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病重时,儿子连夜返京探望,结果却被父亲严厉批评:“你是革命干部的孩子,该更严格要求自己!”
罗荣桓,十大元帅之一,红色革命的“党内圣人”,以谦和、务实、低调闻名。他一生为党为国操劳,积劳成疾,晚年饱受病痛折磨。正是这样一位饱经风霜的元帅,对待自己的子女却近乎“苛刻”。1963年,他病危住院,儿子罗东进连夜赶回北京探望,结果非但没得到表扬,反而被父亲训了一顿。这一段父子对话,听起来让人唏嘘。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革命信仰高于一切:他对个人情感有“天然免疫”。
罗荣桓一生的关键词,就是“忠诚”和“信仰”。在他看来,革命事业永远是第一位的,个人情感必须为集体利益让路。他对儿子的这番训斥,其实是他一贯价值观的体现:革命干部的子女,必须比普通人更有纪律性、更能吃苦,绝不能因为父母的特殊身份而搞特殊化。对他“家事”从来排在“国事”之后。连自己病危了,病房里弥漫着浓浓的死亡气息,他仍然对儿子强调要“严格要求自己”。这不是冷血,而是一种近乎“革命宗教化”的理想主义。
2. 他害怕子女沾染“干部子弟”的优越感。
罗荣桓对自己的孩子一直很严厉。他从不溺爱孩子,甚至刻意避免他们享受任何“特殊待遇”。比如他明确要求,公家派给他的车只能用来工作,孩子们上学回家必须坐公共汽车,甚至步行。他深知,新中国刚成立时,一些干部的子女容易陷入“红色贵族”的优越感,脱离工农、脱离群众。这种现象在建国初期并不少见,而罗荣桓显然对这类“干部子弟病”深恶痛绝。他的教育方式,就是彻底扼杀这种优越感。哪怕是病危时,他都不允许儿子因为父亲的病情而请假回家。他的逻辑是:你是革命干部的孩子,就要做出榜样,怎么能因为家事影响工作?换句话说,他看得更远:失去父亲没关系,但失去原则就危险了。
3. 他自己太“自律”,也对孩子近乎苛求。
罗荣桓一生坚持“不搞特殊化”。他住的房子从来不挑剔,明明是开国元帅,却始终过着普通干部的生活。他甚至在临终前叮嘱家人,自己去世后不要再住分配给他的房子,“搬到普通房子去,不要搞特殊”。这种对自己的“高压式自律”,也深刻影响了他对子女的态度。他不允许孩子们任何的“例外”,甚至连探望父亲这种人之常情,都被他视为“放松纪律”的表现。他的严厉,让人敬佩,也让人感到有些“不近人情”。
罗荣桓是一个极端理性的人,他的理性几乎压倒了一切情感。他对子女的严厉,并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因为他有一个更高的信仰。他的这句“你是革命干部的孩子”,既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无声的告别。对他自己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扮演好“革命公仆”的角色,哪怕是以牺牲亲情为代价。这样的选择,或许难以完全理解,但他确实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