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何凯文成绩造假#的标签登上热搜时,我丝毫不惊讶于这位"考研名师"的翻车。
考研界有句流传很广的话:英语跟何凯文,你的对手就赢了一半!
从业十余载的周思成之所以能掷地有声地揭穿其89分的谎言,只因这个被业内称为"复印机教授"的男人,早已将学术不端刻进职业生涯的基因。

时间倒回2010年,教育圈上演过一出荒诞的"镜像教学"奇观。某新东方教师愕然发现,自己的授课视频竟被何凯文逐帧复刻——从肢体语言到案例解析,堪称教育界的《恐怖游轮》。这种将剽窃上升为行为艺术的"创新",或许正是他独创的"影子教学法"。
学历造假戏码则更具黑色幽默色彩。自称北外博士的华丽外衣下,包裹的不过是未竟的硕士学历。当警方介入时,这位语言大师突然掌握了精妙的"时态语法":过去完成时(自称博士)瞬间转换为将来进行时(准备考博)。这种对英语语法的另类运用,倒也算得上是"教学实践"。

更令人瞠目的是其商业运作的"吸血式创业":2014年涉嫌学历欺诈,2021年携核心团队另立门户,将"老东家"文度抽成空壳。这套"带资跳槽+精准打击"的组合拳,堪称教育界的《华尔街之狼》现实版。那些被排挤的同事恐怕至今仍在困惑:究竟是谁在教书育人?又是谁在演绎商战剧?
作为见证过考研培训黄金时代的观察者,我始终困惑于这个"造假永动机"的生存逻辑。当学术诚信成为可量化的成本,当师德师风沦为营销话术的装饰,我们不得不思考:究竟是怎样的土壤,让这样的"学术演员"能十余年屹立不倒?那些仍在追捧其课程的学子,是真的在寻求知识,还是在为某种扭曲的成功学买单?

教育产业化浪潮下,何凯文现象绝非个案。从论文代写到注水学历,从课件抄袭到虚假宣传,这条灰色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在叩问:当我们谈论教育时,我们究竟在交易什么?或许正如网友的辛辣讽刺:"这届考研er不是在备考,而是在参与一场大型社会实验。"
再差,英语一也上70了,无论哪个年代,都不容易
何凯文我必须支持一个,15年我考研在百度的考研吧里下载了何凯文作文预测,整理了5篇作文背诵后,真碰上了当年的大作文!如果没有这个好运气,我英语怕是难以过国家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