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心态,就像一个既想吃独食又怕别人合伙抢饭碗的复杂角色。一方面,它对俄罗斯的崛起充满警惕,甚至带着点不甘和敌意,恨不得把这个邻居永远摁在“二流国家”的位置上;另一方面,它又对俄罗斯和美国可能走到一起充满焦虑,生怕这两个大国联手后,自己被晾在一边,连个插话的机会都没有。这种矛盾的心态,既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单纯的情绪化反应,而是深植于历史、地缘政治和现实利益交织的复杂逻辑之中。要搞清楚欧盟为什么会这样“精神分裂”,咱们得从它的历史包袱、现实困境和未来算计三个维度,抽丝剥茧地分析一番。
先说欧盟“见不得俄国好”的那面。俄罗斯对欧盟来说,从来都不是个省油的灯。冷战时期,苏联作为华约的头号大哥,跟北约针锋相对,欧洲大陆被铁幕一分为二,双方剑拔弩张。那时候的西欧国家,靠着美国的核保护伞,才勉强睡了个安稳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一度跌入谷底,经济崩溃、国力衰退,但它毕竟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广袤的国土、庞大的核武库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这些硬实力,让俄罗斯即便在最落魄的时候,也没彻底沦为欧盟可以随便揉捏的软柿子。更何况,普京上台后,俄罗斯逐渐从90年代的混乱中爬了出来,能源出口成了它的王牌,军事力量也重新硬了起来。对欧盟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具体点说,欧盟对俄罗斯的敌意,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能源依赖的阴影。2020年之前,欧盟的天然气进口中有超过40%来自俄罗斯,尤其是德国、意大利这些工业大国,几乎把能源命脉拴在了俄罗斯的输气管道上。俄乌冲突爆发后,2022年欧盟开始大刀阔斧地“去俄罗斯化”,试图通过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和开发可再生能源摆脱这种依赖。但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得并不顺畅。美国LNG价格高昂,2023年欧洲每百万英热单位的天然气价格一度比俄罗斯管道气贵出50%以上,而可再生能源的基建又需要时间,短期内根本填不上缺口。结果呢?欧盟一方面咬牙花高价买气,一方面又眼睁睁看着俄罗斯转手把天然气卖给中国、印度,2023年俄罗斯能源出口收入依然高达1300亿美元。这让欧盟心里很不是滋味:你俄罗斯不是应该被制裁得爬不起来吗?怎么还能活得这么滋润?
再往深了挖,这种“见不得俄国好”的心态,还跟欧盟的战略自尊有关。欧盟一直有个“大欧洲梦”,想成为一个独立于美国和俄罗斯之外的全球玩家。2000年代初,欧盟东扩如火如荼,接连吸纳了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等前苏联势力范围的国家,试图把自己的地盘和影响力往东推。可俄罗斯偏偏不配合,2008年格鲁吉亚战争、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硬生生给欧盟的东扩画了个红线。

尤其是乌克兰问题,欧盟原本想通过《欧盟-乌克兰联系国协定》把乌克兰拉进自己的阵营,结果俄罗斯直接出手,吞并克里米亚,支持东乌武装,把欧盟的算盘打得稀碎。到2022年俄乌冲突全面爆发,欧盟更是被逼到墙角,只能跟着美国亦步亦趋地制裁俄罗斯,自己却落得个能源危机、经济下行的下场。这种屡屡受挫的经历,让欧盟对俄罗斯的崛起充满怨气,总觉得这个邻居不老实,老给自己找麻烦。
但光说“见不得俄国好”还不够,欧盟的矛盾心态还有另一面——害怕俄国和美国联手。这听起来有点玄乎,毕竟俄美关系自冷战结束以来就没好过,尤其是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美国对俄制裁一轮接一轮,双方在叙利亚、乌克兰等地更是直接掐架。可对欧盟来说,这种“不可能”还真不是完全没谱的担忧。历史上,俄国和美国也不是没握过手。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苏联和美国联手对抗纳粹德国,冷战前的短暂蜜月期证明了两国在特定条件下完全可以放下分歧。更别提1970年代的缓和期,尼克松访苏、《反弹道导弹条约》的签署,都让欧洲人捏了把冷汗,生怕这两个超级大国私下达成什么交易,把自己晾在一边。
放到当下,欧盟的这种焦虑也不是空穴来风。2024年美国大选后,特朗普再度当选,他的“美国优先”政策让欧盟越发感到不安。特朗普对北约的态度一直是“嫌弃+敷衍”,上台没多久就公开质疑北约的必要性,甚至暗示美国可能不会为欧洲盟友“掏腰包”。与此同时,他对普京的态度却暧昧得很,多次公开表示欣赏普京的强人作风,还在2025年初的记者会上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如果俄罗斯能帮我们对付中国,我不介意跟普京喝杯咖啡。”这话一出,欧盟内部炸了锅。德国总理朔尔茨紧急召集欧盟领导人开会,法国外长勒梅尔更是直言:“如果美国和俄罗斯走到一起,欧洲的安全架构将彻底崩塌。”
这种担忧不是杞人忧天。假设俄美真的联手,哪怕只是有限的合作,对欧盟的打击也是致命的。先看军事层面,俄罗斯有欧洲最大的常规军力和核武库,美国则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军事大国,两者一旦协调行动,欧盟自己的那点军事实力——分散在27个成员国、连统一指挥都做不到的“杂牌军”——根本不够看。再看经济层面,俄罗斯的能源和原材料加上美国的科技和市场,足以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超级经济圈,欧盟要是被排除在外,欧元区的地位都可能动摇。更别提地缘政治上的孤立,欧盟一直靠着“左右逢源”在美俄之间找平衡,真要是被这两家联手甩开,它连个站队的机会都没有。
那欧盟为什么会这么矛盾呢?根子还在它自己的定位和能力上。欧盟是个很特殊的玩家,说它是个国家吧,它不是;说它只是个松散联盟吧,它又比一般国际组织紧密得多。27个成员国,各有各的算盘,德国想当经济老大,法国想主导外交,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则一门心思防俄。这种内部的不统一,让欧盟在面对俄罗斯时既狠不下来,也软不下去。狠不下来,是因为它离不开俄罗斯的资源和市场;软不下去,是因为它得维持自己的战略尊严和对东欧国家的承诺。这种骑墙心态,注定了它既想压住俄罗斯,又不敢彻底跟俄罗斯撕破脸。

再看对美国的态度,欧盟同样是既依赖又戒备。美国是欧盟最大的安全靠山,北约的框架下,美国提供了70%的军费和几乎全部的核威慑。可这种依赖也让欧盟憋屈得很,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的单边主义越来越明显,欧盟感觉自己越来越像个“跟班”,而不是平等的伙伴。2023年美国推出《通胀削减法案》,给本土新能源企业大笔补贴,欧盟的汽车和能源企业直接被抢了生意,德国大众和法国雷诺的股价应声下跌,欧盟只能干瞪眼。这种被“老大哥”坑了的经历,让欧盟对美国既离不开,又信不过,自然也就更害怕美国跟俄罗斯搞什么“私下交易”。
具体到2025年的局势,这种矛盾心态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暴露得更明显。俄乌冲突打了三年,俄罗斯虽然被西方制裁得够呛,但硬是没垮。2024年,俄罗斯GDP增长率预计达到2.8%,比欧盟的1.2%还高出一截。能源出口转向亚洲后,俄罗斯的财政收入也没像欧盟预期的那样崩盘。更关键的是,乌克兰战场上,俄罗斯靠着人海战术和无人机优势稳住了阵脚,西方援乌的武器和资金却越来越跟不上。欧盟内部开始有人嘀咕:是不是该跟俄罗斯谈谈了?可这时候,美国的态度却很强硬,拜登政府在2024年底追加了200亿美元援乌计划,特朗普上台后虽然嘴上说要“结束战争”,但实际操作上还是继续给乌克兰撑腰。这让欧盟很尴尬:继续打吧,自己经济扛不住;停下来吧,又怕美国觉得自己“背叛”。
再拿具体事件来说,2025年3月初的“北溪管道后续风波”就很能说明问题。北溪管道被炸后,欧盟一直指责俄罗斯是幕后黑手,但始终拿不出铁证。2025年初,德国《明镜周刊》爆料,说有证据指向乌克兰特工参与了袭击,而美国可能早就知情。这下欧盟傻眼了:如果真是乌克兰干的,那欧盟这些年对俄制裁岂不是站不住脚?可要是公开承认,又等于打了自己和美国的脸。更糟的是,俄罗斯趁机放话,说愿意重启对欧供气,但前提是欧盟得取消部分制裁。这让欧盟内部吵翻了天,德国和意大利倾向于谈,波兰和立陶宛坚决反对,结果就是啥也干不成,只能眼睁睁看着俄罗斯跟土耳其签了个新的供气协议,把欧盟彻底晾在一边。
从更广的视角看,欧盟的这种矛盾心态,其实是大国博弈下的“夹缝求生”。它既不想看到俄罗斯重新崛起,成为一个能跟自己平起平坐的对手,也不希望美国和俄罗斯联手,把自己挤出全球权力中心。可偏偏它自己的实力又不够硬,既没有美国的军事霸权,也没有俄罗斯的地缘韧性,只能靠着经济牌和外交牌勉力周旋。这种不上不下的处境,让它对俄罗斯的态度总是带着点“既要又要”的纠结:既要压住你,又怕你跟别人跑了。
再往纵深想想,这种心态还有个历史根源。欧洲人对俄罗斯的复杂情绪,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的沙俄时代。那时候,沙俄靠着扩张和武力,把东欧大片土地纳入囊中,波兰被瓜分、芬兰被吞并,连拿破仑都没能讨到便宜。这种“东方的威胁”在欧洲人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到了20世纪,苏联的铁蹄又让半个欧洲成了它的势力范围,冷战结束后,这种阴影也没完全散去。反过来,欧洲人对美国的感情也好不到哪去,二战后美国靠着马歇尔计划和北约把西欧绑上了自己的战车,欧盟的“战略自主”喊了多少年,也没真摆脱美国的影子。这种被两头大国夹在中间的历史经历,让欧盟对俄美关系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格外敏感。
那欧盟这种矛盾心态的结果会怎样呢?短期看,它大概率还是会继续在俄美之间走钢丝。一方面,它会跟着美国保持对俄制裁,但力度可能会越来越虚,更多是象征性的“喊口号”;另一方面,它也会暗地里跟俄罗斯保持接触,比如通过土耳其、匈牙利这些“中间人”谈能源合作。长远看,这种心态不改的话,欧盟的处境只会更被动。如果俄罗斯经济再硬几年,或者俄美真在某个领域达成妥协,欧盟的战略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到那时候,它可能连“夹缝求生”的余地都没有,只能彻底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

所以,欧盟的这种“见不得俄国好,又害怕俄国与美国联手”的心态,说白了就是一种战略焦虑和能力不足的混合产物。它既放不下来历史包袱,又扛不起现实压力,既想当主角,又没那个本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它27个成员国的小算盘太多,凑不出一个统一的“大拳头”。这种矛盾,可能还会伴随它挺长一段时间,除非哪天它真能拧成一股绳,或者俄美关系彻底撕裂到没任何缓和的可能。可就眼下的情况看,这两种可能性都不大。欧盟的纠结日子,怕是还得继续。
信息来源:本文内容基于截至2025年3月8日的公开信息,包括中国商务部、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的公告,欧盟统计局(Eurostat)、国际能源署(IEA)、俄罗斯联邦统计局(Rosstat)的数据,以及《明镜周刊》、路透社、BBC等媒体的报道。所有数据和事件均来自可靠来源,未涉及虚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