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世后为什么要穿寿衣?平常的衣服不可以吗?难道真的是迷信?

婢婢有娱 2024-09-12 14:23:02

“寿衣、花鞋、红嫁衣;阴阳、风水、算命人”

作为中式恐怖的核心元素之一,“寿衣”曾是无数国产恐怖游戏青睐的话题。

愚昧滋生迷信,未知滋生恐惧!

事实上,“寿衣”作为传统丧葬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意蕴。

只不过,随着火葬的普及,现代人大多已经将其斥为“封建迷信”,不愿意再去了解了!

那么?“寿衣”文化究竟起源于何时?

人死后,必须穿着“寿衣”下葬吗?穿平常的衣服不行吗?

一、死后穿衣

什么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

伟大的精神导师恩格斯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了人,能否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

这句话不错!

可是,在社会心理学家眼中:人类特有的“情绪与感觉”才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

比如:人不会裸体,不会当众性交,不会违背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

这些最底层的“耻感”让人类一步一步通往“高等的文明”!

在人类早期的宗教中,犹太教最早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希伯来圣经》,亦即:基督教圣经《旧约》中有过这样的记载:

从前,被上帝耶和华创造的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是裸体生活在伊甸园中的。

后来,夏娃在引诱下,带着亚当偷吃了智慧树上的苹果。

人类从此有了羞耻心,也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原罪。

上帝降下神罚,人类从此不得不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

当人有了智慧,成为人的那一刻,神的时代终结了,崭新的人类文明诞生了。

考古学同样证明了这一观点!

“原始宗教”和“埋葬死人”的习俗大约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

最初,被埋葬的人赤身裸体地被葬在一些土坑,陶罐和陶瓮中,没有祭品和随葬品。

随着文明的发展,祭品、随葬品逐渐出现,死者也有了蔽体的衣物和装饰品。

当“死后穿衣”成为人类普遍的共识后,原始人类的心智已经趋近成熟,和现代人基本无异。

“死后穿衣”的具体目的有很多,但根本的目的也就三个:

亲属的告别、阴间的体面、未知的复生……

事实上,这里的“衣”不单单指具体的衣物。

逝者已矣,尸体在腐化的过程中,“衣物”早就不具备“实穿”的价值。

它更多地是象征意义!

古埃及包裹木乃伊的亚麻布,西偶中世纪的裹尸布,中国传统的寿衣都是一样的道理。

二、“寿衣”文化

提到“寿衣”,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大红”和“深蓝”对襟样式的衣服。

在一些清宫戏和民国剧中,观众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寿衣”。

事实上,中国传统“寿衣”有着悠久的演变历史。

这段历史可能比很多国家的建国历史都要久远的多。

不光如此,“寿衣”的形制、样式、颜色跟传统的风水、阴阳五行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伏羲观天地万物,日月星辰之变化,创制八卦。

西伯侯姬昌时期,推演八卦,写成传世奇书《周易》。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说正式形成。

当时的思想家认为,天地运行的是由金、木、水、火、土这5种相生相克的物质运动引起的。

比如:战国历史学家邹衍就提出了朝代更替的“五德终始说”。

按照阴阳家的观点,秦属水德,所以秦人尚黑。

故而,黑色在秦朝属于最尊贵的颜色,上至皇帝的龙袍下至军卒的衣袍都要用黑色。

普通百姓穿着的衣服大多是未染色的亚白色衣物。

所以,后世印象中“黑白”的葬礼,搞不好在秦朝是极为尊贵的象征。

秦朝的历史短暂,暴政之下二世而亡。

刘邦建立的汉朝沿袭了秦朝的制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统治的帝国。

因为统治时间较长,所有流传下来的资料和墓葬也多。

这就为考古学家了解汉朝文化提供了尽可能多的资料。

在一众汉代墓葬中,辛追夫人墓因其保存完好,因而最具研究价值。

当位于马王堆的这座汉代大墓被打开、清理完整之后,全世界的考古学家都为之震惊。

因为,这具尸体,在地下埋葬了千年居然没有一丝腐烂的痕迹。

更令人惊讶的是,她的皮下结缔组织居然还有弹性,就跟刚刚死去一样。

辛追夫人下葬的时候,全身包裹着20层丝绸衣物。

这些“丝绸”衣物很有可能就是她当时身穿的“寿衣”。

通过随葬的素纱襌衣,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汉代人衣物的形制和样式。

汉代以后,历朝历代的衣物基本就在“汉服”的形制上不断演变。

所以作为随葬品的衣物,基本就是跟着朝代衣服的制式走。

不过,这一情况到了元、明、清三代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三、清代“寿衣”形制

众所周知,元、清两代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虽然是汉人政权,可是:

少数民族的文化习惯已经通过这两代统治政权渗透到了日常的生活当中。

现在市面上能看到的“寿衣”在审美风格上,反而更像“清代”的审美。

从颜色到款式,都有点类似于满人的“旗装”。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跟清朝统治者的“文化征服”政策有关。

自清军入关以来,终清一代,民间反清复明的势力始终存在。

广东地区至今都流传着粤剧的经典曲目《帝女花》。

《帝女花》虽然当代的剧目,可是《帝女花》的故事在福建和两广地区早就深入人心了。

满清统治者也很清楚,自己作为外来政权入主中原后,汉人在文化上的抵触心理。

所以,他们推出了强制性的“剃发”政策,要求汉人剃头。

电视剧里那些清朝皇帝和王爷留着辫子的样子其实已经是辫子头发展到后期的产物了。

最初的时候,那些发型可以说“丑到离谱”。

“金钱鼠尾”的造型,是个汉人都会拒绝。

加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所以很多汉人直接以死明志。

清朝统治者在“剃发”这项政策上的态度非常强硬,直接就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在清政府的高压政策下,许多汉人为了保全性命只好剪掉了自己的头发。

不过,在内心深处他们始终不认可满清王朝。

因此,很多老人在自己去世的时候,都会交代自己的儿孙。

要求他们把自己的“寿衣”做成“汉制”和“明制”的样式。

为的就是自己死之后,能以一个“汉人”的身份下葬。

不过,封建王朝发展到清代,汉帝国的荣光早已远去。

民间的师父那里知道什么是“汉制”的衣服。

能做成“明制”已经是师傅上了年纪,有见识。并且命大,没有在王朝更替的战乱中被杀害。

因为清朝是距离现代最近的朝代,随意如今的“寿衣”制式对于清代的参考可能会比较多。

加上国产游戏和影视作品的渲染,导致人们会下意识把“寿衣”与“中式恐怖”联系起来。

事实上,通过追溯会发现,人类“死后穿衣”的习俗由来已久。

结尾:

无论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在死后收敛遗容的时候都会被人穿上衣物。

区别在于,前者的衣物有特定的宗教民俗色彩,后者的衣物跟自己的理想和职业有关。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身后的着装就是妻子邓颖从家里带来的旧衣物。

为国捐躯的军人往往以身穿军装,盖着国旗下葬为荣。

宗教信仰也好,理想信念也罢,最重要的是尊重亡者本人的意见!

参考文献

光明网:95后寿衣模特任赛男:用漂亮的礼服送别厚重的生命

新京报:年轻人进入殡葬行业:“上新”公主裙寿衣,告别也有仪式感

北青网:山东“90后”宝妈做“寿衣模特”:每个职业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