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菌管理门道多,你的经验是什么,大家交流共收获
在三农领域里,发菌可是个重要环节,这里面的门道那可多了去了。今天就想跟大家好好唠唠发菌管理这事儿。
咱先来说说这发菌的环境。环境可是发菌的基础,就像人得有个舒服的家才能好好生活一样。温度对于发菌来说那可是相当关键的因素。不同的菌种对温度要求差别很大。比如说平菇,在发菌阶段呢,适宜的温度大概在20 - 25摄氏度左右。这个温度范围能让平菇菌丝体生长得很旺盛。要是温度太低,菌丝体就长得慢,就像人在寒冷的天气里不愿多动弹似的。我见过有的朋友把平菇菌包放在温度比较低的地方,过了好久菌丝都没怎么长,后来调整了温度才慢慢恢复正常生长。
而金针菇呢,它在发菌期更喜欢低温环境,12 - 18摄氏度是比较理想的。温度要是高于这个范围,金针菇的菌丝体可能就会生长得不太健康,容易滋生病害。这就好比人住在不合适的温度环境里,就容易生病不舒服。湿度也是发菌环境里不可忽视的部分。大部分菌类发菌时,环境的相对湿度保持在60% - 70%较好。要是湿度太低,菌包里的水分会散失得快,菌丝体就会干渴,生长受到抑制。相反,湿度太高的话,又容易滋生杂菌,就像在潮湿的角落里容易长霉菌一样。我有一次看到一个菌包发菌失败了,就是因为周围环境湿度太高,菌包表面都长了一层绿毛,那就是杂菌在捣乱。
发菌过程中的通风同样十分重要。通风就像是给菌包做有氧运动。良好的通风能保证菌包里有充足的氧气,让菌丝体健康生长。如果通风不好,菌包里就会处于一种缺氧状态。这时候,菌丝体的生长速度会明显减慢,而且还会产生一些代谢废物,这些代谢废物积累多了对菌丝体可不好。有些黑木耳的发菌环境通风不好,结果发现木耳菌丝体变得又细又弱,不像在通风良好环境里生长得粗壮有力。而且通风还能调节环境的温湿度,这就像空调既能调节温度又能调节湿度一样。空气不流通的时候,温度和湿度会变得不均匀,这对发菌很不利。
光照,在发菌阶段也有不少讲究。虽说大多数菌类不需要像植物那样强烈的光照来进行光合作用,但适当的光照也有助于发菌。不过这光照强度和时长得把握好。例如香菇,在发菌期间如果光照过强,香菇菌丝体的菌盖可能会过早地形成,这就打乱了正常的生长节奏。而如果光照不足,又可能影响到菌盖的色泽等品质因素。我看到过这样的香菇,在发菌时光照没控制好,到了出菇阶段,香菇的颜色看起来比较暗淡,没有那种正常香菇应有的亮泽,而且菌盖也发育得不太规整。
再说说发菌管理中的病虫害防治。这就像守护城堡的卫士一样,得把病虫害挡在外面。在发菌前期,预防比治疗更加重要。首先要做好菌包的消毒工作。在制作菌包的时候,如果消毒不彻底,就等同于给杂菌和害虫开了方便之门。比如说,用棉籽壳做培养基质的时候,如果不进行高温灭菌,棉籽壳里可能携带的杂菌就会大量繁殖。我见过一些没有做好消毒工作的菌包,里面长满了各种杂菌,把原本应该属于食用菌菌丝体的生存空间都给占用了。
对于病虫害的监测也不能马虎。要经常查看菌包的状态,看看有没有异常的发霉、变色或者发现有虫蛀的小孔等。一旦发现病虫害的蛛丝马迹,就得及时采取措施。有的朋友看到菌包上有少量杂菌就开始慌了,一顿乱用药,结果反而把食用菌菌丝体也给伤到了。这就好比生病的时候,不能乱吃药一样,要根据具体的病虫害种类来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对于一些害虫,可以采用物理防治的方法,比如在发菌室周围设置防虫网,防止害虫进入。对于一些病菌,如果情况不是特别严重,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手段,利用一些有益微生物来抑制病菌的生长。
发菌管理中的营养物质供应也不能忽视。菌丝体生长就像人吃饭一样,需要充足的营养。基质的配方很关键。不同的菌类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就像人吃的食物种类不同一样。像杏鲍菇,它需要富含碳源和氮源的基质。玉米芯、麸皮等都是很好的碳源和氮源来源。如果配方不合理,比如氮源过多,杏鲍菇菌丝体可能会生长得比较旺盛,但是出菇的时候质量就不一定好了,可能会出现菇体小、菌盖薄等问题。而如果碳源过少,菌丝体可能连正常生长都难以维持。
而且营养物质在不同的发菌阶段供应也不一样。在发菌的初期,菌丝体还比较脆弱,此时的营养供应要以简单、易吸收的营养为主。随着发菌的进展,菌丝体逐渐强壮,可以增加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营养物质。这就像喂养婴儿,开始只能吃母乳或者奶粉这些容易消化的食物,长大一点才能吃各种辅食。
发菌管理还涉及到菌包的摆放。菌包摆放不合理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如果菌包摆放得太密集,菌丝体之间就会互相争夺空间和营养。想象一下,很多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资源就会变得很紧张。而且太密集的话,空气流通也会受到影响,就像前面说的通风不好一样。但是菌包如果摆放得太稀疏,又会浪费空间,不利于大规模生产。我看到过一些菇房,菌包摆放得密密麻麻的,到了后期,很多菌包的菌丝体生长都不太好,出菇量也很少。而那些合理摆放菌包的菇房,菌包之间的空隙适当,既能保证空气流通,又能让菌丝体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出菇的时候产量和质量都不错。
在发菌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经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每个菇农可能都有自己的小窍门。有的菇农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在发菌期间给菌包周围撒一点草木灰,可以起到一定的防病虫害的作用。还有些菇农会发现,在特定的天气里,比如阴雨天之后,要更加注意菇房的湿度控制,因为这个时候空气湿度是比较大的。这些经验不是从书本上能完全学到的,而是在无数次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发菌管理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里面涉及到环境的各个方面、病虫害防治、营养物质供应、菌包摆放等众多问题。只有把这些环节都处理好,才能让食用菌在发菌阶段茁壮成长,为后续的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家要是在发菌管理方面有自己的经验或者遇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拿出来交流交流,互相学习,这样才能让咱们在发菌管理这一块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