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很多人都觉得,范增是忠心耿耿辅佐项羽,最后被冷落才愤然离去。但真相,可能正好相反——其实范增早就动了杀项羽的心思!
秦末楚汉之际,项羽与范增的政治联盟被视为理所当然,却鲜有人深究这位年过七旬老臣最终离开的真相。
范增离开项羽真的仅仅是因为刘邦的一个“离间计”吗?还是有什么更大的政治野心?

范增投奔项梁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时,天下大乱,各地纷纷响应。
当时已年过七旬的范增,本可安度晚年,却选择出山投靠项梁。
这位老者为何此时挺身而出?表面看是响应反秦号召,实则可能怀揣着更为长远的政治目标。

范增出身楚地,对楚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
秦灭六国后,楚文化遭受重创,这使得范增心中始终怀抱复兴楚国的理想。
他选择项梁作为依附对象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项氏一族在楚国本就根基深厚,拥有足够的军事实力与政治号召力,是复兴楚国的理想工具。
范增加入项梁阵营后,他建议项梁寻找楚怀王后人作为名义领袖,以凝聚楚地民心。这一建议被项梁采纳,熊心被立为楚义帝。
这看似为反秦起义增添了正统性,实则为范增未来的政治布局埋下伏笔。

楚义帝的存在,让项氏集团有了名义上的君主,也为范增留下了政治操作的空间。
范增此时的选择表明,他并非单纯追随项梁个人,而是把项氏集团视为复兴楚国的工具。
他的效忠对象可能从一开始就是楚国这个政治实体,而非项梁或后来的项羽个人。
这种政治立场的差异,成为日后范增与项羽渐行渐远的根本原因。

从谋士到离心
项梁战死彭城后,军队自然而然地转由项羽统领。
范增顺势成为项羽的首席谋士,协助这位年轻将领指挥军事行动。
初期,两人配合默契,在军事上屡创佳绩。而随着局势发展,项羽的一系列政治决策逐渐暴露出他的短视与自负。

刘邦先入关中后,范增敏锐地识破了刘邦的野心与潜力。
在“鸿门宴”前,范增曾力劝项羽除掉刘邦,以绝后患。
他明确指出:"沛公居山东时,无忧;今入关,据咸阳,此人有霸王之志,不可留。"这番话展现了范增的战略眼光与政治敏感度。

然而,项羽却不以为然,认为刘邦不足为惧,甚至将沛县赏赐给刘邦,给了对手发展壮大的机会。
项羽的这一决策失误,显示出他缺乏政治谋略,过于相信自己的武力优势。
范增此时虽有不满,但仍继续辅佐项羽,希望能在未来的政治布局中发挥影响力。可项羽接下来的行动彻底动摇了范增的忠诚基础。

当楚军攻入咸阳后,楚义帝曾明确表示希望定都于此。
而项羽却违背楚义帝意愿,将咸阳付之一炬,并将关中封给三位秦降将。
更令范增震惊的是,项羽不久后竟杀害了楚义帝。这一行径从根本上违背了范增的政治理念。

杀害楚义帝,等同于斩断了项氏集团与楚国正统的联系,使项羽的统治失去了合法性基础。
对于视楚国复兴为己任的范增来说,项羽的这一决定无异于背叛。
这种政治理念的分歧,成为范增与项羽关系破裂的转折点。从此,范增内心可能已开始考虑离开项羽,甚至另寻明主。

离间计
《史记》记载,刘邦使用“离间计”,让项羽怀疑范增。
项羽得知信息后,对范增的态度明显冷淡,导致范增愤而离去。
这一情节被传统史学视为范增离开的直接原因。然而,细思之下,这可能只是最后的触发点,而非根本原因。

刘邦的离间计之所以能够成功,根本原因在于项羽与范增之间的信任已经严重受损。
项羽杀害楚义帝的行为,已经在两人之间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离间计只是让这种裂痕公开化。
范增在离去前说的"公不用臣谋,臣屡陈良策而公不听,吾特去归耳",表面看是因项羽不听良策而去,实则可能包含了对项羽政治立场的根本不满。

范增此时的离去,带有强烈的政治抗议性质,是对项羽背离楚国正统的回应。
苏轼曾评论范增应该更早离开项羽,甚至可考虑杀掉项羽。

这一观点虽显极端,却指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范增对项羽的不满,早已超出个人关系层面,达到了政治立场的根本对立。
在这种情况下,范增的离去几乎是必然的,离间计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

忠于人还是忠于事
范增与项羽的关系悲剧,折射出一个更深层次的历史命题:政治人物的忠诚应当指向何处?是忠于个人,还是忠于理念?
范增加入项氏集团,初衷可能就是为了复兴楚国。他视项梁、项羽为工具,而非效忠对象。
相反,项羽则更看重个人权力与荣誉,对楚国的政治传统并无特别尊重。这种根本立场的差异,注定了两人的合作难以长久。

范增离开项羽后,项羽军事上屡屡受挫,最终在垓下自刎。范增的离去,无疑加速了项羽的失败。
从这个角度看,范增的选择既是对自身政治理念的坚持,也是对项羽个人化权力的否定。

范增究竟是忠臣还是背叛者?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如何定义忠诚。
如果说忠诚是对个人主公的绝对服从,那范增确实是背叛者。
但如果忠诚是对政治理念的坚守,那范增反而是坚定的忠臣——只不过他效忠的对象不是项羽个人,而是楚国这个政治实体。

范增与项羽的分道扬镳,远非简单离间计所致,而是政治理念冲突的必然结果。
范增可能从未将项羽视为目的,只是将其作为实现楚国复兴的工具。当工具变得不再合适,舍弃便成必然。
历史的悲剧在于,项羽未能理解范增的远见,范增也未能完全驾驭项羽的野心。两位本可成就彼此的人物,最终各自走向了失败的命运。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