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动力电池回收消息,近日,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人民政府正式发布“宜春市德康锂电能源有限公司年回收5万吨锂电池梯次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标志着宜丰县在锂电回收领域迈出重要一步。作为宜春市锂电产业布局的关键环节,该项目将通过分阶段建设,实现年回收5万吨废旧锂电池的梯次利用及资源化处理能力,为全国锂电回收产业注入新动能。
根据公示内容,该项目选址于宜丰县工业园,总投资规模将分两期推进。一期工程聚焦梯次利用领域,计划购置机械手、输送线、分容化成柜等自动化设备,形成年处理5万吨退役锂电池的产能。二期工程则侧重资源化回收,通过引进电热解炉、气流分选机等核心设备,构建废旧锂电池热解破碎分选生产线,对无法梯次利用的电池进行深度处理,最终实现年回收利用废旧锂离子电池5万吨的目标。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涵盖检测、拆解、重组、热解、分选的全链条回收体系。
2025年被业界视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退役大年”。据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产业研究部预测,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3140万辆,2025年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82万吨,2028年起年退役量将超400万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行业产值有望突破2800亿元。这一趋势不仅凸显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紧迫性,更关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退役动力电池并非废弃物,而是蕴含锂、钴、镍、锰等战略金属的“城市矿山”。通过梯次利用和资源回收,废旧电池中的金属材料可重新投入电池生产或化工领域,有效减少对原生矿产的依赖。同时,正规回收处理能避免电解液泄漏、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风险。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指出,前端设计需与后端回收形成闭环,而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正是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
面对千亿级市场,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加速布局。上游矿产商通过控制资源供给端,中游电池制造商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下游车企探索电池银行模式,第三方回收企业则依托技术优势抢占市场。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成为竞争焦点,例如电池健康状态(SOH)检测技术、无损拆解工艺、自动化分选系统等,均是提升回收效率与成本优势的关键。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锂电产业的城市之一,宜春市已构建起覆盖锂资源开采、材料生产、电池制造、应用回收的全产业链生态。2023年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完整锂电新能源产业链的城市。此次宜丰县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强化区域资源回收能力,与头部企业研发机构、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形成协同效应。通过校地合作、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等举措,宜春正推动锂电回收技术向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宜春市德康锂电能源项目的推进,不仅是地方产业升级的缩影,更是中国锂电回收产业规模化、规范化的重要一步。随着技术迭代与政策完善,退役动力电池将从“环保负担”转变为“资源宝库”,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可持续支撑。未来,锂电回收产业的竞争将聚焦于技术壁垒、成本管控与全产业链协同能力,而宜春模式的探索,或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发展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