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岁老人花三百亿重建圆明园,曾屡次遭专家反对,如今已经完工

可爱萌兔喵 2024-11-25 17:36:12

80多岁老人花三百亿重建圆明园,曾屡次遭专家反对,如今已经完工

一、横店影视城的崛起

"你疯了不成?"街坊邻居都说他犯了糊涂,"一个破产的缫丝厂,连国家都经营不下去,你能有什么办法?"

"机器连轴转,工人三班倒!"当时的老工人回忆说,"车间里的机器都踩得冒火星,就为了赶制订单。"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谢晋大为惊讶。短短三个月内,120个工程队在横店的一片空地上,建起了150多座建筑物,完美复原了19世纪的广州城景象。当谢晋再次来到横店时,眼前的一切让他惊叹不已。

进入21世纪后,横店每年接待数百个剧组,上万名演职人员在此取景拍摄。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镇,逐渐成长为了闻名遐迩的"东方好莱坞"。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商人敢想敢干的胆识,和他在建筑复原领域展现出的非凡才能。

二、重建圆明园的决心

北京一位建筑史专家更是直言不讳:"圆明园是国耻的见证,其断壁残垣就应该永远保留下去,提醒后人勿忘历史。异地重建,既无历史价值,更无现实意义。"

其次是资金来源。据初步预算,整个工程需要投入至少300亿元。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横店集团的年营收总额。许多银行都对这个项目持观望态度,认为投资回报周期过长,风险系数太大。

更棘手的是人才短缺。圆明园的建筑工艺极其复杂,很多传统技艺已经失传。在全国范围内,能够完整掌握这些技艺的匠人寥寥无几。

有了张德贵的加入,项目组如虎添翼。他不仅带来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一批民间的老匠人。这些人都是传统建筑工艺的传承者,虽然年事已高,但手艺精湛。

在一片质疑声中,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就这样开启了他最后的宏图伟业。正如他在工程启动仪式上说的那句话:"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建筑艺术,这是我这辈子最后的心愿。"

三、工程难题与突破

2010年夏天,一位名叫王德明的老匠人的加入,为项目带来了转机。这位86岁的老人,是清朝最后一批宫廷工匠的传人。他带来了一本祖传的手工工艺秘笈,记载了大量圆明园建筑的施工细节。

在王老的指导下,项目组开始在工地上建立"传统工艺培训基地"。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工匠在这里跟随老师傅学习古建筑技艺。从砖瓦制作到木结构榫卯,从彩绘装饰到园林布局,每一项技艺都力求还原古法。

同时,项目组也没有拒绝现代科技的帮助。2011年,他们引进了一套德国进口的3D激光扫描系统,用来对北京圆明园遗址进行精确测绘。通过这套系统,工程师们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数据资料,为建筑复原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2年春节后,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整个项目组欢欣鼓舞。在整理老北京一位收藏家捐赠的资料时,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册清代画师绘制的圆明园建筑细部图稿。这些图稿详细记录了园中各处建筑的装饰纹样,为工程施工提供了重要参考。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体现在园林布局上。设计团队在保持原有建筑风格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功能设施。比如,他们在地下设计了完整的排水系统,在建筑内部安装了防火设施,这些都是原版圆明园所不具备的。

到2013年底,工程已经完成了大半。当年冬天,第一批建筑群的主体工程竣工。专家们实地考察后惊叹不已:不论是建筑的比例尺寸,还是装饰的细节处理,都与历史资料记载的原貌极为相似。

就这样,在传统工艺的传承、现代科技的运用和大量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程,正一步步变为现实。正如一位参与项目的老工匠所说:"这不仅是在重建一座园林,更是在重现一段失落的建筑史。"

四、圆明新园的诞生

2015年春天,历经五年建设的圆明新园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当第一批参观者踏入园区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惊叹不已。

占地5000余亩的园区内,一座座气势恢宏的建筑群拔地而起。正门"紫禁城式"的宫门楼高达三层,朱漆金顶,威严壮观。门前的石狮子由整块汉白玉精雕细琢而成,每一根狮鬃都栩栩如生。

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九州清晏"建筑群。这座仿造清代皇家行宫建造的主体建筑,占地面积达到了8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由一座主殿和四座配殿组成,主殿高达28米,是圆明新园中最高的建筑。

"你看这个飞檐,"一位参与建设的老工匠指着主殿屋顶说,"每一根翘角的弧度都是按照古法计算的。光是这一处的施工,就花了我们整整三个月时间。"

园区内的水系布局也极为讲究。设计团队按照原版圆明园的水系格局,在园区内挖掘了一个面积达300亩的人工湖。湖中点缀着数十座小岛,岛上建有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2015年夏天,圆明新园的第二期工程完工。这一期主要是复原了原圆明园中最具特色的西洋楼建筑群。设计团队在保持巴洛克风格的同时,还原了大水法、海晏堂等标志性建筑。其中,大水法的喷泉系统完全采用了18世纪的机械原理,不使用任何现代动力设备。

园中的一大亮点是"四季园"。这个占地600亩的园区,被分成春、夏、秋、冬四个主题区域。每个区域都种植了与季节相应的花卉和树木。比如春季区以梅花、桃花为主,夏季区栽种荷花和睡莲,秋季区种满了枫树和银杏,冬季区则以松柏为主。

为了体现皇家园林的格调,项目组还特别邀请了故宫的专家团队,指导园区内的陈设布置。从檐下的铜铃,到殿内的座椅,每一件摆设都经过精心考证,力求还原历史原貌。

2016年初,圆明新园正式对外开放。开园第一天,就迎来了超过两万名游客。一位来自北京的老者在参观后感慨地说:"虽然知道这是新建的,但走在园中,仿佛真的回到了两百年前的圆明园。"

此外,园区还引入了现代科技手段,设计了"虚拟游园"系统。游客戴上VR设备,就能"穿越"到鼎盛时期的圆明园,体验当年皇家园林的壮观景象。

到2016年底,圆明新园的游客接待量突破了百万人次。这座耗资300亿、历时五年打造的新园,不仅成功复原了圆明园的建筑风貌,更成为了一座展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活态博物馆。

2017年春天,一场特殊的拜师仪式在圆明新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名年轻工匠,正式成为了首批"圆明园传统工艺传承人"。这些年轻人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他们将跟随老一辈匠人学习园林建筑的传统技艺。

"这些孩子,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未来。"86岁的老工匠王德明说这话时,手里还握着一把用了几十年的老墨斗。这把墨斗见证了圆明新园的建设过程,如今又要传给新一代的匠人。

2018年,圆明新园开始与国内多所高校合作,设立"传统建筑工艺研究基地"。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院校的建筑系学生,每年都会来这里进行实地考察和实习。在这里,他们不仅能看到完整的皇家园林建筑群,更能跟随老匠人学习传统工艺。

"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里都有。"一位来自清华大学建筑系的研究生说,"比如这个翘角的弧度,用尺子量出来的和老师傅用眼睛看出来的,完全是两回事。"

同年秋天,一场名为"圆明园:记忆与重生"的展览在圆明新园举办。展览通过实物、图片、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全面展示了圆明园的历史变迁。展览期间,日均参观人数超过五千人。

2022年,一个重要发现让圆明新园又添新景。在整理一位老北京收藏家捐赠的资料时,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份清代画师绘制的"万寿山图"。这幅图详细记录了圆明园中一处重要建筑的原貌。根据这份资料,园区又新建了一座完全复原的建筑群。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