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刘备因何辞官?只因督邮猛如虎,且怀贪狠,让英雄无用武之地!
话说,刘备带着亲随二十余人,在安喜县上任。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对百姓秋毫无犯,与关羽、张飞更是同桌吃饭,同床睡觉。这种亲密无间的兄弟情深,真是让人感动。
某天,张飞喝了几杯闷酒后,骑马从馆驿前经过,看到五六十个老人在门前痛哭。他好奇地问原因,老人们回答说:“督邮逼迫县吏害刘公,我们前来苦苦哀求,不但不被接纳,还被守门人赶打!”
张飞一听,顿时怒火中烧,他的环眼睁得圆圆的,咬碎钢牙,滚下马鞍,直接冲进馆驿。守门人哪能阻挡得住他,直接冲向后堂。只见督邮正坐在厅上,将县吏绑在案上。张飞大喝一声:“害民贼!认得我么?”未等督邮开口,他早已揪住督邮的头发,将他拖出馆驿,绑到县前马桩上,用柳条狠狠地抽打,一连打折了十数根柳条!
这时,正在纳闷的刘备听到县前传来喧闹声,问左右发生了何事。左右答道:“张将军绑了一人在县前痛打。”刘备赶紧前去观看,一见被绑者竟然是督邮!他惊讶地问张飞为何如此。张飞说:“这种害民贼不打死等什么!”
督邮向刘备求救,刘备终究是仁慈的人,急忙叫住张飞。这时,关羽也赶了过来,对刘备说:“兄长建了许多大功,却只得了县尉之职,如今反而被督邮侮辱。我看这里不是栖息鸾凤的地方,不如杀了督邮,弃官归乡,另图远大之计。”
刘备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以仁为本,他将印绶挂在督邮的脖子上,责备道:“你害民本该杀头,但今天姑且饶你一命。我收回官印,从此不再过问世间纷扰。”于是,三人毅然弃官归乡,继续他们的流浪生涯。
这真是一段让人捧腹大笑又感慨万千的情节!让我们看到了刘备的仁慈、张飞的刚烈和关羽的远见。他们的故事也让我们反思:人生在世,有时候需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栖息之地。
刘备玄德在安喜县任职期间,秉持仁爱之道,与百姓秋毫无犯。他与关羽、张飞同吃同睡,亲如兄弟。某日,张飞醉酒后得知督邮逼害县吏,大怒之下,将其痛打一顿。刘备得知后,惊问缘由,见督邮求救,便让张飞住手。关公则认为,此处非栖身之地,建议杀督邮、弃官归乡,寻求更大发展。刘备同意,便还督邮印绶,挂印而去。
二、总评刘备玄德,这位被誉为“仁德之君”的领导者,他的治理才能表现在他对待人民的态度上。他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公正,不轻易采取暴力手段,这正是他伟大的仁爱之心和卓越的领导才能的体现。
在安喜县,刘备仅仅带着二十余名亲信,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没有丝毫的架子。他和人民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与关羽、张飞三人形影不离,亲密无间。这种亲近人民的做法赢得了广大人民的赞誉和爱戴。
然而,有一次,因为督邮对县吏的欺压,张飞愤怒地痛打了他。面对这种情况,刘备却能保持冷静,用道德说服了张飞,使他停止了暴力行为。当督邮向刘备求救时,刘备急忙喝止张飞,显示了他的宽容和仁慈。
与此同时,关羽提出要杀死督邮,放弃官职回到家乡,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然而,刘备以大局为重,将印绶挂在督邮的脖子上,斥责了他,然后选择了离开。
这个历史故事展示了刘备的仁爱之心、智慧和决断力。他能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以德治国,亲民如子。这种领袖风范令人敬佩,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欣赏刘备玄德这位伟大的领导者。
三、启发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仁爱之心:刘备玄德以仁爱待人,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下属官吏,他都以仁心相待。这对于我们现代人也有启示意义,我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身边的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冷静理智:刘备在面对求救的督邮时,虽然心中愤怒,但仍能保持冷静,及时制止张飞,体现出他的理智和决断力。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保持冷静,遇到问题时不冲动,理智分析、决策。
远见卓识:关公建议刘备杀督邮、弃官归乡,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也要有前瞻性思维,看到问题的长远利益,做出明智的决策。
取舍之道:刘备还督邮印绶,挂印而去,舍弃了安喜县尉的职位,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告诉我们,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要学会取舍,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兄弟情义:刘备、关羽、张飞的亲如兄弟之情,也是故事中的一大亮点。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珍惜友情,与朋友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刘备玄德的治世哲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首先,作为领导者,应具备仁爱之心,关心民众,了解他们的需求。其次,领导者要有智慧和决断力,能在复杂情况下作出正确决策。再者,领导者应以大局为重,能将个人情感与社会利益结合,寻求最大的社会效益。
此段历史,也让我们反思现今社会。在面对社会问题时,我们是否也能以民为先,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呢?作为公民,我们是否也能以德报怨,以善待人呢?总之,刘备玄德的治世哲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尾声:刘备玄德,仁爱之心治世,理智决断,远见卓识,取舍有道,兄弟情义无价。现代启示,和谐人际源于仁爱,明智决策需要冷静,长远利益需远见,取舍之道择适合自己的路,友情深厚如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