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璟:神算子刘伯温的儿子,不但敢当面痛骂朱棣篡位,还以死明志

楼哥看明史 2024-04-16 13:59:45

前言:明太祖洪武朝后期的时候,燕王朱棣手握重兵,坐镇北平,是朱元璋最为倚重的戍边亲王之一。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朱棣在带兵打仗之余,还嗜好下棋。

据《明史》的记载,有一次太医盛寅上班时间在御药房和同僚下棋,被突然前来视察的朱棣抓个正着。盛寅吓个半死,没想到皇帝不但让他不要停继续下,还在旁边看得津津有味。

他日,与同官对弈御药房。帝猝至,两人敛枰伏地,谢死罪。帝命终之,且坐以观,寅三胜。帝喜,命赋诗,立就。帝益喜,赐象牙棋枰并词一阕。—《明史卷二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朱棣剧照

不过朱棣大概率属于人菜瘾大的类型,因为他在北平的时候,就常常找谷王府长史刘璟下棋,结果好几次都输得下不来台。

那么这位刘长史是何许人也?面对燕王这样的顶级亲王都无惧无畏,他的一生又有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从长史官到殉国者

刘璟,字仲璟,生于元顺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青田县南田(今浙江文成)人,大明诚意伯刘基(刘伯温)次子。史书对刘璟的评价很高,称他“弱冠通诸经”,典型的小天才。

在刘璟十岁的时候,他的老爹刘伯温,以五十岁的高龄,从青田赶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加入朱元璋的小集团。由于多年来江南地主文人的花式吹捧,刘伯温从一个平平无奇,主要靠看星象为主业的所谓“谋士”,变成了斩过龙脉,用七星灯续过命,写了《烧饼歌》的“刘神仙”。甚至仅仅在明朝中叶,刘伯温身上就有了“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这样的溢美之词。

刘伯温剧照

父兄之仇

大明开国之后,刘伯温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被封为诚意伯,岁禄二百四十石,在所有功臣之中排名最后一位。客观地说,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毕竟当时也只有六位公爵、二十八位侯爵和两位伯爵而已。

刘伯温这个人自视甚高,且惯于暗中害人。原来专业为老朱看星象的兰溪僧人孟月庭,以及刘伯温的好友中书左丞杨宪,都死于这位神算子的背刺。

太史令刘基并发其奸状及诸阴事。上大怒,令群臣按问。宪辞伏,遂与炳等皆伏诛。—《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四》

胡惟庸剧照

不过刘伯温费尽心机也没能成为丞相,反而便宜了被他骂作“偾辕之驾”的胡惟庸,随即无奈地致事回家。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四月十六日,诚意伯刘基去世,享年六十五岁。而他的死,也被认为是胡惟庸下的黑手。

刘琏,字孟藻,生于元顺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刘伯温长子。当年刘伯温在老家与民争地,就是刘琏代表老爹去南京找朱元璋告御状,结果因为程序不正义,被胡惟庸抓住机会狠狠整治了一顿。

守孝期满之后,刘琏被召到京师出任考功监监丞。考功监参掌给授诰敕之事,算是天子近臣。胡惟庸生怕刘琏在老朱身边打小报告,一番暗箱操作后,先是将他调任监察御史,并很快外放为江西参政。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参政是从三品高官,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工作内容琐碎而繁重。刘琏和他老爹一样,根本做不好实际工作,结果因为在工作中犯错,在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的时候被直接打入大牢。

壬申,江西参政刘琏以罪逮下狱。琏,诚意伯基之子也,上以基故,特宥之。—《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三》

刘琏的最终结局,据《明史》记载为“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根据刘家自己的说法,胡惟庸把亲信刑部尚书沈立本调任江西布政使,目的就是为了搞死刘琏。

初露锋芒

和惯于风花雪月的大哥不同,刘璟在通经的同时,还喜好谈论兵书。刘伯温在临终之前,曾经给刘璟留下遗言,让他转奏给朱元璋。当然和传说中给朱元璋送一筐鱼,让皇帝念及“鱼”情,保他们平安这样的野史大为不同,我们来看一看。

复语次子仲璟曰: “吾欲奉遗表,不及矣。且欲劝上修德省刑,祈天永命。为政宜以宽猛相济。天下诸要地宜使与京师形势连络。吾死后,上如问我遗言,当以是密奏之。”—《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九》

胡惟庸案剧照

在老爹和大哥相继离世之后,刘璟一面苦苦支撑家业,一面还要应付来自于丞相胡惟庸的威胁。不过刘家很快时来运转,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爆发了震惊天下的胡惟庸案,胡丞相及其党羽被一扫而空。刘家因为胡惟庸受害者的身份,日子明显比以前好过了很多。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十月,流窜于衢州、处州和温州的山贼吴达三、叶丁香等人“连结作乱”,朝廷命延安侯唐胜宗为主帅,右军都督佥事张德为副帅,统帅大军前来平叛。

此时刘璟正赋闲在家,听到消息之后喜出望外,这可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绝佳机会。于是他找到唐胜宗,希望能做一个随军参谋。这点小小的面子,延安侯自然会给。而刘璟也不负所望,运筹帷幄,为唐胜宗平叛立下了大功。

延安侯唐胜宗剧照

这一战生擒匪首吴达三、叶丁香及其党三千三百余人、家属一千五百余人,斩首二百八十级,明军大获全胜。班师回朝之后,唐胜宗极力为刘璟说好话,换来了皇帝陛下一句极高的评价:“璟真伯温儿矣”。

璟论说英侃,喜谈兵。初,温州贼叶丁香叛,延安侯唐胜宗讨之,决策于璟。破贼还,称璟才略。帝喜曰: “璟真伯温儿矣。”—《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刘璟和章溢之子章允载、叶琛之子叶永道、胡深之子胡伯机,每年都会去南京朝觐朱元璋史称君臣之间“燕语如家人”。刘伯温、章溢、叶琛同为“浙东四先生”,胡深则是明朝树立的忠臣典范、追封缙云郡伯。

出镇边关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的时候,李善长案爆发,刘家的对头再倒一个。而在朱元璋看来,适当拔高刘家子孙的地位,对他炮轰李善长极为有利。

李善长剧照

当年十月,朱元璋仿宋制设立閤门使,秩正六品,以刘璟为之。又赐他“除奸敌佞”铁简,可以持此纠正百官不法。有一次右都御史袁泰奏事失实,老朱虽然没有对他治罪,但袁大人惊慌之下忘记谢恩,被刘璟当面纠正。

都御史袁泰奏车牛事失实,帝宥之,泰忘引谢。璟纠之,服罪。帝因谕璟: “凡似此者,即面纠,朕虽不之罪,要令知朝廷纲纪。”—《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朱元璋对刘璟的表现很满意,甚至有意让他袭爵诚意伯。但刘璟认为大哥的儿子刘廌尚在,自己怎可夺爵?老朱这才在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三月封刘廌为诚意伯,岁禄增加为五百石。

当年四月,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被册封为谷王。八月,閤门使刘璟升任谷王府右长史。和后世混吃等死,新科进士都不愿意去做的王府长史不同,明初亲王位高权重,长史打理王府事务,地位非同小可。

燕王朱棣剧照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三月,刘璟随谷王朱橞一起之国宣府。当时北平的燕王、广宁的辽王、大宁的宁王、宣府的谷王各拥重兵,常常联合出塞,对北元展开联合军事行动。也正因为如此,刘璟和燕王朱棣曾多次见面。燕王殿下在棋盘上被杀得落花流水,应该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尝与成祖弈,成祖曰: “卿不少让耶?”璟正色曰: “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成祖默然。—《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靖难风云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新天子的基本盘是江南地主文人集团,和以亲王、勋贵为代表的武人集团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抓捕周王剧照

当年七月,太祖第五子周王朱橚被削爵废为庶人,全家发配云南监禁。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四月,太祖第七子齐王朱榑、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相继被废,第十二子湘王朱柏更是被逼自尽。当年六月,太祖第十八子岷王朱楩也惨遭削爵。

到了七月份,燕王朱棣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以“奉天靖难”的名义起兵造反。身为相邻的亲王,谷王朱橞自知绝不是四哥的对手,但又不愿背叛朝廷,于是率领护卫官军放弃封国,千里南下逃归京师。

到了南京之后,刘璟上“平燕十六策”。当时征虏大将军、长兴侯耿炳文在真定战败,朝廷遣曹国公李景隆紧急北上接任主帅,而刘璟则奉旨“参李景隆军事”,一起来到了河间府前线。

曹国公李景隆剧照

本以为这一次可以一展抱负,在战场上击败叛军,让刘家重新扬眉吐气。然而现实总是比想象艰难了无数倍,朝廷大军以优势兵力包围北平城,却始终久攻不克。等到朱棣率领宁王护卫回援之后,双方在郑村坝(位于今北京之东二十里处)展开决战,结果李景隆大败。

以精骑先进,连破其七营。诸军继之交战,自午至酉。上益张奇兵左右冲击,大败景隆兵。斩首数万级,降者数万,悉纵遣之。—《明太宗实录卷五》

那么刘璟在干嘛呢?十一月初四日,李景隆“尽弃其辎重”,率大军向德州方向撤退。由于夜渡卢沟河之时“冰裂马陷”,而且此时兵荒马乱,刘璟不得不“冒雪行三十里”,直到在良乡碰上儿子刘貊才得以脱困。简单来说,就是狼狈到了极点。

以死殉节

败回京师之后,刘璟依然不消停,上了一篇《闻见录》,希望朝廷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以后对阵燕军的时候少走歪路。然而一个败军之将写的东西,又有谁会去看呢?至此,刘璟的政治前途宣告终结,不得不回老家归隐。

建文帝朱允炆剧照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只有在国难当头之时,才能真正看出一个人的气节。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军由金川门杀入京师,皇帝朱允炆在奉天殿自焚殉国。四天后,燕王朱棣登基称帝,大明王朝正式进入永乐时代。

对于不肯归附的建文忠臣,朱棣动用雷霆手段杀了许多人。然而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有打压必然也要有拉拢。以刘伯温的名望,再加上刘璟在建文朝不得志的现状,朱棣于是派人请他出山,打算将其树立为一个归顺自己的典范。

但是刘璟的骨头很硬,他先是拒绝入朝。再被强行带来南京以后,更是以“殿下”称呼已经做了皇帝的朱棣,表示不认可你的正统地位。而当着朱棣的面,刘璟点出一个“篡”字,表示千秋万代之后,你还是反贼,洗不白的。

成祖即位,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且云: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下狱,自经死。—《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皇帝朱棣剧照

激怒朱棣的结果如何,刘璟不会不知道,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练子宁、铁铉等人的下场尚且历历在目。相比劝朱允炆“死社稷”,自己却一直熬到杀头的方孝孺,刘璟要刚烈很多,他在狱中用发辫自缢,终年五十二岁。

当时有司提出“缘坐其家”,就是要搞株连。朱棣一来看在刘伯温的面子上,二来也敬佩刘璟是条汉子,没有同意,并且允许刘貊扶着刘璟的灵柩归葬。

结语:朱棣篡位,刘璟只要愿意归顺,本可以有一个远大的前程。一来他隶属于江南文人集团,又是建文朝廷的边缘人物,正是朱棣需要的人才。二来刘璟和永乐朝新贵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都交情匪浅,直接做一个礼部尚书至少没有问题吧?

然而正如和朱棣下棋时说的话: “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在事关气节的时候,刘璟寸步不让,最终以死殉节,品行上远远超过了自己的父亲刘伯温。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