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解放军撤军,123师封锁庭毫山,师长特别交代:带上民兵兄弟

阿皮虾说历史 2024-11-30 18:18:35

79年解放军撤军,123师封锁庭毫山,师长特别交代:带上民兵兄弟

引言:

1979年3月的一个下午,广西靖西县新兴公社的老支书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电话那头,41军123师师长王方珍的声音沉稳而坚定:"老支书,速来师部一趟,把当年在庭毫山吃过亏的民兵都叫上!"老支书攥紧了电话筒,眼前浮现出1978年那个血腥的场景:8名同胞倒在越军的枪口下,十几名乡亲被打伤。这一年多来,这个伤痛始终萦绕在每个民兵心头。为什么在大军凯旋之际,师长突然要召集民兵?这些民兵兄弟又将在边境线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一、庭毫山争端始末(1978.3-1978.11)

1978年3月初,广西边防二团例行巡逻时发现,庭毫山60号界碑附近出现异常情况。越军边防第5营趁夜色悄然越过界碑,在中国一侧修筑了多处掩体工事。这个发现立即引起了边防部队的高度警惕。

庭毫山地区共有五座主要高地,北起界碑60号,南至64号界碑。按照1957年中越勘界结果,1号至3号高地归属中国,4号和5号高地由越南管辖。但越军此次的非法设防行动已经越过了双方约定的分界线。

3月下旬,越军开始在庭毫山地区大规模增兵。据边防哨所观测,越军不断向该地区运送工程器材和军事装备。到4月中旬,越军在庭毫山一带的兵力已增至500余人,是往常驻军人数的三倍。

5月初,越军开始在中国一侧修建永久性军事设施。他们不仅构筑了多层铁丝网,还在周边埋设了大量地雷和竹签陷阱。这些军事设施一直延伸到无争议的中国境内3公里。

面对越军的挑衅行为,中国外交部多次通过外交渠道提出交涉。6月至8月间,中越双方举行了三次边境谈判,但越方始终拒不承认越界事实,并继续加强军事部署。

9月中旬,越军在庭毫山地区又增设了多处观察哨,并在重要路段设置了路障。这些举动严重影响了中方边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当地村民放牧、采药等传统生计活动被迫中断。

10月底,广西边防二团奉命组织力量清除越军设置的非法设施。行动当天,二团抽调两个步兵连,配合400名民兵和一个工兵排展开行动。然而,在拆除路障和排雷过程中,数百名越军突然从隐蔽处冲出,与我方发生激烈冲突。

11月1日上午9时许,当我方人员正在拆除铁丝网时,越军突然开枪射击。这次突然袭击造成8名中国军民当场牺牲,十余人受伤。事后调查发现,越军是有预谋地设置了伏击圈。

广西边防二团官兵面对挑衅保持了极大克制,并立即向上级报告情况。11月2日,中国外交部再次向越南提出严正交涉。然而就在第二天,越南却与苏联签订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进一步加剧了边境紧张局势。

到11月底,越军已在庭毫山地区修建了15处永久性工事,设置了23个观察哨,并在中国一侧埋设了超过2000枚地雷。这些军事设施严重威胁着中国边防安全和边民生命财产。

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略抉择(1978.12-1979.2)

1978年12月初,中央军委召开了一次高级别军事会议。会议分析了越南在中越边境的军事部署状况。据统计,截至11月底,越南已在边境一线部署了9个步兵师,总兵力近10万人。其中,广西段布防了5个师,云南段布防了4个师。这些部队大多是从柬埔寨战场抽调的精锐力量。

12月中旬,中央军委根据边境形势,决定在广西、云南两省边境地区部署军事力量。广西军区从广州军区抽调了4个步兵师进驻边境要地,云南军区也从成都军区调来3个步兵师加强边防。与此同时,空军在广西、云南两省部署了3个歼击机团和2个轰炸机团。

1979年1月上旬,广西军区和云南军区分别成立了前线指挥部。广西前指设在南宁,由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李德生担任总指挥;云南前指设在昆明,由成都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担任总指挥。两个前指下辖的部队开始进行战前演练。

1月15日,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边境军事斗争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指出:在外交谈判未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必要时可采取军事行动,但要严格控制战争规模和时间。军事行动的目的是打击越南的嚣张气焰,迫使其回到谈判桌前。

1月下旬,参与军事行动的各部队陆续进入预定位置。为确保军事行动的突然性,部队都是在夜间行军,白天隐蔽。边境沿线的民兵组织也开始mobilization,他们主要负责为部队提供向导和后勤保障。

2月初,中央军委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计划规定:第一阶段以广西军区为主攻方向,突破越军防线,占领谅山、高平等重要城市;第二阶段以云南军区为主攻方向,控制老街、河口等战略要地;第三阶段巩固战果,创造有利的谈判条件。

2月15日,各参战部队完成了战前准备。广西前线共投入了7个步兵师、2个装甲团和3个炮兵团,总兵力达12万人;云南前线投入了6个步兵师、1个装甲团和2个炮兵团,总兵力10万人。此外,空军还准备了200多架作战飞机提供支援。

2月16日,中央军委向参战部队下达最后命令:作战行动要速战速决,避免与越军展开持久战;严禁对越南纵深地区进行轰炸;对平民和战俘要严格遵守国际公约。各级指挥员要特别注意减少伤亡。

2月17日凌晨,各部队进入战备状态。炮兵部队在预定阵地上安装了8000多门各型火炮,工兵部队完成了对25条主要进攻通道的勘察。医疗队在后方设立了60多个战地医院,可同时收治5000名伤员。

三、123师解放庭毫山战役(1979.2.17-1979.3.5)

1979年2月17日凌晨4时,41军123师在庭毫山前沿阵地集结完毕。该师此次投入作战的兵力包括3个步兵团、1个炮兵营和1个工兵连,总计8000余人。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突破越军在庭毫山地区构筑的防御工事。

黎明前的炮火准备lasted precisely 45分钟。123师炮兵营共发射了2000余发炮弹,重点打击了越军在1号至3号高地的永久性工事。清点战果时发现,越军15处永久性工事中有11处被摧毁,23个观察哨只剩下7个仍在坚持抵抗。

6时整,步兵第367团率先发起进攻。该团采取两翼包抄战术,主力直取1号高地。越军第5营虽然遭受重创,但仍组织了顽强抵抗。双方在1号高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战斗持续了3个小时。最终,367团在工兵的配合下,成功清除了越军布设的地雷,突破了铁丝网防线,占领了1号高地。

当日下午,第368团和第369团对2号、3号高地发起进攻。这两个高地是越军重点布防区域,设有多层交通壕和混凝土掩体。为避免正面强攻造成重大伤亡,两个团分别派出小分队,利用地形优势从侧翼渗透。到傍晚时分,我军控制了2号高地的制高点,但3号高地的战斗仍在继续。

2月18日,越军从谅山方向增派了一个步兵营增援庭毫山。123师师长王方珍立即调整作战方案,命令367团在1号高地构筑防御工事,阻止越军增援部队靠近,同时命令368团和369团继续对3号高地施压。

2月19日至22日,双方在3号高地展开拉锯战。越军凭借地利优势和充足弹药,顽强抵抗。123师采取"白天炮击,晚上突击"的战术,逐步瓦解越军防御体系。在这4天的战斗中,我军共消灭越军180余人,缴获各型武器210余件。

2月23日,越军增援部队试图从东北方向突破367团防线。战斗从早上持续到深夜,我军击退了越军3次冲锋,毙伤越军90余人,我方伤亡32人。这次战斗粉碎了越军妄图夺回失地的企图。

2月24日至28日,123师对3号高地发起最后总攻。炮兵营集中火力打击越军最后的抵抗据点,工兵连负责排雷开路,三个步兵团分别从不同方向展开进攻。经过5天激战,终于全面控制了庭毫山地区。

3月1日至5日,123师对战场进行清理整顿。工兵连共排除地雷1860枚,拆除各类诡雷270余个,为即将到来的边境管控工作扫清了障碍。同时,医疗队对战斗中的31名重伤员进行了紧急后送。

在这场历时17天的战役中,123师共消灭越军约400人,俘虏62人,缴获各型武器装备近500件。我军阵亡47人,重伤31人,轻伤86人。通过这次战役,123师不仅收复了庭毫山失地,还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四、民兵编入123师的战地故事(1979.3.6-1979.3.15)

1979年3月6日,123师在庭毫山战役结束后,立即着手部署边境管控工作。师长王方珍根据上级指示,决定在各连队中编入当地民兵,以加强边境巡逻力量。新兴公社的老支书带领400名民兵到达师部报到,这些民兵大多参加过1978年的边境冲突。

3月7日,123师举行了民兵编组仪式。400名民兵被分成40个小组,每组10人,分别编入各步兵连。每个民兵小组配备1名军事教官,负责战术训练和武器使用培训。其中,367团一连接收了5个民兵小组,这些民兵主要来自庭毫山附近的村寨。

3月8日至10日,各连队对民兵进行了强化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地形识别、路线选择、信息传递和武器使用等科目。由于这些民兵熟悉当地地形,在训练中表现出色。特别是在夜间行军和隐蔽通过等科目中,他们的表现甚至超过了正规军人。

3月11日,367团一连的民兵小组在例行巡逻时发现了重要情报。他们在3号高地西南侧发现了越军遗留的一处秘密弹药库,里面储存着大量迫击炮弹和手雷。这个发现为后续排雷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

3月12日,368团二连的民兵在清理战场时立下大功。一名叫黄大贵的民兵凭借多年的采药经验,识别出越军在撤退时在草丛中布设的诡雷。他带领工兵排除了23枚诡雷,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伤亡事故。

3月13日,369团三连的民兵小组在巡逻时与越军小股渗透部队发生遭遇。10名民兵利用地形优势,成功阻击了15名越军,击毙2人,俘虏1人,其余逃回越南境内。这次战斗证明了民兵在边境管控中的重要作用。

3月14日,各连队开始调整巡逻区域。考虑到民兵对地形的熟悉程度,师部决定让民兵小组负责偏远山区的巡逻任务,而主力部队则重点控制主要交通要道。这种分工大大提高了边境管控的效率。

3月15日,123师对前10天的民兵工作进行总结。数据显示,40个民兵小组共完成了156次巡逻任务,发现越军违规活动21起,协助排除各类地雷和诡雷389枚,抓获越军间谍2名。更重要的是,他们为部队绘制了一份详细的地形图,标注了200多处地形特征和危险区域。

在这短短10天里,民兵们不仅发挥了自身优势,还与部队建立了深厚友谊。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在边境管控这场持久战中,军民结合是最有效的方式。这种军民联防模式后来成为边境管理的一个重要经验,在其他边境地区也得到推广。

五、123师回撤整编(1979.3.16-1979.3.30)

1979年3月16日,根据中央军委撤军命令,123师开始着手准备回撤工作。首先,师部制定了为期15天的回撤计划,将回撤工作分为战场清理、装备转运和部队移动三个阶段。

3月17日至20日是第一阶段。367团负责清理1号高地战场,368团负责2号高地,369团负责3号高地。三个团共出动2400人,分成120个小组,对战场进行地毯式搜索。他们共收集到报废武器865件,各型弹药12000余发,战场文件资料283份。

3月21日,后勤部门开始对缴获的越军装备进行统计和分类。此次战役缴获的装备包括:步枪486支,机枪42挺,迫击炮15门,通讯设备28部,战地地图46份。这些装备被装进32辆军用卡车,分3批向后方转运。

3月22日至24日,工兵连对战场进行最后一次排雷。他们重点检查了之前部队活动频繁的区域,又发现并排除了86枚未爆炸的炮弹和32枚地雷。同时,他们还对战场上的临时工事进行了填埋,恢复了地表原貌。

3月25日,367团率先启动回撤。该团1200名官兵分乘40辆军车,携带全部武器装备,经预定路线向南宁方向移动。为确保安全,行军队伍采取昼伏夜出的方式,每隔50公里设立一个临时休整点。

3月26日,368团和369团同时开始回撤。两个团的回撤路线有所不同:368团走西线,经由平果县返回;369团走东线,经由隆安县返回。这种分散撤退的方式既避免了大规模军事调动引起的关注,也减轻了后勤保障压力。

3月27日,师部机关开始转移。后勤部门提前两天完成了各类物资的清点和装运。医疗队将最后8名伤员送往南宁军区总医院。通信连则负责拆除战时架设的通信线路,共回收电缆85公里。

3月28日,三个团全部抵达预定地点。367团驻扎在南宁市郊的临时营地,368团到达平果县的原驻地,369团返回隆安县的集训基地。各团立即开展装备检修、人员清理和内务整顿工作。

3月29日,师部在南宁召开总结会议。会议对此次作战行动进行了全面总结:123师共投入作战兵力8000余人,民兵400人,历时42天,完成了预定作战任务。此外,还就部队整编问题进行了研究和部署。

3月30日,整编工作正式启动。根据新的编制要求,123师进行了以下调整:撤销原有的3个步兵团建制,改编为2个机械化步兵团,新组建1个装甲营。装备方面,每个机械化步兵团配备63式装甲输送车60辆,59式坦克24辆。人员编制由原来的8000人减少到6000人。

在整编过程中,一些参加过庭毫山战役的老兵被选派到其他部队担任教官,将战斗经验传授给更多官兵。剩余的2000名官兵则根据专业特长分配到邻近部队。这次整编为123师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