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铁帽子王,是清朝封爵制度中一种特殊的存在。他们不仅享有世袭罔替的特权,而且地位显赫,是清朝权力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详细叙述清代铁帽子王的由来,并列举清代所有的铁帽子王及其相关事迹。
铁帽子王,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清朝的封爵制度相当复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爵位的世袭与降级。通常情况下,爵位在传给后代时会降级,例如亲王的儿子袭爵时只能封为郡王,郡王的儿子再袭爵时则只能封为贝勒,以此类推。这种降级制度旨在防止各类王爵、公爵过多,造成权力分散。然而,铁帽子王却是一个例外,他们可以世袭罔替,无论传给多少代,爵位都不会降级。
铁帽子王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清朝开国之初。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为了笼络人心,特意册封了八位有战功的宗室为亲王或郡王,奠定了开国八大铁帽子王的基础。然而,此时并没有明确规定可以世袭罔替,各个王爷的爵位也都有变动。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借为睿亲王多尔衮平反之机,恢复了诸王的最初封号,并明确规定可以世袭罔替,八大铁帽子王才正式形成。
除了开国八大铁帽子王外,清朝中后期又恩封了四位铁帽子王,他们是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这样,整个清朝共有十二位铁帽子王。
清朝的“铁帽子王”是指那些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亲王或郡王。他们因为功勋卓绝或特殊恩宠,获得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在清朝历史上,共有12位这样的“铁帽子王”。
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他们分别是:
1、礼亲王代善: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贝勒”之一,因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图鲁”。他拥皇太极即位,并在皇太极死后与睿亲王多尔衮共同主持立福临为帝。其王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2、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六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顺治初年与多尔衮同为摄政王。其王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5人被夺爵。
3、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因作战智勇双全,赐号“墨尔根代青”(聪明的统帅)。他参与拥立福临为帝,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其王爵共传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4、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多尔衮同胞幼弟。清军入关后,他率领军队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其王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
5、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后因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被夺爵,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其王爵共传9世,10王。
6、庄亲王硕塞:皇太极五子,曾与多铎共同在河南攻击李自成,又随军攻破南京,俘虏明弘光皇帝朱由崧。其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被夺爵。
7、克勤郡王岳托: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自幼随父祖征战。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但性格狂妄傲慢,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后病逝军中,诏封克勤郡王。其王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被夺爵。
8、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其王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3人被夺爵。
另外四位“铁帽子王”则是清朝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恩封王,他们分别是:
1、怡亲王胤祥:康熙帝十三子,雍亲王胤禛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其王爵共传8世,9王。
2、恭亲王奕訢:道光帝六子,咸丰即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其王爵共传3世,2王。
3、醇亲王奕譞:道光帝七子,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叶赫那拉氏。同治十一年晋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湉(叶赫那拉氏之子)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其王爵只有一代。
4、庆亲王奕劻: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懿旨封其为庆亲王。其王爵共传了四代三位庆亲王、两位庆郡王。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铁帽子王”享有世袭罔替的特权,但清朝对宗室诸王的管理仍然非常严格。即使是“铁帽子王”,如果有过错也必然会受到惩罚。例如,礼亲王代善的儿子满达海因在清算多尔衮时占有多尔衮家财物,被严厉追论,其墓碑被推倒,爵位降为贝勒。
总的来说,清朝的“铁帽子王”是清朝宗室中的佼佼者,他们因功勋卓绝或特殊恩宠而获得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永远享受特权而不受惩罚。清朝皇室对于宗室诸王的管理仍然保持着严格的制度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