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消保委披露新冠隔离险投诉情况,众安保险投诉占8成以上

全球财说 2023-03-03 10:43:46

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财说

3.15前夕,中消协和上海消保委一周两次点名,将疫情时期的网红险——“新冠”保险再次带出话题热度,部分互联网保险产品“低进高出”的结构性问题引发关注。

其中,主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众安保险首当其冲,其因高投诉量被上海消保委点名通报。雪上加霜的是,近日公司发布盈利预警,预计2022年度公司净利将由盈转亏,这也是公司在连续两年盈利后再度转亏。

理赔门槛高,引发高投诉

2月21日,上海消保委重点对以新冠隔离险为代表的部分互联网保险产品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存在“低进高出”的结构性问题进行了深入说明。同时,对众安保险旗下新冠隔离险产品销售门槛低,理赔难,引发高投诉的情况进行了点名通报。

上海消保委披露,2022年该平台收到新冠隔离险产品赔付难相关投诉近300件,其中涉及众安保险的投诉就高达252件。

“新冠”保险作为时代的产物,一经推出就引发消费者购买热情。然而由于前期保险公司对疫情风险认识不够,产品存在设计缺陷,后期风险敞口扩大,不少消费者在理赔时遭遇各种“高门槛”。例如,宣传容易赔付难;为拒赔玩“文字游戏”;逃避赔付责任等,从而引发了大量投诉。

2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披露2022年保险服务投诉比重0.22%,较2021年下滑0.01%;然而,同期投诉量为2575件,较2021年增长218件。不难看出,去年保险服务投诉比重虽有所下滑,但投诉量却有增无减。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保险服务投诉中,中消协重点提及了“新冠”保险套路多。

从保险市场看,相对传统保险产品而言,以新冠隔离险为代表的部分互联网保险产品备受诟病。

互联网保险产品因其成本低、售价低、高效便捷的购买方式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然而当外部压力袭来时以“新冠隔离险”为代表的部分互联网保险产品,高门槛的理赔模式引发了消费者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口水纠纷”。

这一现象引发社会舆论的同时也引起了相关部门关注。近日,上海消保委明确表示互联网保险产品“低进高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

那何谓“低进高出”呢?要理解这一名词就要从“高进高出”的传统保险产品入手。

传统保险产品的特点是高技术性和高法律专业性,体现在合同条款中充斥了大量的技术术语和技术概念,在理赔要求中也有大量高专业性的法律条款。

通常传统保险产品营销有严格规范。比如专业机构、持证保险销售人员、面对面条款解释说明以及销售过程视频音频记录等。这种闭环就是高销售门槛和高理赔门槛,称之为“高进高出”。

而以新冠隔离险为代表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前端是低门槛快消化产品营销,后端则是高门槛传统型理赔模式,这称之为“低进高出”。

以众安保险为例,其作为中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适时推出了疫情期间的新产品即新冠隔离险。该产品通过互联网展业,在其官方平台和网络营销号及其他渠道做推广,并配有口号“津贴日日有,隔离不用愁”,销售环节门槛较低。

然而,在理赔环节公司又以保险合同条款中的法律和医学方面的高专业性条款为由拒赔。

上海消保委建议,建立健全与互联网保险产品相匹配的产品设计、营销、理赔规则体系。同时,建议相关监管机构对新冠隔离险产品营销和理赔中消费者反映强烈的保险公司开展专项调查,督促相关保险公司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022年净利预亏

众安保险作为中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主营与互联网交易直接相关的企业/家庭财产保险、货运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短期健康/意外伤害保险;机动车保险,包括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机动车商业保险等。不设分支机构、全程网络销售是公司最大特色。

众安保险股东背景深厚,股东架构中不乏蚂蚁科技、中国平安、腾讯这些行业大咖。然而,其成立以来的业绩表现却并不亮眼,甚至多年出现巨额亏损,持续盈利能力颇受挑战。

从趋势来看,2017-2021年众安保险总营收增速有明显下滑。数据显示,公司总营收增长率分别为63.58%、72.13%、57.38%、22.28%、18.64%。尤其,2020年后公司业绩增速远不及过往。

同期,公司分别实现归母净利为-9.97亿元、-17.44亿元、-4.54亿元、5.54亿元、11.65亿元。

不难发现,近些年众安保险净利波动较大,2020年扭亏为盈仅2年。然好景不长,近日公司发布2022年业绩预报,称预计归母净利将再度转亏。

2月17日,公司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2022年公司录得总保费收入约236.48亿元,同比增长约16%。

然而,同期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亏损约13亿元至15亿元。

公司董事会认为导致众安保险归母净利亏损的主要因素为,投资收益大幅下降和2022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上升。

公告显示, 投资收益大幅下降,一方面由于去年资本市场整体低迷,另一方面由于公司自2022年1月1日起采用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以替代香港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进而导致投资收益对当期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贡献减少约10亿元-12亿元。

而2022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上升,导致公司以美元计价的应付债券产生未实现的汇兑损失。

虽然公司2022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尚未更新,不过根据去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多项收益类指标下探破0。

去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实现净资产收益率为-3.27%,总资产收益率为-1.29%,投资收益率为0.48%,综合投资收益率为-1.38%。

效益类指标方面占比较高,截至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综合成本率为99.42%,综合赔付率为54.08%。

公司2022年业绩预告显示,受益于坚持“有质量地增长”的策略以及科技驱动的降本增效,2022年公司承保业务的综合成本率预计较上年度进一步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2021年综合成本率为99.6%,接近承保盈亏线100%。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全球财说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0 阅读:3

全球财说

简介:用全球视角,深度关注金融和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