标准”被叫停。一位行业观察者尖锐指出:“合资车的灵魂在海外总部,身子却被按在中国市场挨打。”
即便有合资品牌试图突围,也陷入“既要又要”的怪圈。比如某德系豪华品牌宣称要自研AI座舱,但内部测算显示,要达到DeepSeek同等效果,研发成本需增加3倍,时间周期拉长2年——到那时,市场早已被国产车瓜分殆尽。
行业洗牌加速:没有技术主权,就没有未来
这场AI革命正在重塑汽车业的权力结构。长安、比亚迪们通过DeepSeek实现了“智能平权”,把高阶智驾技术从30万元级打到10万元以下;而合资品牌若不突破“技术附庸”的身份,终将成为智能时代的化石。
北京社科院专家王鹏指出,未来汽车业将呈现“自主品牌主导+少数精品合资”的哑铃结构,60%的合资品牌可能在2025-2030年间消失。眼下,已有合资品牌开始“断臂求生”:广汽丰田押注混动技术,北京现代转型出口基地,但这些“防御性策略”在AI浪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场变革的终局或许早有预兆——就像手机行业从“安卓机海”到苹果一家独大,汽车业的未来也将属于那些掌握AI核心能力的玩家。当国产车用DeepSeek构建起“软件定义汽车”的护城河时,合资品牌若继续依赖“技术进口”,恐怕连成为“汽车界小米”的机会都不会有。
尾声:杀死合资的,从来不是DeepSeek
回看历史,诺基亚的衰落并非因为不会造触屏手机,而是输在了对生态系统的失控。今天的合资大厂们,困境同样源于对技术主权的放弃。当国产车用DeepSeek掀起“AI上车”狂潮时,合资品牌们或许该扪心自问:是要继续做总部的“提线木偶”,还是赌上一切,在中国市场打一场技术翻身仗?
毕竟,用户不会为“全球化标准”买单,他们只想拥有一台“听得懂人话”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