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千金任芷芬:床单沙发罩每天换,家道中落,曾日本街头卖油条
在民国的上海滩,有这样一位千金小姐,出身显赫的她从小锦衣玉食,却因为一个独特的习惯为人称道 —— 她每天都要换床单和沙发罩,出门必带全套行头,就连做个头发也要自带工具。人人都说这是富贵人家的毛病,可谁能想到,这位娇生惯养的大小姐,后来竟会在异国他乡的街头摆起早餐摊?更令人惊讶的是,她不但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在困境中重新崛起。这位被称为"民国千金"的任芷芬,她的人生故事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大起大落?富贵千金是如何在命运的跌宕中保持优雅?
一、显赫家世与独特性格
1918年的上海滩,正值民国初期繁华鼎盛之时。在这个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城市里,任芷芬的诞生为任家增添了一份喜悦。
提到任家在上海滩的地位,可不是一般的显赫。任芷芬的祖父任道镕曾官拜浙江巡抚,这个职位在清朝时期堪比今天的省委书记。任家的宅邸就坐落在上海法租界的核心地带,门前常有洋人驻足观望,连当地的黄包车夫都知道这是"任府"。
任家不仅官声显赫,更难得的是家风严谨。任芷芬的父亲任伯轩虽贵为财政部次长,却从不在家中谈论公务。每到周末,他都会带着全家去租界里的咖啡厅用下午茶,一边品茶一边教导孩子们待人接物之道。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任芷芬却养成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习惯。那时候,任府的佣人们最怕给任小姐整理房间。倘若发现床单上有一丝褶皱,或是窗帘的褶子不够整齐,任芷芬就会皱着眉头要求重新整理。
说起这位千金小姐的讲究,任府的老管家曾经感叹道:"任小姐的房间,光是床单就准备了二十多套,每天早晚各换一次。就连座椅套子,也是天天换新的。"
1934年春天,任芷芬进入震旦大学就读。这所教会学校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子学府之一。然而,任芷芬的"洁癖"习惯在学校里也没有丝毫改变。她的同学曾笑言:"任芷芬的书包里,除了课本,就是各式各样的手帕。光是坐在教室的椅子上,一天也要换好几条手帕垫着。"
在震旦大学读书期间,任芷芬不仅学习刻苦,还精通琴棋书画。每逢学校举办文艺活动,她都会被邀请登台演奏钢琴。那时候,看台下的同学们都会惊叹:弹琴时的任芷芬,连手势都是那样优雅。
不过,最让同学们津津乐道的,还是任芷芬外出理发的场景。每次去理发店,她都要带上一个大皮箱。箱子一打开,里面整整齐齐地码放着梳子、剪子、发夹,甚至连理发时要用的围布都是自己带的。理发师傅们都说:"任家小姐来做头发,比我们开张还要准备得周到!"
有趣的是,任芷芬的这些习惯,在富家小姐中并不罕见,但像她这样一丝不苟的却很少见。就连当时上海滩有名的交际花杜月笙太太,见了任芷芬也要称赞一句:"这丫头,简直比我们这些老姐儿还要讲究呢!"
二、民国豪门的奢华婚姻
1936年的上海滩,正值秋高气爽之际,任伯轩和夫人为任芷芬的婚事操碎了心。那时候,上海滩的达官贵人们都在打听:这位任家的千金,究竟要许配给谁家?
一天,任伯轩在外交部参加晚宴时,遇到了老朋友盛恩颐。两人谈笑间,盛恩颐提到自己的儿子盛毓邮尚未婚配。这一提起,可不得了,两位长辈顿时来了兴致。
说起盛家在上海滩的地位,那可是响当当的存在。盛毓邮的祖父盛宣怀是清末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一手创办了招商局、电报局等多家洋务企业。传说盛宣怀在世时,单是银行里的存款就有800多万两白银,更不用说那些遍布上海、天津的产业了。
两位长辈一合计,觉得两家门当户对,于是约定在静安寺附近的西餐厅为小两口安排相亲。谁知这场相亲还没开始就闹出了笑话。
那天,任芷芬早早就到了西餐厅,挑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可等了半天,也不见盛家公子的身影。原来,盛毓邮早就躲在餐厅外面的花园里,远远地看见了任芷芬的倩影。
事后盛毓邮对友人说:"一见那位任小姐,我就知道非她不娶了!"
就这样,两家很快定下了婚约。1937年春天,上海滩最负盛名的国际大饭店里,一场轰动全城的婚礼正在举行。婚宴足足办了三天三夜,从静安寺到百乐门,宾客的车子排了好几条街。
任芷芬的婚纱是从巴黎特地订制的,裙摆长达十几米。新娘站在舞池中央的时候,婚纱的后摆还从宴会厅一直延伸到大门口。当时的《申报》还特地报道了这场婚礼,称其为"沪上第一豪门婚礼"。
婚礼上的礼品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光是盛家送的嫁妆就有120抬,其中包括了法国进口的水晶梳妆台、英国订制的银器餐具,还有价值连城的珠宝首饰。任家这边的陪嫁也不含糊,光是上海市中心的房产就有三处。
不过,最让宾客们惊叹的是新娘的要求:婚宴现场的每张餐桌都要铺上崭新的桌布,用过的餐具必须立即更换,就连摆放鲜花的花瓶也要每隔两小时就更换一次水。
这些细节很快传遍了上海滩,大家都说:"这位盛太太,可真是把'讲究'二字发挥到了极致!"就连当时在场的宋子文也不禁感叹:"这样的婚礼,怕是再难看到第二场了。"
三、婚后生活的转折与考验
婚后的盛家,一开始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盛毓邮对妻子的"洁癖"不但不反感,反而处处迁就。每天清晨,他都会陪着任芷芬在花园里散步,专门挑没有露水的小径走,就为了不弄脏她的鞋子。
两人的府邸在上海法租界的一处花园洋房,光是管家就有三位,还有十几个专门负责打扫卫生的女佣。每天早上,任芷芬都要亲自检查府上的卫生状况,就连厨房的锅碗瓢盆都要擦得锃亮。
1938年,任芷芬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为了迎接新生命的到来,盛毓邮特地从美国订购了一整套婴儿用品,就连尿布都是用最上等的埃及棉制成。每天给孩子换尿布时,任芷芬都要换上专门的手套,生怕细菌沾到孩子身上。
可是好景不长,到了1940年,盛家的日子开始走下坡路。原来盛恩颐这些年一直在外面赌博,几乎把家里的积蓄都输光了。一天深夜,盛毓邮接到父亲的电话,说是在赌场欠下了一大笔债,非要他立刻送钱过去。
这样的电话,一个月能打来七八次。每次数目从几千大洋到上万大洋不等。盛毓邮不忍心父亲在外面受辱,只好东拼西凑地筹钱。渐渐地,连任芷芬陪嫁的房产都典当出去了。
有一次,盛恩颐又打来电话说要钱,任芷芬正好在旁边。她二话不说,把自己的首饰盒拿了出来,里面装的都是结婚时收到的珠宝。"先生,"她对丈夫说,"这些东西都拿去当了吧。"
1943年,盛家终于破产了。往日里熙熙攘攘的盛府,如今只剩下冷清。那些曾经天天更换的床单、桌布,如今也只能将就着用。但任芷芬从没抱怨过一句,反而比从前更加勤快,亲自下厨做饭,缝补衣服。
最让她放不下的是三个孩子。在家道中落后,她不得不把孩子送回任家暂住。每次去看望孩子,她都会提前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就像从前一样。任家的佣人看了都说:"这位少奶奶,真是贵气入骨啊!"
1945年,盛毓邮决定只身前往外地寻找机会。临行前,他对任芷芬说:"你带着孩子在上海好好过日子,等我有了出息再来接你们。"谁知任芷芬当即表态:"我和孩子都跟你一起走。"这一句话,让盛毓邮在异乡打拼的日子里,总能感受到温暖。
就这样,这位曾经的千金小姐,带着三个孩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无论日子过得多么清苦,任芷芬依然保持着她一贯的习惯:每天都要把屋子打扫得一尘不染,就算是临时租住的房子,也要收拾得整整齐齐。
四、异国他乡的重新开始
1960年的东京,樱花正盛。在新宿区一个偏僻的街角,出现了一个独特的早餐摊。摊主是个穿着整洁的中年妇女,她的一举一动都透着一种不同寻常的优雅。来买早餐的顾客都说,这家店的油条和豆浆,是附近最干净的。
这位摊主,正是昔日的上海滩千金任芷芬。在东渡日本后,盛毓邮白天在工厂做工,晚上学习日语。任芷芬则想出了开早餐摊的主意。从前那个连衣服沾上一点灰尘都要换的大小姐,如今要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和面、准备配料。
有趣的是,任芷芬的"洁癖"习惯在这个小摊上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她每天都要把摊位擦洗三遍,连炸油条的油都要定时更换。切豆腐脑的勺子、盛豆浆的碗,都要用开水烫过才能使用。
一位老主顾曾经问她:"为什么这么讲究?"任芷芬答道:"我从小就这样,现在是做生意,更要干净。"这句话后来成了她早餐店的招牌。
1962年春天,盛毓邮攒够了一笔钱,在东京郊外租了一间小店面,夫妻俩开起了中华料理店。店名就叫"新亚",取"新的开始"之意。任芷芬依然保持着她的习惯,每天都要检查餐厅的卫生状况。
餐厅的规矩也很特别:每天中午开门前,所有的桌布都要换新的;餐具要用开水烫过三遍;就连厨师们的工作服,也要每天更换。这些细节很快传开了,"新亚"的名声在当地华人圈子里越来越响。
一次,一位日本商人来店里用餐,看中了任芷芬的经营之道。这位商人正好有意向开连锁餐厅,就提出要投资扩大"新亚"的规模。就这样,"新亚"从一家小店,逐渐发展成了一家连锁餐厅。
到了1965年,"新亚"已经在东京开了五家分店。每家店都严格执行任芷芬定下的卫生标准。那时候,日本的饮食界还没有这么严格的卫生要求,"新亚"的做法可以说是开创了先河。
在经营餐厅的同时,任芷芬也没有忘记照顾家人。她把最大的儿子送到美国留学,小儿子则在日本读书。每天晚上打烊后,她都要亲自检查三个孩子的功课。
1968年,"新亚"在东京银座开设了旗舰店。开业那天,来了许多当地的名流。他们都说:"这家中餐厅不仅菜品地道,更难得的是有一种独特的格调。"
这种格调,正是任芷芬多年来坚持的结果。在"新亚"的每一家店里,从餐具的摆放到服务员的仪态,都能看到她的影子。就连日本的餐饮界也开始效仿"新亚"的经营方式,把卫生标准作为餐厅的重要评价标准。
五、命运转折与人生感悟
1970年代,"新亚"已经成为日本最负盛名的中餐连锁企业之一。盛毓邮夫妇重新跻身富豪行列,但任芷芬的生活习惯丝毫未变。每天清晨,她仍然会亲自到银座总店检查卫生状况,连一粒米掉在地上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1975年,任芷芬回到上海探亲。当年那个豪门府邸已经物是人非,但她依然保持着优雅的姿态。老邻居们看到她,都说:"这位盛太太,还是和从前一样讲究!"
在上海期间,任芷芬特地去看望了当年府上的老管家。老管家已经年过八旬,见到故人来访,激动地说:"少奶奶,您还记得当年给您铺床叠被的规矩吗?现在想想,那些规矩在餐饮业上可真派上了用场!"
1980年,盛家在日本的产业已经不仅限于餐饮业。任芷芬开始将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她在东京创办了一所专门培训中餐厨师的学校,把自己几十年来对餐饮卫生的心得都教给了学生们。
有一次,一位学生问她:"为什么这么注重细节?"任芷芬笑着回答:"做任何事情都要干净利落,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别人负责。"
1985年,已经年过六旬的任芷芬仍然保持着她独特的生活方式。每天早上,她都要换上一套新熨烫过的旗袍,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即便是在家里,她也从不马虎。餐桌上的餐具要一丝不苟地摆放整齐,就连擦拭玻璃杯的抹布都有专门的清洗方法。
1990年,"新亚"迎来了它的第二十五周年庆典。在庆典上,一位日本著名美食评论家这样评价道:"'新亚'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的美味,更在于它将中国传统的待客之道与现代卫生标准完美结合。"
到了晚年,任芷芬开始整理自己的人生经历。她说:"命运就像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有时平缓,有时湍急。但只要保持自己的本色,就能在任何境遇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2011年,93岁高龄的任芷芬接受了上海电视台的采访。那天,她穿着一袭雪白的旗袍,优雅地坐在镜头前。采访结束后,工作人员发现她随身带着一块手帕,时不时擦拭座椅的扶手。
这个细节让人忍俊不禁:这位经历过大起大落的民国千金,依然保持着她的"老习惯"。正是这些看似"苛刻"的习惯,成就了她传奇的一生。
在她百岁寿辰那天,很多人来到东京为她祝寿。宾客中有不少是"新亚"的老主顾,他们都说:"盛太太教会我们的不只是餐饮之道,更是做人的道理。"
这位从上海滩走出的千金小姐,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优雅。她的故事,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