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王“张作霖如果还活着,日本人还会发动“九一八事变“吗?

翻译古事 2024-12-19 08:27:53

引言:

1928年6月4日,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皇姑屯遭日本关东军炸死。随后,其子张学良接掌东北政权,并在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然而,这一系列变故似乎成为了日本侵华的导火索。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炮轰沈阳北大营,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历史总是充满假设,如果张作霖没有在皇姑屯遇难,以其对日妥协的态度,这场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是否就不会发生?张作霖在位时期,为换取日本支持,不断让渡东北路权,甚至签署《满蒙新五路条约》。而张学良上台后的强硬态度,是否反而加速了这场民族灾难的到来?让我们透过历史的镜头,细细审视这段扑朔迷离的往事。

大纲:

一、张作霖的崛起与对日妥协

张作霖的政治生涯

1917年起主动配合日本扩张路权

日本协助张作霖控制吉林的"宽城子事件"

直奉战争期间与日本的交易

二、张作霖统治时期的东北路权变迁

为获取日本支持不断让步

郭松龄倒奉事件与《满蒙新五路条约》的签署

北伐危机下的对日态度转变

日本在东北的铁路网建设成果

三、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张学良接掌东北后的政策转变

东北易帜对日本的影响

张学良拒绝日本最后通牒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直接导因

四、历史的思考

张作霖的功利主义与张学良的民族主义

日本在东北的战略布局

九一八事变的必然性分析

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东北王"张作霖如果还活着,日本人还会发动"九一八事变"吗?

1928年6月4日,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皇姑屯遭日本关东军炸死。随后,其子张学良接掌东北政权,并在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然而,这一系列变故似乎成为了日本侵华的导火索。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炮轰沈阳北大营,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历史总是充满假设,如果张作霖没有在皇姑屯遇难,以其对日妥协的态度,这场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是否就不会发生?张作霖在位时期,为换取日本支持,不断让渡东北路权,甚至签署《满蒙新五路条约》。而张学良上台后的强硬态度,是否反而加速了这场民族灾难的到来?让我们透过历史的镜头,细细审视这段扑朔迷离的往事。

乱世奸雄逐利而生

二十世纪初期,随着清朝覆灭,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在这动荡的年代里,张作霖从一个普通马贼,逐步成长为统治东北三省的"东北王"。

日俄战争后,日本继承了俄国在东北的特权,但仅限于辽东半岛租借地和一段中东铁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向列强公开表态,声称日本在东北不会再扩张势力。

1912年至1916年间,日本试图通过北洋政府扩张在东北的权益。他们与袁世凯、段祺瑞签订了多项铁路借款合同,包括《铁路借款预约办法大纲》、《吉长铁路续借款合同》等。但由于北洋政府软弱无力,这些计划都未能实施。

1917年,张作霖敏锐地察觉到日本的意图,主动向日本示好。他协助日本修建四平至郑家屯铁路,并为日本获取郑家屯至洮南、郑家屯至通辽延长线的承建权铺平道路。

日本对张作霖的"投诚"给予丰厚回报。1918年,当张作霖谋求控制吉林省时,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宽城子事件"。日本关东军出动协助张作霖驱逐吉林督军孟恩远,付出了17名士兵的生命代价。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失利后,张作霖为获得日本的支持,进一步向日本让步。在他的配合下,四郑铁路郑洮延长线顺利竣工。两年后,当张作霖准备发动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又答应了日本开原至朝阳镇等四条铁路的修筑权要求。

张作霖的权力野心达到顶峰时,却遭遇了郭松龄的倒戈。在这危急时刻,他不得不与日本签署《满蒙新五路条约》,换取日本的支持。日本满铁社长山本条太郎曾评价说,这份条约等同于日本购得了满洲。

通过一系列的让步和妥协,张作霖在十余年间帮助日本在东北建立起庞大的铁路网络。这些铁路不仅控制着东北的交通命脉,更掌握着铁路沿线30公里范围内的矿产开采权、司法权等特权。

在张作霖的配合下,日本从最初仅有辽东半岛的势力范围,发展到控制整个东北的经济命脉。这种对日本的依附性格,与其后来的悲剧性结局,形成了历史的莫大讽刺。

东北易帜势难挡皇姑屯

张作霖死后,东北局势陷入动荡。田中义一内阁对张学良态度强硬,要求其继承父亲遗志,维持东北特殊化政策。面对日方压力,张学良采取了迂回策略,表面上与日本维持友好关系,暗地里却着手准备东北易帜。

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派出黄郛、孔祥熙等人赴沈阳,与张学良商讨东北统一问题。经过反复协商,张学良决定率东北易帜,统一于国民政府之下。

日本政府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采取行动。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召见张学良,明确表示反对东北易帜。日本外务省也向中国驻日公使汪荣宝提出抗议,称东北易帜将危及日本在满蒙的特殊权益。

张学良在权衡利弊后,采取了更为坚决的态度。他下令拆除满铁附属地内的奉天军旗,取而代之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这一举动引起了日本方面的强烈不满。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不顾日本的种种警告和阻挠,正式宣布东北易帜。这一决定得到了东北军政要员的一致支持,东北三省军政机关、海关、邮政等部门纷纷换上国民政府的旗帜。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日本的措施。他限制日本在东北的经济扩张,拒绝日本新修铁路的要求,并加强对满铁附属地的管理。这些政策严重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利益。

1929年,张学良进一步加强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联系。他派人参加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并出席国民政府军事会议。这些举动表明东北已完全纳入国民政府的统治体系。

日本政府对张学良的政策转变极为不满。田中义一内阁多次通过外交渠道向南京国民政府施压,要求约束张学良的行为。但这些外交努力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张学良在东北实行的新政策,严重损害了日本在这一地区长期以来享有的特权。日本关东军开始策划夺取东北的军事行动,酝酿着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阴谋。

从张作霖在皇姑屯遇难,到张学良领导的东北易帜,短短半年时间内东北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让日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也为后来的"九一八事变"埋下了伏笔。

如果张作霖没有在皇姑屯遇难,凭借其对日妥协的态度和灵活的外交手腕,或许能够在维护中国主权和满足日本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但历史没有假设,张学良的东北易帜成为了一个无法挽回的转折点,推动着中日关系走向更加严峻的局面。

关东军阴谋酿祸端九一八爆发

1931年初,日本关东军就开始密谋发动对东北的军事行动。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制定了详细的进攻计划,只等合适时机付诸实施。

日本国内政局的变化为关东军提供了可乘之机。1931年4月若槻礼次郎内阁上台后,军部势力日益膨胀,主战派的声音越来越大。国际形势也对日本有利,西方列强正深陷经济大萧条的泥潭,无暇东顾。

9月18日夜,关东军特务安排士兵在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引爆炸药。爆炸发生后,日军立即宣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蓄意挑衅。这个荒谬的借口成为日军发动全面进攻的导火索。

当晚,早已准备就绪的日军向沈阳北大营发起猛烈进攻。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奉行不抵抗政策,日军轻易占领了这个军事要地。东北重镇沈阳就此陷落。

日军的进攻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势如破竹。9月19日,日军占领沈阳军械局和沈阳机场。奉天省长王永江被迫离开省城,东北军主力在张学良的命令下向关内撤退。

关东军乘胜追击,迅速向辽宁全境推进。他们采取闪电战术,出动装甲部队和飞机,对东北军形成碾压之势。短短几天内,长春、吉林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

日本政府表面上对关东军的行动表示不知情,实则暗中支持。内阁会议上,军部代表强硬表态,称撤军将损害日本的国家利益。首相若槻礼次郎在内外压力下,不得不默认既成事实。

国际联盟对日本的侵略行径提出抗议。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发表声明,重申不承认以武力获取的领土。然而这些外交抗议并未能阻止日军的推进步伐。

到1931年年底,日军已经控制了东北大部分地区。他们扶植伪满洲国,让末代皇帝溥仪出任傀儡政权的领袖。这个政权成为日本控制东北的工具。

回顾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过程,可以看出这是日本关东军蓄谋已久的军事行动。张作霖在世时期,虽然不断向日本让步,但至少维持了东北表面上的安定。张学良主政后的强硬政策,加速了日本发动全面侵略的步伐。

这场军事行动的成功,让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更加膨胀。他们认为可以通过武力手段实现对中国的控制,这种认知导致了后来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成为了中华民族屈辱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序幕。

这场事变的后果极其深远。东北三千万同胞陷入日本统治的铁蹄之下,丰富的自然资源被日本掠夺,成为其发动侵略战争的物质基础。历史证明,对侵略者的妥协只会换来更多的贪婪,最终必然导致更大的灾难。

千古兴亡成过往悲剧难复还

张作霖的统治策略与张学良的爱国情怀形成鲜明对比。老张在世时期,靠着平衡各方势力,让东北在军阀混战中保持相对稳定。他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避免了全面沦陷的命运。

东北易帜后的张学良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局势。日本关东军的野心日益膨胀,而国际形势对中国越发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选择了坚定的抗日立场,这与其父亲的政治路线形成了根本性的转变。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张学良正在北平开会。得知消息后,他立即向蒋介石请示,得到了不抵抗的命令。这个决定让东北军在战略上处于被动,最终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陷。

日军占领东北后,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殖民统治。他们建立伪满洲国,实行奴化教育,掠夺自然资源,在东北推行"以战养战"的政策。东北人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张学良在失去东北后,带领东北军撤至关内。他积极参与剿共战事,但在西安事变中,他与杨虎城扣留蒋介石,力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次行动虽然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却让他本人付出了长达半个多世纪软禁生涯的代价。

从历史的角度看,如果张作霖没有在皇姑屯遇难,凭借其老到的政治手腕,或许能够延缓日本发动全面侵略的时间。他善于在各方势力之间周旋,既不会刺激日本,又能维持东北表面上的主权。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张作霖的死亡加速了日本侵略计划的实施。关东军认为张学良年轻气盛,缺乏其父亲的政治智慧,可以通过武力手段迅速控制东北。事实证明,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

东北的沦陷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日本利用东北丰富的资源和工业基础,为其后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东北沦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和基地。

张作霖之死与东北易帜,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在面对侵略者时,妥协退让只会换来更大的灾难。张作霖的绥靖政策虽然暂时维持了表面和平,但为日后的全面侵略埋下祸根。

九一八事变后的历史发展表明,日本军国主义者早已制定了侵略中国的完整计划。无论是张作霖的妥协还是张学良的抗争,都难以改变这个历史进程。最终,只有通过全民族的抗战,才能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

这段历史给后人最大的启示是: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是根本利益,任何以牺牲主权换取暂时和平的做法,都将带来更大的灾难。张氏父子的不同选择,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人在民族存亡关头的艰难抉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