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钓鲫鱼,为啥红虫比蚯蚓好用?原因很简单

快乐游钓 2023-01-07 01:25:04

我们钓鱼人在冬季钓鲫鱼时间长了,慢慢的会产生这样一种体验,就是感到红虫比蚯蚓好用,鲫鱼更喜欢吃红虫,红虫上鱼比蚯蚓更快、更多。

有这样的体验,但就是不知道它的原因所在。如果论味型吧,蚯蚓的味型很独特,腥味很重。远比红虫味道腥。可以说,红虫虽然有一种腥味,但它的味型很淡,并不像蚯蚓那样有特别浓烈的腥味。

我们一般的概念是味型越腥,味道越浓烈,越吸引鱼。那为什么蚯蚓更腥反而没有红虫更吸引鱼呢?其实这里面大多数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小的状态。这个问题说出来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要急,我们做一个分析。看看有没有道理。

鲫鱼是属于小个体的鱼种,又属于温和性的鱼种,它们的食量有限,又不具备很强的攻击性。在平时吸食的过程中有一个规律性的习惯,那就是在有大大小小不同状态的食物面前,总是喜欢吸食那些更小的食物,当比较小的食物被吸食完了以后,才会吸食偏大一些的食物。最后剩下的都是一些它们认为不能吸食的更大一些的食物。

这就很容易理解,鲫鱼为什么总是先吃完我们窝料里的商品饵中的粉渣,或者酒小米,酒大米,然后才吃麦粒大小的窝料,最后剩下的全是玉米粒大小的窝料。当然,遇到大板鲫了玉米粒也就不会剩了,但野钓环境中鲫鱼都不会太大,在常见的一两左右的鲫鱼面前,别说玉米粒了,就算麦粒,特别是那种硬度很大的麦粒,它们也会放弃、不会去吃的。

植物饵料的大小状态是鲫鱼选择吃与不吃的理由,那么,活饵中的蚯蚓、红虫,鲫鱼也是看大小来选择吃与不吃的理由吗?

是的,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但这个规律并不适合所有鱼情。比如气温水温偏高、鱼的活性很高的时候,窝子里鱼多成群的时候,就都不适合这个规律。适合这个规律是有条件的,比如,水温非常低,鱼的活性很低,窝子里的鱼不成群等,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规律非常明显。这时蚯蚓用的粗大一些,长一些,蠕动的动作大一些,都会引起鲫鱼的警惕,不敢直接上前去吃蚯蚓。而细小的红虫,那怕一支钩上穿了好几条红虫,总的体积也很小,鲫鱼看到很小的虫子,本能地就不会害怕,就会上前一口吃掉红虫。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在这个地球上的一切动物,都有大欺小的本能,越小的东西越容易被欺负,甚至被吃掉。弱肉强食这一法则,在鲫鱼选择蚯蚓还是红虫上同样有所体现。当然,需要做出这样选择的时候,通常鲫鱼的个头都不算太大。如果是半斤以上的大板鲫,在大蚯蚓和小红虫面前就会一视同仁,不需要分谁大谁小,因为常见的蚯蚓再大,也威胁不到大板鲫的安全,一口吞下,饱享美味才是当务之急。或许那个红虫还嫌太小了呢?不过再小也是肉,只要大板鲫看到了同样不会放过。根据这种情况,为什么说,用大蚯蚓或玉米粒钓鱼,经常能钓到大板鲫,而很少钓到小鲫鱼就是这个道理。

由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钓鲫鱼,特别是冬季钓鲫鱼,尽量用比较小的状态的饵是能够钓到更多的鲫鱼的,饵料越大,蚯蚓越大,能钓到的鲫鱼数量就会越少。当然这是因为大饵料和大蚯蚓过滤掉了一部分小鲫鱼。钓上来的都是大一些的鲫鱼。如果你不希望钓到小鲫鱼,只希望钓到大鲫鱼,那么,你就可以使用大饵料、大蚯蚓,这样你的鱼获个数虽然少,但个体偏大。当然,你也要有空军的思想准备,因为如果你所在水域或窝子里鲫鱼很少,或没有进大鲫鱼的话,你用大饵料或大蚯蚓就有可能成为空军。

0 阅读:26

快乐游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