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红薯时如何减少损伤?轻挖轻放小心运,保证红薯卖相好;冬季大棚种玉米不简单,温湿度调控得精细,模拟自然好生长
在农业生产的广阔天地里,每一项农事活动都有着独特的技巧和学问。就拿挖红薯来说,这看似简单平常的农活,实则暗藏玄机,如果操作不当,红薯很容易出现损伤,从而影响卖相和储存。而冬季大棚种玉米同样不轻松,精细的温湿度调控才能让玉米在模拟自然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先说说挖红薯这件事。红薯生长在地下的土层中,这就意味着在挖掘的时候,要小心翼翼地避开红薯本体,尽量减少对它的碰撞和摩擦。很多人在挖红薯的时候,可能会急于求成,拿着锄头或者铲子就猛地一挖,结果红薯很容易就被挖得粉碎,或者表皮出现了深深的裂痕。这就好比是在一个精致的花瓶周围乱敲乱打,花瓶很可能会瞬间破碎一样。
正确的做法是要轻挖。可以先用锄头或者专用的挖掘工具在红薯周围的土壤上轻轻地划开一个小圈,深度大概以能把红薯周围的土松动又不会碰到红薯为宜。这个过程就像是给红薯周围的土地做一个温和的“按摩”,让它和红薯顺利分离。比如,在一片红薯地里,有的种植户采用的是这种轻挖的方法,他们挖出来的红薯基本都是完整的,没有一丝一毫的损伤。而另外一些比较粗暴的种植户,他们挖出来的红薯往往伤痕累累,有的甚至直接就报废了。
当把红薯周围的土松动之后,就是轻放的过程了。要把红薯轻轻地从土里拿起来,放到一个专门的容器里。这个容器最好是柔软一些的,像是一些竹篮或者是铺了干草的箱子就很不错。如果是直接把红薯扔到硬邦邦的地面上,那红薯的表皮肯定会摔出问题来。这就像我们拿一个脆弱的鸡蛋,轻轻放下和重重地扔下去,结果肯定是截然不同的。
还有在运输红薯的过程中,也要格外小心。如果是在田地里短距离运输,最好是用小推车,车厢内部铺上一些柔软的东西,如麻袋或者塑料泡沫。要是长途运输红薯,那就需要使用专门的运输工具,并且要对红薯进行合理的包装。例如,把红薯单个地用稻草或者是纸张包裹起来,然后再整齐地码放好。这样做就能保证红薯在运输的过程中不会因为颠簸而受损。
再看看冬季大棚种玉米的事儿。冬季的气候条件对于玉米生长来说是比较恶劣的,温度低、湿度不好控制。而大棚就像是一个小世界,我们可以在这里面模拟自然环境,让玉米顺利生长。
温度的调控在冬季大棚种玉米中是非常关键的。玉米适宜的生长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太低或者太高都会影响它的生长发育。在寒冷的冬季,夜晚大棚的温度可能会变得很低,如果不加以调控,玉米幼苗很可能就会遭受冻害。这时候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温度。比如说,可以在大棚里面铺设一些地热线,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增温方式。在晚上的时候,打开地热线,热量从地下散发出来,就像给玉米的根部盖了一层温暖的被子。对比没有铺设地热线的大棚,玉米在这种环境下生长就会更加困难,幼苗可能会出现发黄、生长缓慢的情况。
白天的时候,当阳光充足的时候,又要注意升温不能过度。如果温度过高,玉米可能会出现徒长的现象,也就是只长叶子不长果实。这个时候可以通过适当的通风来降低温度。通风也不是随便开个口子就行的,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和时间。一般来说,在大棚的两侧设置通风口,在温度比较高的中午前后打开通风口,让热空气散发出去。就像我们人在屋里太热了要开窗透气一样,只不过玉米的生长环境需要我们更加精细地去调节。
除了温度,湿度的调控也至关重要。冬季大棚里的湿度往往比较大,过高的湿度容易引发病虫害。比如说,湿度大的时候,玉米容易得叶斑病。这种病如果在湿润的环境下得不到控制,就会迅速蔓延,让整株玉米都染上病害。这时候就需要降低湿度。可以通过打开通风口,让外面的干燥空气进入大棚,带走多余的水分。同时,也可以在大棚里铺设一些干燥的材料,如生石灰或者是木屑,这些材料可以吸收一部分水分,从而降低空气湿度。
而在湿度较低的时候,又要注意给大棚保湿。可以通过在大棚里悬挂一些湿布或者是喷雾的方式,让空气中的水分含量保持在合适的水平。就像人在干燥的环境中需要喝水一样,玉米也需要一个合适的湿度环境才能健康生长。
在实际的冬季大棚种玉米过程中,很多成功的案例都是通过精细的温湿度调控才取得了好的收成。有的种植户一开始不重视温湿度的调控,导致玉米生长不良,要么是因为低温冻得发黄枯死,要么就是因为高湿度得了病害全军覆没。而那些重视温湿度调控的种植户,他们的大棚里玉米生长得郁郁葱葱,果实累累。这就充分说明了在冬季大棚种玉米的过程中,温湿度调控得精细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无论是挖红薯还是冬季大棚种玉米,这些农业活动都是需要着我们用心去对待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最终的成果。我们在农业生产中不能急于求成,就像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一样,只有耐心、细致地去处理每一个环节,才能收获满满的果实。只有尊重作物的生长规律,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它们,才能在土地上收获希望,才能让我们的大地更加富饶,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粮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