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旅游文写道,在云南宝台寺旧址,徐霞客暗中评价了凡与一苇的佛学修为。到了北盘江桥,听听徐霞客怎么说,这里究竟祭祀的是谁?诸葛亮?胡敬德或华岳?
(公元1639年)三月二十八,天刚亮,徐霞客与顾仆、以及挑夫,早餐后启程。
他们往北下到阿枯寨,越过东来的山涧,沿北山南的山崖,向西北上登,绕着北山的西垂处往北走。
二十六里路之后,山地开始变成平川,道路由险阻变成坦途。
溪东岸往北三里,狗街子村紧靠在东山下,阿夷村紧靠西山。东山是博南山的大山脊向西盘绕之处,西山是宝台山的南山往北转的山。山平缓地向北伸展而去。
七里路之后,他们向北下到溪边,凤鸣桥跨在溪上,桥上盖有亭子。他们经过桥西头,吃了午饭,顺着西山的大路往北行三里,绕过西山向北突的山嘴,北面的山坞略变开阔了些,田亩交错密布,山坞下方溪流径直向北流贯而去,穿过北面的峡谷,流入澜沧江。
他们绕着山嘴往西,又行一里,来到湾子村。几户人家背靠南山的北麓。他们从村西沿着峡谷向南,走完峡谷,再沿着峡西的山,曲折向西,登上岭脊。
徐霞客坐在岭上往东望,东面是博南山从南面环绕而来的山。远望北方,峡口低伏在中央,那是沙木河往北注入澜沧江,此条支脉往北在此地到了尽头。
他们由岭上往南行,曲曲折折下山,山势十分陡峻。徐霞客回头望去,铁索桥深嵌在北边山崖下方非常近,但有时迎面对着它,有时背对着它,成“之”字形下延。三里路之后,他们到达江岸,马上靠着东面的山崖,下溯江往北行,来到铁索桥的东头。
临江流设了城关,用石块筑成拱门,里面紧靠东面山崖,建了武侯祠及税局。桥西头,拱门筑成的城关也如桥东一样,里侧紧靠西边山崖,建有楼台并祭祀建桥的人。
拱门的城关都在桥的南边,桥北边全是高险陡削的石崖,无路可攀。原来东西两面的山,在桥北全是夹立的石崖,倒压在江面上,在桥南的都是陡削的土山,并排矗立在江旁,所以道路都就着南边的土山崖延伸,作“之”字形上下,而桥就架在路北边土石相连接的地方。
这座桥比北盘江上的铁索桥宽,长度却比它短些。桥下的流水都是浑浊的,北盘江有奔流沸腾的姿态,汹涌澎湃的气势,江水似乎很浅。这里却浑浑的流逝着,渊深寂静,水深不可测,不能因它狭窄紧束,便把它与北盘江一同相比。
北盘江桥横在纵向铁链上的链子,全在木板下。这座桥下边既有托着的铁链,上面又有高高的棚,位于中间架在两面山崖两头的柱子之间,到了桥中心,又有倾斜下坠的铁链拉紧桥身,如织布机织布一样,经线纬线交织。
此桥始建于武侯诸葛亮南征之时,所以祭祀武侯,不过那时还是架木桥渡江,后来有用竹绳用铁柱,系在船上渡江,柱子仍然还保存着。
有人觉得这桥祭祀的是胡敬德,有人觉得是明朝初年镇抚此地的华岳。可胡敬德未到过这里,华岳是来过的。不过提及兰津的歌谣,汉明帝时已经是著名的传闻,而不是开始于武侯之时。
万历丙午年,顺宁府的土人首领猛廷瑞反叛,为阻击官兵烧毁了桥。
崇祯元年,1628年,云龙州的叛贼王磐再次烧毁桥。四十年之间,两次被毁,徐霞客看见的桥是己巳年重建的,朝廷委派了一个千户守卫,本来就知道这是滇西的咽喉,千百年不能改变。徐霞客急于过桥,来不及进桥东武侯祠去叩拜,仍然登上桥西平台上的楼阁,出了拱门城关,沿着罗眠山的山崖,向南顺江流上走。
据志书记载,罗眠山高十多丈。南诏蒙氏时,有僧人从天竺来,名叫罗眠,曾经做歌舞表演,山石也跟随着起舞。后来他死在此地,人们在石崖下建了祠堂,不时坠落下飞石,过路的人受惊快跑,名叫“催行石”。据察飞石本来是石崖上的野兽踩踏抛落下来的。从前有人在天将亮时路过此地,见到雾影之中有很多石头从江中飞上山,这又是一件奇事了。
他们走了五里,到了平坡铺,数十户人家夹住罗眠山东麓居住,下临澜沧江,到此处止上走的路还算平坦,所以用平坡命名,从这里起便上登陡峻的坡路了。
此时天色还可走路,但挑担的僧人再往前走很辛苦,便住下来。
敬请关注“景致记录”看古今美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