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汉哀帝时代!除了断袖之癖,汉哀帝还做过哪些事情?

史海文澜客 2025-02-17 16:07:55

当提及汉哀帝刘欣之时,不少人脑海里首先浮现出来的,或许便是“断袖之癖”的那个故事了。

的确,汉哀帝在后宫生活方面的情况,与寻常皇帝存在明显差异。寻常皇帝往往热衷于坐拥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尽享众多女子环绕之乐。然而汉哀帝却别具一格,他所钟情的并非女子,而是一个名为董贤的男人。

恰恰是由于汉哀帝在相关方面表现得与众不同,故而在后世,绝大多数人只要谈及汉哀帝,便会基于这一缘由,判定汉哀帝乃一位昏君。

这实际上存在着“乱扣帽子”的嫌疑。说起来,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让人感觉是在毫无根据、随意地给人安上一些并不恰当的名头,就仿佛是强行把一顶不合适的帽子扣到别人头上似的,确实是有那种“乱扣帽子”的意味在其中呢。

说到底,皇帝在后宫的日常生活状况,与他属于明君还是昏君的范畴,并无直接关联。历史上不少被视作明君的帝王,同样有过此类情形。而判定一位皇帝究竟为明君还是昏君,其实仅有一个衡量标准,即其在治理国家之时,是否足够英明。

要是依据这个标准去评判汉哀帝的话,便会察觉到一件十分有意思的状况:在真实的历史记载当中,汉哀帝可没法单纯地用明君或是昏君这样的标准去进行判定。

确切来讲,他算得上是一位极为拧巴的皇帝。在其统治期间,行事风格也好,所做决策也罢,常常呈现出一种矛盾纠结的状态,让人感觉他仿佛在诸多事情上都难以做到干脆利落、顺遂通达,总是带着那么一股子拧巴劲儿,实在是颇为独特的一位帝王。

公元前26年,刘欣诞生于世。在这一年,汉朝的皇位上坐着的乃是刘欣的大伯,也就是汉成帝。当时的汉朝正处于汉成帝统治的时期,而刘欣恰在这一年来到了人间。

刘欣的爷爷育有三个儿子,汉成帝为长子,刘欣的父亲排行老二,还有个老三叫刘兴。在刘欣诞生之际,他的大伯已然登上皇位,而他父亲则前往山东菏泽进行就藩,正因如此,刘欣是在山东这片土地上出生的。

在刘欣年仅三岁之时,他的父亲便离世了。当时,他父亲膝下仅有他这一个儿子。于是,在其父去世后,年仅三岁的刘欣便继承了父亲的王位,由此成为了定陶王。

在接下来的数年时光中,刘欣是由其奶奶傅氏一手抚养长大的。傅氏原本出身于社会底层,不过她很早便进入宫中。从最初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女官起步,凭借自身努力不断奋斗,最终成为了汉元帝极为宠爱的妃子。而且在后期,傅氏差点就成功帮刘欣的父亲争得皇位。

就这样,一晃13年过去了,刘欣已然十六岁,在时光的推移中逐渐长大成人,且才学颇为出众。而恰恰是在这一年,刘欣的人生迎来了极为关键的一次重大考验,这次大考对她而言意义非凡,注定在其人生路上留下深刻印记。

就在这一年,他的大伯汉成帝冷不丁地下达了一道圣旨,要求他前往京城去。

然而,在抵达京城之后,刘欣方才知晓,原来此次汉成帝召他前来京城,并非仅仅是让他行朝拜之礼这般简单,实则是有着更为重要的目的,那便是要从众人当中挑选合适的继承人选,而自己恰在被考虑之列。

彼时的汉成帝已然四十有余,其身体状况愈发不佳,且一直未曾育有子嗣。于是,在那样的情形下,汉成帝便动起了心思,琢磨着要从宗室成员里挑选出一人,以便让其来承继那至高无上的皇位。

彼时,汉成帝所挑中的两名候选人分别是刘欣以及他的三叔刘兴。这刘兴乃是汉成帝的三弟,而刘欣也是当时被汉成帝列入考量范围的人选之一呢,他们二人就在汉成帝所选定的候选人之列。

当刘欣知晓了这个缘由后,内心的欣喜简直难以言表,简直是欣喜若狂。在此之前,他压根就未曾设想过自己会有成为皇帝的那一天。而自了解这情况后,刘欣便全身心投入到准备事宜当中。同一时刻,他背后诸多的人,特别是其奶奶傅氏家族的成员,纷纷在京城各处大把撒钱,全力帮他疏通关系呢。

在此期间,傅家的人寻觅到了那时的皇后赵飞燕,还有正掌权的大臣王根。傅家人给这二人送去诸多金银珠宝,只为恳请他们能在汉成帝跟前多为刘欣美言几句。赵飞燕与王根呢,由于清楚汉成帝并无子嗣,也想着趁早依附未来的皇帝,于是便应承了此事。

如此一来,在赵飞燕以及王根替刘欣说好话的情况下,汉成帝对于自己的这个侄子,印象又好了一些。不过要知道,这些顶多也就算是能增加印象的因素罢了。真正要对刘欣进行全面考核,那还得依靠刘欣自身的表现。

在随后展开的考核环节里,汉成帝先后安排了与刘欣以及老三刘兴一同用餐的事宜。用餐过程中,汉成帝对刘欣的基础文化程度进行了考校,特意让他背诵诗歌。没想到,刘欣背诵起来极为流利顺畅,并且还能够将诗歌当中蕴含的深刻含义清晰地阐释出来。

接着,汉成帝针对法律方面对刘欣展开考查,询问他为何总是带着几个固定的随从来往。刘欣给出的答复极为妥帖恰当。由此可见,刘欣对汉朝律法极为熟悉,显然是在研习律法这件事上花费过不少心思、下过一番功夫的。

这样一来,对于刘欣这个侄子,汉成帝心里自然越发感到满意了。毕竟各方面的情况综合起来看,刘欣的表现等诸多方面都挺符合汉成帝的预期,所以汉成帝对他的满意程度也就更高了呢。

再看那老三刘兴,其表现实在是糟糕透顶。彼时刘兴都快三十岁了,可那表现竟还比不上一个小孩子呢!汉成帝曾拿同样的问题去考刘兴,没想到他连一篇文章都背不出,考他法律方面的知识,他也是全然不懂。

更为荒唐的是,用餐之时,旁人皆已用餐完毕,可刘兴却仍在继续进食,对汉朝的礼仪规范全然不知。而且在离去之际,竟然连袜子都掉落下来了,实在是有失体统。

汉成帝对于这样的表现,着实难以感到满意。

最终,汉成帝经过一番思索权衡,还是越过了弟弟刘兴,径直将侄子刘欣立为继承人。事实证明,汉成帝这一抉择极为明智。就在那次用餐过后没多久,排行老三的刘兴便离世了,其去世时间甚至比汉成帝还要早呢。

就这样,经过了一年的时间,刘欣如愿以偿,顺利地登上了太子之位。

接着,又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汉成帝驾崩离世。在公元前7年的时候,刘欣凭借着太子的身份,毫无阻碍地继承了皇位,开启了新的统治阶段。

在这一年的时候,刘欣刚好年满十八岁啦。

刘欣在十八岁那年登上皇位,初登大宝之际,他心中满是雄心壮志,一心想着要成就一番了不起的事业。遥想往昔,先辈们创下的诸多壮举,使得西汉的历史闪耀着璀璨光芒。如今自己已然成为皇帝,刘欣也期望能如同先辈们一般,做一位有所作为的皇帝。

可问题在于,待刘欣一路走完相关流程,正式继承皇位成为皇帝以后,他竟猛然发觉,自己所面临的局势,似乎远比其原先想象的还要糟糕得多。

为能更深入地理解汉哀帝彼时所面临的困境,我们不妨暂且将汉哀帝的故事按下暂停键,先来聊一聊当时所处的那一番历史大背景情况。

当刘欣接班之际,距汉宣帝离世已然过去了四十余载。在这四十多年当中,汉朝历经了两位皇帝,其一便是刘欣的祖父汉元帝,另一位则是他的大伯汉成帝。

这两位皇帝,全然算不得是贤明之君。他们在位期间,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睿智与贤能,在治国理政等诸多方面都未能有出色的表现,实在难以将其归入明君的行列之中呢。

在汉元帝当政之时,汉朝被推动着实现了彻底的儒家化。要知道,自汉武帝那时候起,汉朝便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了。不过呢,在此之前的汉朝,实际上所遵循的乃是外儒内法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保证汉朝构建起更为强劲有力的中央管理体系,还有强大无比的国家政权架构呢。

然而在全面呈现儒家化态势之后,国家机器所具备的整体力量便迅速走向衰弱,与之相反的是,地方豪强的实力却得以迅速增强。这般情形对于汉朝所极力维持的中央集权而言,无疑等同于一场带来毁灭性打击的灾难啊。

其次,汉朝实行了上百年的陵邑制度被汉元帝给废除了。在过去的上百年当中,此制度对西汉的土地兼并以及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缘由在于,依照这套制度的规定,当有钱人的身家达到特定程度后,就一定要搬离自己的原籍,前往关中地区居住。

然而,到了汉元帝执政之时,他却将这一制度废除掉了。

随后,那些地方上的豪强们无需再进行搬迁了,于是便在各自所处的区域内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如此一来,地方豪强的势力得以进一步增强,而汉朝中央对于地方的掌控力度却变得越来越微弱了。

此外,汉元帝与汉成帝这两位帝王,皆格外热衷于任用外戚。如此一来,便直接致使西汉末期外戚干政的情况变得极为严重。在这一时期,绝大多数外戚压根没什么真本事,仅仅凭借着与皇帝关系密切,就轻而易举地把控了国家的决策大权。反观那些确实怀有真才实学的大臣们,却全然无法施展自身的抱负。

对国家而言,这无疑是又一场灾难降临。

另外,在当时那个时代,其实还存在着两个鲜为人知的历史背景情况。汉宣帝在位期间,汉朝朝着西域方向展开了大规模的扩张行动,而且成功地将匈奴彻底击垮。通过这样的扩张,西汉的疆域面积又有了不少的增加,同时也获取了诸多新的耕地。而这些新得到的耕地,无疑是对土地兼并矛盾起到了缓解的作用。

然而,到了汉元帝与汉成帝在位期间,西汉全面终止了一切对外战争。如此一来,便不再有新增的耕地可供开拓。要知道,彼时汉朝已然开国将近两百年,土地兼并的状况已然极为严峻。对外战争的戛然而止,无疑使得这一矛盾愈发凸显出来。

于是乎,在汉成帝执政后期阶段,汉朝便已然有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开始爆发出来了。

还有一个不那么为人熟知的背景情况,那便是人口数量方面。后世的史学家经过推算得出,在西汉的整个历史进程当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时期当属汉哀帝在位之时。彼时,整个西汉的总人口大概在5900万上下呢。

5900万人口,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不妨来算一笔极为简单的账吧。后世史学家经过推算得出,西汉末期的耕地数量大致在8.3亿亩上下。并且,当时西汉末期粮食的亩产量,大约是处于110斤至150斤这个区间范围之内的。

倘若一个成年人仅仅食用主粮,不摄入其他食物的话,那么每年差不多得消耗掉850斤粮食呢。这也就意味着,若要养活一个人,仅种植主粮的情况下,大概得需要七八亩地才行。

如此计算一番的话,若要能够养活多达5900万人,那么起码得有4.7亿亩的土地用来种植主粮才可以!

如此计算一番的话,西汉的耕地貌似是够用的。要知道其有8.3亿亩耕地,这可比4.7亿亩多出了好几亿亩呢。从理论层面来讲,凭借西汉的这些耕地,完全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要是把这8.3亿亩耕地都用来种植主粮,西汉的总人口数量要轻松突破一亿这个大关,也并非难事。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账确实就是这样去计算的。在数学的范畴内,相关的账目运算有着其既定的规则和方式,按照这些来进行核算,得出的结果就是如此,事实也证明,在数学层面上,账的确是这般算法的呢。

然而在实际情况里,这笔账显然是不能就这么去计算的。

不妨设想一下,贵为高高在上的皇帝,怎会每日仅以粗茶淡饭果腹呢?那肯定是要吃肉的,也是要喝酒的。说到底,肉也好,酒也罢,都得依靠土地产出的植物才行呢。毕竟牲畜得吃草才能生长,而美酒更是需要粮食来进行酿造。

因此,仅仅就皇帝这一个人而言,其每年所食用的各类物品,恐怕得依靠数千亩的土地进行生产才能够得以供应。

仅皇帝一人便已如此情形了。那要是再算上底下的诸多官员、众多贵族以及大批地主呢,他们个个都要吃肉,人人都想喝酒!如此这般一合计,那所需的物资可不少,如此一来,耕地的数量可不就显得不够用了嘛。

耕地数量若是不足,那么掌握着土地的人便拥有优先进行选择的权利。那些身为地主、把控着土地的群体,他们能够率先去耕种自己所需之物。如此状况下,整个国家所产出的主粮数量,必然难以达到满足所有人需求的程度。

像这样的情况,处在底层的普通百姓就只能忍饥挨饿,严重的时候连维持生计的粮食都没有呢,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后来,随着饿着肚子的人逐渐增多,他们眼巴巴瞅着上层那些人每日里大鱼大肉、尽情饮酒作乐,心里头难免就会滋生出诸多不满情绪来。如此一来,这些人便极有可能开始动起造反的念头啦。

这可不就是汉哀帝那个时代所面临的极为棘手、堪称终极的难题嘛!在汉哀帝所处的时期,这样的难题就摆在眼前,避无可避,成为了当时必须要去应对且极为困扰的状况,真真是那个时代面临的重大困境呢。

归根到底,彼时土地兼并的情况极为严重,且人口数量颇为庞大。设想一下,若汉哀帝即位之际,全国的总人口并非多达5900万,而是仅有1000万上下的话,那后续汉哀帝只需让百姓休养生息,无需有其他作为,便依旧能够成为一代贤明之君,他所处的时代也势必会成为又一个“文景之治”那样的盛世。

可关键在于,那时并非仅有1000万人等着吃饭,而是多达5900万人亟待解决温饱问题。这一难题,汉哀帝是决然解决不了的。要知道,在古代的那种体制之下,能减少人口数量的唯一途径就只有战争了。并且当一个国家扩张到了特定程度后,若还继续对外拓展,那国家内部的矛盾便会进一步加剧!

如此一来,汉朝当时所面临的那种局面,绝非仅靠一两个被称作明君的帝王就能妥善处理得了的。要是真想彻底解决这诸多难题,恐怕得是现代的某个农学院全体人员一同穿越过去才行,只有让那时的粮食亩产量一下子从一百多斤猛增到八九百斤,所有的问题才会一下子都得以解决呢。

然而,汉哀帝是决然没有这般本事的。

他可能在背诗方面表现得还不错,对法律也能够做到精通的程度,然而,必须得承认的是,他绝对称不上是一位农学方面的专家。

接下来,所有发生在汉哀帝时代的事情,无一不是在这些既定的历史大背景之下展开的。这些事情的发生发展,都和当时的大背景紧密相关,且始终围绕着其来进行呢。

汉哀帝即位后,摆在其面前首当其冲的,无疑是高层权力格局的重新调整。身为皇帝,掌权自是其必然需求。在汉哀帝登基前,汉成帝极为倚重其母族王家。待汉哀帝登上皇位之时,王家这边已轮到王莽为首掌控着朝中大权了。

于是乎,汉哀帝才刚登基即位,便径直下达命令,一下子就把王莽的官职给免除了,直接将王莽彻底撤职。并且,其余那些王家的人呢,也都被汉哀帝给免去了职务。而取代他们位置的,正是汉哀帝奶奶那一方傅家的人。

汉哀帝历经这一遭贬谪又擢升之事后,皇位得以稳固。不过,他心里明白得很,傅氏一族虽说值得信赖,可能力着实有限。靠他们护着自己倒还行,可真要让他们去处理棘手难题,恐怕是难以胜任的。故而在外朝方面,还是必须任用一些贤能明智的大臣才行。

接下来,汉哀帝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官员提拔任用之事。他把大司马这一要职交由师丹担任,以此接替王莽原先的职位。并且,还将丞相一职授予孔子的十四世孙孔光,同时让贤臣何武出任大司空之位,一下子提拔了不少有名望的大儒。

总而言之,经由汉哀帝一番快速的擢升举措,没多久,一个全新的领导集体便全然组建完成。在此集体之中,那些贤能明智的大臣,主要承担外朝的各项事务。至于傅家这类外戚势力呢,他们或是负责掌管军队相关事宜,或是负责内朝的决策工作,以此来拱卫汉哀帝的统治权力。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审视汉哀帝,看上去他都不太符合昏君的形象。

并且,汉哀帝所提拔的诸多官员,基本上全都是极具真才实学的大儒。他们绝非那种只会高谈阔论却无实际作为的儒生,也不是仅晓得争执吵闹的后世清流文官之类。被汉哀帝提拔起来的这几位大儒,皆是凭借察举制,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晋升上来的顶尖人物!

他们对于官场的种种门道谙熟于心,而且对民间的疾苦也深有了解。此外,他们皆是出身于儒家,自幼便研读儒家的诸多典籍,内心始终怀揣着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心一意为百姓做事,将为民服务当作自己的追求。

像这样的官员,我们确实不太好去判定他并非是好官。毕竟其表现等各方面可能存在着一些符合人们对于好官认知的地方,所以很难直接就下结论说他就不是好官呢。

接下来,在那几个官员上台以后,他们迅速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之处。不少后世之人认为古代人不了解土地兼并所带来的恶劣后果,实则不然。实际上,自汉朝起,诸多高层大臣便已然清楚知晓这个道理,并且始终都在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

那时,师丹等几位大臣站了出来,提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一套方案。

现今致使国家局势不稳的关键所在乃是土地兼并的问题,那咱们干脆直接采取行动,对土地兼并加以限制不就行了嘛。况且呢,这几位大臣,无一例外全都是那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大臣呐!他们一心只盼着改革能够取得成功,压根不在乎个人的荣辱得失。于是在当时,他们所提出的可是一个极为激进的改革方案哟。

有这样一个方案,其名为“限田令”。

简而言之,汉朝时他们为所有人划定了一条标准线。但凡贵族,不论是王爷亦或是各类地主,其拥有的土地都不能超出三百顷,超出部分要么售卖,要么就会被国家直接没收。并且,诸侯王所能拥有的奴婢最多为两百名,其余贵族则依此标准依次减少名额。

很明显,这无疑是一种遏制土地兼并的极为彻底的办法。倘若这套制度能够切实顺利地推行开来,那众多占有大量土地的贵族便只得将土地出让,卖给那些无地之人。如此,土地兼并的难题自然而然就得以化解了。并且,往后众人若都依照这个制度行事,给土地兼并设定了上限,那这一问题便不复存在了。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此方案才刚刚被提出,便险些致使汉朝的整体局势陷入崩溃的境地。

汉哀帝无论如何都未曾料到,当这套方案被提出之后,底下竟会出现如此强烈的反对之声。这事儿其实不难理解,要知道一个诸侯王,若想每日都能尽情吃肉喝酒,那必然得拥有大片的土地。倘若他们还奢望能进一步拥有更为奢华的车马以及豪华的宫殿,那就非得占有更多的土地不可。

显然,仅仅三百顷土地,只能够让他们维持粗茶淡饭的生活,并且勉强养活手下的那些仆役罢了,想要依靠这点土地去支撑他们那种奢侈无度的生活,根本就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就这样,这套方案一经提出,西汉的整个地主阶层便全都站出来反对了。就连不少傅家人也明确表达了反对之意。要知道,他们此前可是费了好大的功夫去支持汉哀帝登上皇位的,其目的哪会仅仅只是为了能填饱肚子那么简单。

总而言之,那套方案到最后,甚至都还没能正式开始执行呢,就已经完全宣告失败,彻底没戏了。

另外,在汉哀帝刚登上皇位的时候,他还着手开展了诸多事宜。像对黄河展开治理工作,把任子令予以废除,对乐府编制进行削减,并且还接纳了来自西域诸侯以及匈奴的朝见礼拜等等事项呢。

无论从何种角度去考量,这诸多事情看上去都当属明君会有的举措。就拿治理黄河来说,此举能够有效减少水患,使得百姓得以安稳度日、乐享其业;废除任子令呢,能保障国家人才上升通道的公平公正;而削减乐府编制,亦可缩减政府方面的开支等等。

然而事实上,上述这些手段压根就没办法从根源处去解决众人的吃饭难题。要知道,人口始终在持续不断地增长着,与此同时,土地兼并的状况也依旧在接连不断地发生,如此一来,处在底层的老百姓们愈发难以填饱肚子了。

最终的结果便是,汉哀帝无比悲哀地察觉到,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似乎都无法改变任何事情。面对眼前的种种状况,他满心无奈,只能黯然神伤,因为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终究是无力去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之后,他便只剩下躺平认命这一条路可走了,别无他选,只能无奈地接受这样的状况,任由事情如此发展下去,放弃了挣扎与抗争,就那样选择了消极应对,听之任之了。

就在同一时期,当初力挺刘欣登基的傅家,反倒渐渐成了给他使绊子的存在。傅家人心里盘算着,刘欣能登上皇位可是自家出了大力的,那现在刘欣理所当然得给他们回报,而且这回报可不能仅仅局限于权力方面,在这当中,表现得最为过分的当属刘欣的奶奶傅太后了。

在傅太后掌控大权后,她一门心思地忙着为傅家人谋求官职,那劲头可足了。不仅如此,她还对曾经欺辱过她的王家,以及同为宠妃的冯媛展开大肆报复。至于替汉哀帝分担忧愁、化解国家矛盾这些事儿,傅家人似乎压根就没怎么放在心上。后来,傅太后为了能给自己争来太皇太后的名号,闹得高层成天争吵不休,内部争斗就没停过!

傅家人当中,唯有傅太后的堂侄傅喜还能算得上有点用处。可谁能想到呢,就因为傅喜刚刚对某些事情表达了反对的态度,傅太后便毫不留情地把他打发回了家。

国家政务处理起来困难重重,诸多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而傅家还每日在背后不断使绊子、扯后腿,这一系列状况让汉哀帝心中烦闷不已,实在是被搅扰得疲惫又恼火。

或许恰恰是由于这些压力的存在,使得汉哀帝慢慢对后宫心生厌烦,转而渐渐喜好起男子来。随后,汉哀帝陷入了酒色的沉迷之中,还对身旁的近臣董贤极为宠爱。他甚至还曾放言,想要把皇位径直让给董贤呢!

后世之所以鄙视汉哀帝,正是因为这些事情成了其被诟病的“罪证”。想想看,一个皇帝居然甘愿主动让出皇位,并且还是要让给自己的男宠,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考量,这样的皇帝恐怕都很难被视作是一位好皇帝。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我们能够细致地去了解当时所处的时代大背景,再结合汉哀帝那些又哭又闹的举动,说不定我们就能对汉哀帝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了。没准在他自己的认知当中,把皇位让给其他人,实实在在就是一种能够让自己从诸多束缚中挣脱出来的解脱方式。

倘若可以重新来过,说不定汉哀帝压根就不会去当这个皇帝。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做皇帝可并非是来享受荣华富贵的,反而是命中注定只能去背负各种骂名,承担诸多不该承担的责任,就像个背锅侠一般。

汉哀帝做了六年皇帝后,竟骤然暴毙离世。彼时,情况颇为严峻,因为汉哀帝驾崩之际,并未留下任何子嗣。这一状况无疑给汉朝的未来蒙上了浓重的阴影,仿若一颗亡国的种子就此埋下,隐忧重重,汉朝的命运自此陷入了极为微妙且危险的境地。

另外,汉哀帝所推行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使得西汉内部的矛盾日益加剧。在其当政之时,北地、西河乃至京城附近区域,均陆续爆发了农民起义。并且,由于当时矛盾不断激化,不少人渐渐萌生出一个新的念头:说不定老刘家的统治气数已尽,接下来也该轮到其他人来坐皇帝之位了。

当然啦,对于汉哀帝而言,上述这些麻烦其实都算不上特别重要呢。毕竟这些麻烦真正爆发开来的时候,已经是在他离世之后了。

倘若汉哀帝能够活到五六十岁的话,那西汉十有八九会铁定亡于他之手。并且,鉴于他行事手段颇为强硬,后续大概率也不会出现王莽篡位这般情况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正常地爆发农民起义,进而致使朝代更迭,改朝换代。

有这么一位皇帝,其私生活方面与常人相较的确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在刚刚登上皇位的时候,他内心也曾怀揣着改变整个世界的宏大抱负,只是非常遗憾,最终未能如愿,落得个失败的结局,实在是颇为可怜呐。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