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成语之前寓意很好,但是现在都变污了,比如红杏出墙。
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就是一句描写春天繁花似锦的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暗示女子偷情、不守妇道的词。
还有人的网络昵称是“坐在墙上等红杏”,估计是把自己想象成了古代流连勾栏瓦肆的浪荡公子。
还有,雨露均沾,这个词经常出现在宫斗剧里。
后宫女子几千上万人,即便是有封号的正经宫妃也得有几十人,但是皇帝只有一个。为了争宠,让自己过得好点,或者有个孩子傍身,这些人只能使出十八般武艺,就盼着皇上能来。
但是皇帝宠幸了这个,就必然冷落了那个。被惦记的妃子开心了,被遗忘的肯定会伤心,然后怨恨,然后黑化。然后,各种栽赃陷害明枪暗箭就都出来了,皇帝的后院也就不消停了。
想要后院的女人消停一下,就得雨露均沾。
《甄嬛传》中女主甄嬛特别得宠,但是她不张扬,就劝皇上要雨露均沾。台词是,“雨露均沾,六宫祥和,才能绵延皇家子嗣与福泽,臣妾不敢专宠。”
还有一个综艺,忘记名字了,只记得宋小宝扮成甄嬛,妖里妖气的说:“这后宫佳丽三千,皇上就偏偏宠我一人,于是我就劝皇上一定要雨露均沾”。
观众笑得喷饭,留言和弹幕更搞笑,“长成这样也吃得下,皇上也太荤素不忌了”。“这样的尊容,也只有雨露均沾才能轮得到”。
虽然都是玩笑,但雨露均沾这个词,现在提起来大家想到的都是宫斗宅斗,与政治完全不沾边。其实,雨露均沾的出处是《主父偃上书武帝》,是正经的治国大智慧。
汉朝初年,刘邦对异姓诸侯王一力打压,但是对刘氏子孙却大力扶持。所以韩信彭越英布等有能力的异姓王全都惨死,刘氏后人则一步步发展壮大,开始不听朝廷调遣,汉景帝时还爆发了七国之乱。
虽然这场叛乱在三个月之内被平叛,诸侯王势力被大幅削弱,但朝廷也心有余悸。当初诸侯王气势汹汹要围攻京城时,汉景帝吓得把提出削藩建议的晁错都杀了。
这事太丢人,并且晁错人头落地,朝廷威严扫地,诸侯王也没退兵,最后还是打赢的,可见这些人狼子野心,完全不把朝廷当回事。
七国之乱后,汉朝和诸侯王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朝廷不敢提削藩,诸侯王也不敢随意闹事。但谁都知道,这事没完。以后如果谁想更进一步,还得打仗。
汉武帝继位后,内忧外患一大堆,就特别想把诸侯王的威胁彻底解除,最好是兵不血刃。具体解决方法我们都知道,就是推恩令。但是这个方法并不是汉武帝自己想出来的,这是主父偃提供的思路。
主父偃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他小时家贫,自学纵横之才。但是天下已经平定了,他不仅无法像战国时期的纵横家那样搅弄风云,还处处碰壁。
他自己在书里写,“结发游学四十馀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就是四十多岁了,不仅一事无成,父母兄弟这些至亲也都嫌弃他,混的啥也不是。
快五十的时候,主父偃终于时来运转,入了卫青的眼。卫青经常向汉武帝推荐,主父偃也确实有才华,一年之内接连写出四个极其有含金量的奏章,解决的都是汉武帝急需处理的问题。
这四个问题分别是,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问题。迁徙令,把富户豪强迁到茂陵,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出现地方反政府武装。修建朔方城抵御匈奴,还有册立卫子夫为皇后,稳定后宫。
汉武帝把这四条建议全部采纳,主父偃一年之内连升四级,成了朝堂上炙手可热的政治新星。
有一天汉武帝召见主父偃、徐乐和严安,这三个都是治世能臣。汉武帝感慨的说,“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这就是成语相见恨晚的来历。
再说回雨露均沾,在《主父偃上书武帝》中,主父偃给出的建议是,藩王去世后,世子继承一半的国土,这是雨露。剩下的国土由藩王剩下的儿子平均继承,这是均沾。
藩王的庶出子弟都被封为列侯,国土也被封为很多侯国,自然就解决了诸侯王尾大不掉的问题。
所以说,雨露均沾最初是一个特别宏大的政治问题,与后宫争宠一点关系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