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医院“代煎中药”逐渐被患者冷落了?或有6个原因让人深思

李大哥知识分享 2024-12-10 10:06:35

在现代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仍有不少患者选择中医药治疗和调理,一方面是担心现代化学药物副作用和耐药问题,另一方面,对老祖宗传承和严选千百年的“国粹”有信心,服用更安心。

中药服用有两种类型:“吃进去”与“喝下去”。吃的药剂多见于中成药和颗粒剂,喝的一般是一堆中药饮片组成的方剂。哪一种见效快?传统中医早有定论:

1、中成药以“丸剂”常见,丸者,缓也,药力徐徐散发,而且药丸基本加入蜂蜜、饴糖等作为黏合剂,吃起来“甘能缓之”——也就是说中成药效果慢一些。

2、方剂需器皿熬煮成“汤汁”后服下,汤者,荡也,药力升降窜泻,如果是解表发散、畯猛逐下等类型的方剂,或“覆杯即愈”——也就是说中药方剂药力专猛且起效快。

但患者服用方剂有个难题:熬煮。别小看熬煮的作用,《本草纲目》就告诫:煎药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药亦无功。清代名医徐灵胎也强调: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无效,全在于此。

有的人不以为然,熬个中药汤,有什么难度?熬中药至少有“四个不得”:

一是“急不得”:先加水浸泡30—60分钟;煎煮先大火后文火,不同方剂有不同熬煮时限;需认真搅拌防糊锅、溢锅。

二是“错不得”:熬煮分一煎和二煎,混合后服用;滋补、泻下、驱虫、消食、安神等用途的药剂,熬煮服用方法不同。

三是“乱不得”:熬煮有先煎、后下、烊化、冲服、包煎等区别,乱来是不行的;服用中药不能吃辛辣、生冷、油腻等食物。

四是“粗不得”:煎药器皿不能用铁、铝锅;倒药汁需用滤网过滤;补益药多放水,其它不要多放水熬煮。

所以自己熬煮中药是个“细致活”,一些患者喝中药后没有效果,问题可能就出在熬煮上。由此也催生了一个药房服务——代煎中药。

代煎中药在古代就有,但服务范围较小。到了现代,代煎中药在许多医院很常见,基本是用专门的、密封的、干净的煎药机,按药方、按步骤为患者煎药,患者拿回家后服用即可。

如今需代煎的群体,多见于5类:(1)中药小白,不会煎药的;(2)上班族,没时间熬煮的;(3)喝药怕麻烦、图省事的;(4)没有煎药条件,想喝汤药治病的;(5)怕熬煮中药味道影响周边人群的。这5个群体,非常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代煎中药一度非常流行。

医院代煎中药的基本流程是:

药房摘药,处方由两名药师共同完成并复核——摘好的中药送到代煎车间,在不锈钢容器浸泡30分钟——捞出装入专用袋子,放入高温高压药锅熬煮——水量、温度、时间等指标控制较为精准——熬煮结束后,药汁密封包装,便于保存一周以上——有条件的负责配送上门。

看起来确实比自己熬煮方便多了,而且收费很亲民,卫生、质量都有保证,特别是在一些突发疾病或患病群体较多的情形,医院“代煎中药”可同时满足数以百计患者的用药需求,救急优势明显。

但从医生了解的情况看,医院近两年“代煎药”业务逐渐萎缩了,往常七八个药锅满负荷运行的场面很少见了,顶多是一两个锅在冒热气。是患者选用中药治病少了吗?不是。是患者拿药回家自己熬煮去了。

为何一些患者宁愿自己麻烦一点,也不再让医院“代煎中药”了?或许有6个原因,值得深思。

一、虽然医院代煎更方便,但存在一些缺斤少两现象。

医院药房有监控、有复核,还会发生短斤缺两的问题?药房复核主要是看有没有漏摘的,总重量差不多就行。从患者角度看,缺斤少两多见于两种情形:

一个是各个药味没错,但这个药少一点,那个药省一点,总量差了不少;

一个是贵重的药材给少了,便宜的药多给一些,总量看起来是对的。

中药房定期盘库,亏损很常见,要补足亏空,一些药师就打患者的主意,代煎中药无疑是“送上门的枕头”。

缺斤少两的药材代煎出来,可能颜色没有自己煎的浓,药味也淡一些。更主要是各个药材的药量变化了,患者服用效果变差,甚至无效。

二、虽然药汁更容易用高压代煎出来,但煎煮火候很难控制。

自己煎煮中药,无论是柴火还是煤气灶、电磁炉,用武火、中火、文火的时间有差别,更主要是不同火势,让各种药材更有利于混合、组合,利于治疗和吸收。常见做法是“武火煮沸,文火熬制”,比如先大火熬煮5分钟,后小火熬制20分钟。

代煎中药是一种火势用到底,时间一到就完事,滤出药汁封装完成,时间上是快了,但如果是滋补类、攻下类、发散类等方剂,效果就比自己熬煮差很多。

三、虽然代煎中药时间快捷,但可能有两个缺陷难以克服。

代煎中药给患者的感受就是快、简、便,非常切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但有两个缺陷比较明显:

第一个缺陷:一副中药需要熬制两次,然后两次的药液混合,调成一碗分两次喝下。中医认为,第一次煎出的药汁是攻上逐下畅中的,第二次的药汁是滋养顾护扶正的,合起来就能扶正祛邪。

代煎中药只煎煮一次,药汁封装打包就算完成任务了。这样算起来,代煎比自己熬药少了一半的汤药量,而且缺了第二次的药汁混合,药效就差一些。

第二个缺陷:代煎药材用无纺布袋包装,可能影响药效。无纺布袋把一堆浸泡过后的药材聚拢起来,放入高压汤锅熬煮,这样药汁从布袋渗出到锅里。无纺布袋由聚丙烯制成,高温泡在锅里有可能会与中药成分反应,生成别的物质,影响药效。

四、虽然代煎中药煮得快煮得透,但煎煮特殊要求难以落实。

代煎的药锅是密封设备,耐高温用高压,一些药材里的“硬骨头”,自己熬煮难以出味道,但用药房的锅就能解决问题,煮得透煮得烂,挥发性成分丢失少。

但代煎是把所有药材一次性放入的,先煎、后下、单煎、另煎、包煎等要求很难落实,直接影响药效。有的煎完一个药后,不洗锅就直接煎下一个药方,可能对药效有不利影响。

五、虽然代煎对温度和用水控制精准,但细节把握有差距。

汤剂是喝下去的,对水量多少有具体显示的要求,多一点则淡,少一点则冲。代煎的药锅有水量刻度线,对着放水就可以了。

但在封装的时候,如果汤汁比较多,装不完的药汤就倒掉了。有时候煎药的时候水放少了,多见于熬煮好几个同病症的患者的汤药,那么就往里兑水,凑齐所需的方剂数量,药效直接就受影响了。

六、虽然医院医生是有资质的,但代煎中药的人不一定有资质。

无论是门诊的医生还是药房的药师,都是需要资质的,很多代煎中药的患者自然就认为,药房代煎中药的人也是精挑细选的,其实不一定。

代煎的人有行家,但也可能是临时工,或是刚招进来的新人,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开工了,会用煎药设备,但不一定懂中药,凭经验办事、看心情熬药、随大流封装等不少见,那么熬出来的中药效果就不好说了。

总之,这6个方面代煎中药的“硬伤”,或许是中药喝了没效果,甚至越喝问题越多的“助推剂”,也降低了患者对中医药的信任感,被患者冷落了。不少患者宁愿拿药剂回家,自己麻烦一点也不要紧,主要是从药效考虑。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