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是全家欢喜的一天。
大家都围着他,询问彼此的大学生活梦。
当谈到大学一个月要花多少钱时,小李抬头说:“大概两三千吧,不然生活有点紧。
”爷爷奶奶微笑着点头,还夸奖孙子懂事。
这时,小李的妈妈却在厨房忙活,听到这话,砸进锅里的盐有些多了。
节俭的母亲抿嘴一笑,没有说话,却心里在琢磨这钱怎么过。
家长们的无私付出中国式父母总是默默地为孩子准备好一切。
小李的妈妈每月都从工资里挤出2000元,作为小李的生活费。
即便家庭并不富裕,但她坚信,不能让孩子在外求学时吃苦。
她说:“孩子没在家的时候,我们就简单一点。
”于是,一锅面条、一点酱菜,俨然成了一家三口的日常晚餐。
许多家长跟小李的妈妈一样,宁可自己吃得简陋,也不愿让孩子在外面吃不好。
每次孩子出门在外,她总会偷偷向别的家长打听一些“省钱大法”,为的就是让自己多存点儿给孩子。
可以说,他们的付出是无偿的,甚至很多时候,连他们自己都习惯了这种付出。
父母省吃俭用的日常孩子们看不见的是父母在厨房里的“算计”。
一锅清汤面里能省下一点绿叶蔬菜的钱,每天的一餐可以不饱,但不能缺少。
小李的妈妈经常听到这里的邻居提到生活的艰难,“居家过日子没有不精打细算的”,她一边做饭一边说。
有一位家长聊起,孩子爱吃的麻辣香锅每周末总得来一回,但对于要给孩子汇生活费的关键时刻,她和丈夫总是以一碗面换一盒方便面的日子度过。
正是如此,孩子们的欢笑和梦想从来不断,回忆起来的大学故事中,家长们的贡献不可或缺。
大学生与父母的立场差异小李的同学阿丽在刚上大学时,成功“要”到3000元每月的生活费,但当她第一次给父母打电话后才意识到,这些钱是通过父母的节衣缩食得来的。
她似乎意识到,自己的享受要求是父母负担起的巨大压力。
大学生与父母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信息与价值观的差异让他们在花销方面产生分歧。
有些学生觉得2000元花得紧张,父母总是觉得“够了够了”。
这种分歧常常让无数家庭冒出争执。
父母的不理解和孩子的要求,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很多大学生在步入职场后才更能体验到父母的辛苦。
有位大学生毕业后说:“以前觉得爸妈每个月能给2000元是理所应当,后来工作后,发现省下2000元是多么不容易。
”在这种情境下,理解与感恩显得尤为珍贵。
我们常常忽视了父母的辛勤付出,不是因为疏忽,而是因为这种付出太过于常态化。
其实无论是2000元还是3000元,背后都是父母努力所托付的期盼。
希望有一天,孩子们能站在父母的立场,以更深的理解和体贴去回报那些默默付出的人。
中国父母的付出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爱,而真正的爱是能彼此心生理解,孩子们也许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那些节俭背后的铺排,但一声“谢谢”和一份理解,已经足够回馈许多。
希望这种互相理解和关爱的故事,在更多家庭中上演,让父母和孩子都能感受到彼此的心意。
这样,当未来的某一天,这些孩子也步入为人父母的行列时,他们便会用自己的方式,延续这份无言的爱。
谁没上过大学一样!如果不是消费特别高的城市,生活费绝对超不过2000!奶茶,外面聚餐。。。等等这种,根本没必要!
家庭成员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待遇,不搞特殊伙食就行,别自我感动,饿肚子啃馒头,给孩子大鱼大肉
我是在深圳工作,除去房租一个月花一千,然后父母这边在老家不用房租,给一个月三千的生活费,他们都不够用,唉,真难养,我大学所有费用都是借的,需要我另外攒钱来还,父母和父母真的差很多
我女生,目前大四快毕业,生活费一直是1500,没觉得不够用,有时候还能攒下几百块。也有可能是湖南物价不高,学校食堂的饭也相对便宜吧(食堂吃饭一般15一顿)。不过我是不化妆不出去玩的宅女,要是喜欢打扮的女生可能就不太够了[笑着哭]
孩子没在一样要吃啊!不说多好,反正每天要有肉,鸡肉,鱼肉,猪肉换着来,其实天天吃,吃不了多少的。
还要被许多学生说家长没苦硬吃呢
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
我上学一个学期是2000
大学时期 时间相对宽裕很多 完全可以勤工俭学 我孩子一个姐姐大学做家教 参加各种比赛 所以一毕业就去曲江做代课老师了 现在自修心理学 以后准备考研 我孩子上学期拿到一笔奖学金 够吃一学期学校餐厅
我的原则是。一个家里花钱的不能比挣钱的生活费高。单论生活费。(学费,材料费那些不包括)
我自己一个人也正经炒俩菜做饭,每顿饭灶台不生火我都感觉没吃饭,哪怕是煮泡面,也要切一些东西进去。。治好了我对象爱吃零食的坏习惯,她都没机会吃[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