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够了特朗普的所作所为,美国3位前总统,采取了史无前例的行动

何先生带你游世界 2025-04-21 16:10:45

特朗普重返白宫还不到一百天,风暴却已席卷整个美国政坛。

短短半个月内,美国的四位前总统中,有三位——拜登、奥巴马、克林顿——陆续站出来发声,毫不掩饰对特朗普政府的不满与质疑。

他们言辞犀利、立场坚定,纷纷对特朗普政策走向提出批评。

特朗普百日执政

特朗普重返白宫百日,原本以为是王者归来,重振旗鼓,实则却是争议不断。

这位曾以“打破常规”著称的总统,在回归后却面临比以往更加严峻的挑战。

国内外的质疑声、政坛的暗流涌动、媒体的持续炮轰,如潮水般将他推向政治漩涡的中心。

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高举“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呼风唤雨的强人形象。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政坛三位前总统——拜登、奥巴马和克林顿——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接连发声,对特朗普的执政方向提出强烈批评。

这在美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三位前总统虽来自不同年代,但此刻却罕见地站在统一战线上,矛头直指现任政府。

他们没有直接点名,但字里行间的敌意早已溢出纸面。

拜登在一场智库论坛上痛陈现政府“缺乏责任感”的政策导向,称其对国家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奥巴马在纽约演讲中更是高声疾呼,强调美国正面临“道德和制度的滑坡”,呼吁民众“团结抵制”。

克林顿则在一篇署名文章中以他一贯的含蓄与讽刺,建议特朗普“倾听不同声音”,暗示其执政方式过于专断。

三位昔日权力中心的象征,如今以一种“守护者”的姿态发声,其影响力之大,无疑对特朗普政府形成了巨大的舆论与政治压力。

更为耐人寻味的是小布什的微妙态度。

作为共和党的前任总统,他固然不能像民主党前总统那样公开指责现任总统,否则势必会引发党内裂痕,破坏共和党表面的团结。

但沉默并不代表支持,小布什的克制反而让外界更加关注他背后的真实立场。

虽然他本人未出面表态,但其团队中的前高级顾问却打破沉默,在公开场合坦言,“美国民众已经对特朗普感到厌倦和疲惫。”

这番话虽然温和,却一针见血,透露出对特朗普执政风格和政策方向的深层担忧。

这被视为来自共和党内部的隐性炮火,甚至比对手的正面攻击更具杀伤力。

因为它不仅暴露了党内的分裂,还将特朗普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他既要应对民主党的正面夹击,又必须安抚本党内的不满情绪。

前总统几乎集体对现任总统“出手”的情况,在美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这不仅打破了政坛一贯尊重“权力交接后互不干涉”的潜规则,也从侧面印证了特朗普所推动的一系列政策在美国政治圈内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争议。

更关键的是,这一系列密集发声并非偶然,更像是一次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围攻。

选择在特朗普执政百日这个象征性节点集体发声,显然是为了最大程度放大影响。

关税政策:引火烧身,内外交困

特朗普执意推动的关税政策,像一颗重磅炸弹,撼动了美国国内的政治版图。

这一强硬的贸易举措不仅招致了民主党的猛烈批评,也引发了中间选民的强烈不满,更在他所倚重的共和党内部掀起了一场暗潮涌动的危机。

许多共和党议员私下甚至公开表达了忧虑,认为这项政策非但无益于保护美国制造业,反而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伤害本国经济的根基。

特别是在一些以出口为主要经济支撑的州,农业、制造业和零售业的从业者已经开始感受到贸易摩擦带来的实质性冲击。

议员们深知,这些产业的反弹情绪若持续升温,将直接危及他们在选区的支持基础,从而影响到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共和党人对特朗普的“关税战”策略持保留甚至敌对态度。

更令党内成员感到不安的是,特朗普绕过国会,以国家紧急状态为由强行推行关税政策的做法,明显削弱了立法机构的权力,触碰到了宪政体制的红线。

一些原本立场中立的共和党议员因此转而强硬发声,直言特朗普此举是对民主制度的蔑视,要求最高法院出面裁定其合法性。

他们警告称,如果这种“总统独断”的行为得不到遏制,最终受损的将不仅是共和党,更是整个美国的法治基础。

与此同时,美国各大城市接连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进一步将民众对特朗普政府积压已久的不满情绪推至顶点。

从首都华盛顿的国会山前,到纽约曼哈顿的街头,从芝加哥的密歇根大道到洛杉矶的市政厅广场,人们高举标语、呐喊口号,抗议声此起彼伏。

抗议者涵盖各个年龄层和族群,其中既有对移民政策感到愤怒的拉美裔社群,也有反对环境政策倒退的环保组织,还有为妇女权利、LGBTQ平权发声的群体。

面对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特朗普未来的执政之路无疑将愈发崎岖,政治前景也更加扑朔迷离。

在国际舞台上,特朗普的处境同样日益艰难。

他曾自信满满地宣称,中美贸易谈判将在几周内达成协议,甚至将此作为其执政能力的标志性成果向选民宣传。

而现实却毫不留情地击碎了他的豪言,中国方面不仅没有表现出丝毫妥协的意图,反而在多个场合坚定表达立场,同时加强与金砖国家、欧亚联盟等多边经济体的合作。

特朗普的“速战速决”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不仅让他在国际社会面前颜面尽失,也暴露了其在重大外交博弈中的战略误判和实际影响力的不足。

与此同时,特朗普原本寄望于通过“美国优先”的强硬政策迫使盟友让步,但事与愿违。

他对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传统盟友施压,试图在贸易逆差、军事开支、技术转让等议题上争取更多对美有利的条件。

而盟友国家并未如他所愿屈服,日本首相仅在象征性层面对美国产品作出微调,而在核心领域始终保持谨慎观望。

澳大利亚政府则更加直接,公开表达了对特朗普单边主义的不满,明确表示不会“盲从美国的意志”。

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更是在环保和全球治理问题上多次与特朗普唱反调,使他原本试图通过结盟施压中国的计划陷入尴尬的孤立。

面对外交困境,特朗普又旧调重弹,将矛头指向中国的环保问题,指责其“污染太平洋”“不负责任”。

可是,这种说法不仅缺乏数据支持,而且与他上任初期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的行为自相矛盾。

特朗普这套早已被驳斥的“环保牌”再次出炉,不仅没有激起国际共鸣,反而更显其外交策略的捉襟见肘,凸显他缺乏有效解决国际争端的能力与诚意。

面对接踵而至的国内外压力,特朗普显得愈发力不从心。

他没有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反而一再依赖社交媒体发声,将推特当作“战场”,借此宣泄愤怒与不满。

他反复声称“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商界巨头都亲自来找我,请求减免关税”,试图营造出一副国际社会对他“俯首称臣”的景象。

更雪上加霜的是,美国即将面临一笔高达6万亿美元的国债到期压力。

就在此时,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明确表示,尽管市场不稳,但美联储不会考虑降息,也不会在货币政策上配合白宫的“财政刺激”需求。

这一表态几乎等于直接对特朗普政府的救援请求关上了大门。

眼看金融风险逼近,特朗普气急败坏地威胁要“开除”鲍威尔。

但事实上,美联储的独立性早已写入法律,总统无权单方面解除其主席职务,这番威胁不过是愤怒中的虚张声势。

参考信源

湖南日报

0 阅读:40

何先生带你游世界

简介:每天更新不同的风景,关注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