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重要还是天赋重要?杨振宁谈爱因斯坦这番话,可恨现在才知道

老方说说老方 2025-04-15 04:56:40

“努力”就像一个咒语一样伴随人一生。

小时候学习要努力,跑步要努力,练琴要努力,画画要努力……周围的人都在灌输“努力=好”的观念,让你潜意识中就认为只要不努力就不好,稍有放松就有愧疚感。

长大后你知道工作要努力,人际关系要努力,甚至谈恋爱也要努力,否则别人会怪罪你:你是不努力,还是笨或傻?

你当然要选前者,因为后者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无药可救”,好像天生就不如人一样。

哪怕是到了老年、乃至临终的时候,还有人对你说努力啊、用功啊,但苏轼说得好,“着力即差”。是啊,人生苦短,本来就够多痛苦的了,何必把自己搞得那么紧张兮兮呢?

努力重要还是天赋重要?杨振宁谈爱因斯坦这番话,可恨现在才知道

根据我的体会和观察,“努力”的作用被夸大了,比如我曾经想成为一个武术高手,为此苦练过几年,但最终发现自己不是那块料。

后来在工作中看到过很多例子,有的人明明适合做技术,可他偏要去做市场,因为他觉得那样赚钱多,升职快,这就像让一个厨师去开航空母舰,“底料”不具备,做事当然是事倍功半,费力大而收效小。

还有我一个长辈的经验,他告诉我自己一辈子都努力,但结果就是循规蹈矩,“跟笼子里的鸟一样,饿不死但也吃不饱,平庸过一生,如果能够重来一次,我肯定不会这么过了。”他认为自己小时候的兴趣是画画,如果一直朝艺术家的方向努力,人生成就会大得多,而不是最后变成一个月拿几千块退休金的无趣老头。

有次我看到杨振宁谈爱因斯坦的道路选择,其中就提到爱因斯坦自己分析过为什么是进入了物理世界,而没有选择数学世界,毕竟以其天才的智商,他研究数学也能够大有所为。

在数学领域我的直觉不够,不能辨认哪些是真正重要的研究,哪些只是不重要的题目,而在物理领域里头,我很快学到怎样找到基本的问题来下功夫。

杨振宁说这句话对极了,在分清楚什么是重要的问题、什么是不重要的问题方面,唯有牛顿能与爱因斯坦相比。哎,我当时听到这番话就心动了,可恨自己这么多年蹉跎光阴,白费了许多工夫。

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是,“缺乏1%的天赋,再多的汗水也只是徒劳”!

爱因斯坦早就道明了关键,但大家貌似只喜欢听自己愿意听的,所以很多人都是强调“99%的汗水”,而有意无意的忽略了“1%”的份量。简单说,前者是可以替代的,甚至是“廉价的”,而后者是唯一的,不可或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在人生早期就明白自己直觉方向、有自知之明的人,并不多。

其实只要自己有自我觉察和主动测试、训练就可以分清楚。你做什么事有感觉,做什么事很费劲,这就是内心给你的信号。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讲他大学时候本来是计划当个物理学家,不过在解一道题的时候他见识到自己同学在物理领域的超凡实力后就明白自己成不了一流的物理学家了,于是换了果断专业,这就是直觉的敏锐性。

但平常人都有不服气的心理,觉得别人做什么强就非要压过别人不可,他们就不明白扬长避短才是明智的做法。朝着错误的方向努力,等于在别人的赛道上奔跑,失败是必然的。

任正非的策略:集中发挥自己的长处,成长最大化!

华为的战略可谓钉子战略,聚焦主航道,数十年如一日地对着“一个城墙口”进攻,由此厚积薄发,做到了业界领先。

其实这也是任正非本人的人生策略,他就是很早发现自己的长板是什么: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觉得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最重要。比如说我英文不好,但是不等于说我英语能力不行,大学时我是英语课代表,同时还自学了日语,都能进行简单交流。但20年军旅生涯没有使用这个工具的机会,就生疏了。当我走向新的事业的时候,虽然语言对我很有用处,但我发现我最主要的优势是对逻辑及方向的理解。 如果用过多精力去练习语言,可能对逻辑的理解就弱化了。

从后来的情况看,任正非放弃对语言的努力,集中发挥自己的优点,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对我来说,可能英文好,在人们面前会挺风光的,但我对社会贡献的价值就完全不一样了。”

几乎所有的事业成功人士都是这样的策略,比如巴菲特和盖茨都强调专注的重要性,专注就是聚焦,也是我们古人“心系一处、久久为功”的道理。

事实就是如此,唯有集中发展自己的优势,成长最大化,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打个比方,让泰森去打篮球,让乔丹去打拳击,哪怕他们努力训练,成就也非常有限。世上多少人的平庸,大概都跟这点有关系。

天赋需要寻找,直觉需要训练!

因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惯性,以及虚荣、自负等因素,很多人哪怕到了四五十岁都不能发现自己的天赋,一直是在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而直觉也需要训练,杨振宁就讲他年轻时候自学时候遇到一个直觉不对的地方,“圆周运动加速的方向是向心的,而不是沿着切线方向的。”于是他就冥思苦想,最后想明白了:速度是一个向量,它不仅有大小而且是有方向的。

这给了他一个大的启发,“每个人都有一些直觉,没有直觉是不能生存的,但直觉往往不够准确,需要被思考、修正,形成正确的直觉,直觉重要,可是(它)也是需要接受修正。如果你随时能够接受修正你的直觉的话,你就能继续的向前进了”,杨振宁表示这是他一生得到的非常重要的教训。

在他看来,当自己的直觉跟书本、知识有冲突的时候,恰恰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抓住它,你就可能走入新的境界”。遗憾的是太多人都是敷衍、势利心和不够认真,以至于白白错过了提升学问的机会。

不仅仅是做学问,我们看企业界那些成功的企业家,也都有一种“猛兽或杀手的直觉”,可以敏锐察觉到重要的方向和机会,比如李想最初做增程式电动汽车就可谓反共识,凭借自己敏锐的直觉和坚持赢得了市场的成功。

总而言之,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天赋和直觉,希望你能早一点找到你的天赋所在,从而有意识有方向的前进,让你的努力和人生都能产生更大的,也是应该具备的客观价值。

0 阅读:0

老方说说老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