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toutiao.com/is/ijQVGH5f/ - 管道辩证:复杂中医简单学(第一章管道辩证之理第九、十节) - 今日头条
接上回
第二章 管道辩证之法
一、按照表里辩证来进行管道分类:
1、管道之表:
《黄帝内经》:“善治者治皮毛”,皮毛者表也,管道内外膜都属于表。
一个完整的管道分里层和外层和中间层,皮肤严格来说也属于身体所有管道的大外层,前面说过,人体所有管道的内外膜覆盖层细胞包括皮肤外层细胞都来源于上皮组织,而在传统中医概念里,皮肤主表,既然皮肤表层细胞也来源于上皮组织,那么所有的管道内外膜从逻辑上也应该是毫无悬念的主表,新冠病毒最初感染后结合的是气管表面的上皮组织,后来我们就观察到了关节、胃肠以及血管反应,其实就是结合到了同样的上皮组织。

外感六淫以风气为首,风性善行数变,可以大小无碍的进出所有管道,风的结合点位就在内外膜,一旦明了内外膜都属于表,中医表里辩证就会豁然开朗。所以不管是血管病、淋巴病、关节病、胃肠病、脉管系统病、筋膜病、神经系统病变、内外妇儿皮肤病等一切病,祛风(通九窍、开鬼门、通络、开通玄府)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标配。
中医古圣先贤其实早就理解了管道内外膜属于表这个问题,只是词语量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且不善于表达,也没有现在的解剖学知识,所以就用各种其他的名词来指代,另外,中医的生理病理的名词也和外星智慧生命的思维方式有关,远古的人类不像现在的科技昌明一通百通,面对强大的外星传授,只能依样画葫芦的模仿以便于传授,这个过程难免会出现理解性错误,比如肺有几个叶、脏器的具体位置与尺寸等。

回到管道内外膜都属于表这个常识,再来看看从古到今方剂的制定来倒推也能看出一些线索,金元时期的名家李东垣,制定的很多方剂个个离不开去风药,尤其治疗脾胃病的药方都有祛风药的影子,近代中医所说的胃肠感冒就是胃肠也有表证,常用的治疗胃肠寒湿也就是胃肠感冒的藿香正气饮,看看里面的成分,用于风寒感冒一样可以用来发汗解表。现代名医刘尚义每把皮肤药疡科药物用于胃病治疗,认为“肤膜同位”“肤药治膜”,证明胃膜和皮肤治疗是可以相通的。还有王清任的活血化瘀系列方剂,几乎每个方子都搭配解表祛风的药物。

既然所有管道的内外膜都属于表证范畴,那么里又在哪里呢?
2、管道之里:
管道的支撑功能的中层细胞以及与玄府最细微毛细管道末梢结合的细胞为里。
人体的衰老是从细胞开始的,受基因调控,细胞分裂更新到一定次数后,就开始走下坡路,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由里及表,玄府毛细管道堵塞坍塌最终波及到大的管道,生命进入倒计时,除了生理原因导致的细胞凋亡之外,人类死亡最大的敌人是疾病导致的相关脏器或者组织的细胞不可逆的凋亡,结论就是:里证必死。

关于里证,在《韩非子》里有一个中医人耳熟能详的扁鹊见蔡桓公的典故: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这个典故生动的描述了疾病由表及里的过程以及医者扁鹊的应对,扁鹊传承的可是外星透视技术啊,不用摸脉就可以直接看到人体最里层,腠理肌肤肠胃尚可应付,一旦入了骨髓竟然也束手无策直接逃到秦国,可见,中医的里证是死证。
相应的《金匮要略》里面也有一句话:”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很多人看到这句话都轻飘飘的不在意,认为入里即死说的有点严重了,这个入里即死实际是不可逆的意思,不是入里了马上就会死,而是入里不可逆,逻辑倒推就可以知道,可逆的都不是里证,理解了管道辩证的表里辩证,现有的中医手段其实都集中在表证和半表半里证,中医和现代医学对于入里的死证也就是细胞不可逆的衰变凋亡是没有办法逆转的,像癌症就是入里的死证,发现的癌症细胞只是冰山的一角,发现一只蟑螂,往往预示着看不见的角落有一堆蟑螂。

好在人体细胞数量和管道系统是极其庞大的,机体的代偿功能也是够用,只要保证管道畅通,衰败的机体就还能维持运转,现代医学的管道支架姑息手段对晚期癌症引起的管道塌陷有效,而中医的解表散结通经络等手段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延缓管道塌陷进程,目的是让癌症最终成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癌症治疗如此,其他疑难病也是如此。
3、半表半里管道内容物:
理解了管道的表里,那么管道内容物就很好理解了,生理上就是气血食水的供应通道,病理上也是气血水食虫的排出通道。
按照管道辩证的思维模式,会有一种颠覆感,传统中医的理论学习后,很容易就把感冒温病等当成表证,把淤血痰湿气滞等问题都当成里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也都默认为里证,这实际是病因病位病性的模糊不清,表证里证包括卫气营血三焦六经是病位描述,阴阳寒热虚实是病性描述,而淤血痰湿热毒寒毒气滞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食积寄生虫等是病因描述,而病因里除了六淫外(六淫走表也附丽于管道内容物),其他的如气血食水虫都是管道内容物范畴,是非表非里的,也就是半表半里病位范畴,除了表证,中医治疗的主体是半表半里,突出的例子就是很多老中医一生熟用小柴胡加减就能解决大多数疾病。

讲到半表半里,自然就会联想到《伤寒论》六经辨证,那么管道辩证能和六经辨证兼容么?结论是肯定的。
二、按照管道进出的逻辑进行的管道六经分类:
六经辨证几千年来争论不休的焦点在于六经传承不明和病位不清。在吕鹏医生看来这又是外星思维方式传授的一个BUG(程序漏洞),争论最多的是传承问题,有认为《伤寒论》六经和《内经》六经没有关系,有认为六经与《易经》是传承关系等等,其实伤寒论成编之前的所有中医典籍都对其产生了影响,包括五运六气、经络外挂、辨病概念、组方原则、用药等都不能脱离前贤依样画葫芦的传授,有些争论完全没必要,治病有效是医学存在的第一原则,第二是描述的语言文字能让人看得懂、能拿来就用,管道辩证的思维模型就是出于这个目的,它和六经辩证是完全兼容的,相信可以完全补上这个程序漏洞。至于经络外挂,和六经的名称完全重合,实在没有解释的必要。
(未完待续请翻看头条文章)
如果您对的管道辩证这本小册子内容感兴趣,可以关注点赞收藏,欢迎转发,如果有想法,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