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7日晚上6点,唐山市开滦煤矿马家沟矿的地测科负责人马希融拨通了一通电话。
他向开滦矿务局的地震办领导报告,警告说唐山区域的地电阻率下降异常剧烈,这可能意味着一场比1975年海城地震还要强烈的地震即将发生。
在国家地震局派出的专家否定了这些预警后,这位基层小科长的报告是否能引起足够的关注?

从1976年5月底开始,唐山市的群测群防系统陆续接收到一系列异常现象的报告,这些信息逐渐引起了部分地震工作者的注意。
地下水位的波动和动物行为的异常成为这些报告的主要内容,虽然此前也曾出现过零星的类似现象,但如此密集的反常却极为罕见。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异常现象愈加明显,尤其在地震前的半个月内,甚至直至最后的两三天,这些异常现象在数量和程度上都达到了令人难以忽视的高峰。

在城市的街道上,鱼贩的摊位忽然多了起来,他们售卖的鲜鱼比往常多出许多。
这些鱼并非来自日常的捕捞,而是沿海渔场里海鱼出现了一种集体性的异常行为。
成群的鱼类频繁浮出水面,有的甚至直接翻起了白肚皮,不再活跃游动,而是显得呆滞甚至无力。

这些现象让渔民们感到困惑,但因为没有明确的解释,他们只能将捕获的鱼快速送到市场上出售。
与此同时,淡水鱼塘里的鱼类也出现了异样。草鱼、鲢鱼等本来安静的鱼群开始跃出水面,有时甚至会以惊人的频率蹦跳,仿佛受到某种无形力量的驱动。
更令人惊奇的是,有些鱼似乎失去了平衡感,尾部朝上、头部朝下在水中倒立,并以飞快的速度旋转,就像是一种难以理解的机械装置在驱动着它们。

这些异常现象并未仅限于鱼类。
一些农户注意到家畜变得异常不安,牛在圈里不停用蹄刨地,猪在圈舍中焦躁不安地来回踱步,鸡群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突然惊叫飞散。
居民们开始互相讨论这些反常现象,尽管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这些变化与即将到来的地震有直接关联,但这些现象的范围和频率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马希融,时年43岁,是开滦煤矿马家沟矿地测科的负责人,同时负责着唐山市第一个形变电阻率测报点的日常监测和数据分析工作。
他长期从事地质监测,对地震前兆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76年5月底,他在日常观测中发现地电阻率值出现了急剧下降的情况。
这一变化并非普通的波动,而是一个显著的趋势,数据表明地电阻率下降幅度达到了16%。

他根据多年的观察和对数据的分析,判断地电阻率的快速下降通常意味着地壳介质发生了变异。
这种变化可能是由微破裂向大破裂的加速转变所导致的,而这一过程往往是强烈地震来临的前兆。

进入6月,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并未减弱,反而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且伴随着其他监测点零星上报的异常信号,包括地下水位和矿井内细微震动的变化。
马希融更加确信,这些现象可能预示着区域内存在巨大的地壳活动压力。
面对这一可能威胁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情况,他开始通过正式渠道向上级部门报告。
7月上旬,他向国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以及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公室发出了紧急预报,提出在短期内可能发生一次强震的警告。

国家地震局接到马希融的报告后,虽然预警内容看似详细,但在当时地震预测技术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警告无法立刻被认定为准确的地震前兆。
为了核实情况,地震局派出了两位专家前往开滦煤矿的马家沟矿,与马希融面对面交流。

专家到达后,对马希融负责的监测站点进行了全面检查,重点核查了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及观测的线路是否存在干扰因素。
他们逐一查看了设备的连接情况、记录的仪器精度,以及测量过程是否符合规范,甚至对采集数据的具体步骤和环境条件做了细致的询问。
马希融将此前观测的具体数据和趋势图表详细提供,向专家解释地电阻率下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如何超出了正常范围,并说明了这一现象与大地震可能存在的关联。

经过一整天的检查,专家并未在设备和线路上发现任何异常之处,数据来源看似并无问题。然而,在分析这些数据时,专家团队依然持保留意见。
他们提出,这种地电阻率的急剧下降可能不是由地壳压力变化引起,而是某些环境或外部干扰造成。
最终,专家的结论是,马希融提供的数据缺乏足够的支持性证据,将这次地电阻率异常判断为偶发性或外部干扰现象,不认为其具有地震预报的价值。

尽管之前的预警被否定,但马希融并没有因此停止监测工作。
每天的观测数据仍在记录,他对地电阻率的关注丝毫没有松懈。
7月26日和27日,他再一次从仪器上读到了令人警觉的数值变化。
地电阻率的下降趋势再次出现,而且幅度明显,持续时间较长,这与之前的数据变化形成了一个更加突出的异常信号。

7月27日的整天,他反复确认数据的准确性,检查了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环境因素,确保这些变化不是由于仪器故障或人为因素引起的。
他将最新的记录整理出来,试图以更完整的趋势图和数据说明这些异常的重要性,并加强了对可能关联的分析。

当天下午,马希融决定再次向上级反映情况。他联系了开滦矿务局地震办的领导,并报告了最新的观测情况。
他在报告中详细描述了地电阻率下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强调了这一信号与7月上旬报告时的趋势高度一致,并说明这种变化与此前记录的类似事件相比更加剧烈。
他同时将这些数据与1975年海城地震的前兆变化进行比较,指出当前的地电阻率下降可能预示着一次更大的地震即将到来。

他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这些异常信号不容忽视,并警告这次地震的可能强度甚至可能超过海城地震的7.3级。
他希望开滦矿务局能够高度重视,并将这一信息迅速上报更高级别的地震部门,以便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他还建议局内加强对煤矿设施的检查和人员安全的预案准备,以应对可能的突发情况。

这次报告的具体反应尚不清楚,但在整个矿区内,领导和工作人员并未接到进一步的防震指令。
即便如此,马希融的报告在一定范围内被记录在案,为后来的回溯提供了宝贵的证据。
而他的坚持,也成为了唐山大地震前为数不多的明确警告之一。
就在9小时后,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大地震发生,整个城市在剧烈的地壳运动中几乎被夷为平地。

地震来临时,井下矿工正在正常作业。
强烈的震感迅速传导到地下,但井下干部立即启动了早已熟悉的紧急撤离程序。
他们按照预定方案组织工人疏散,利用平日演练中积累的经验,将恐慌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由于矿井支护经过加固,大多数通道没有在震中坍塌,这为工人的撤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干部和工人协同配合,快速但有序地向安全地带转移。整个撤离过程中,所有人都严格遵循既定的顺序,确保无一人滞留。

与此同时,地面建筑虽然受到严重破坏,但此前强化的工人宿舍在震中并未完全倒塌,为部分人员提供了基本的避险空间。
矿区内的抗震举措显现出成效,井下设施的大部分结构在地震后仍然保持相对稳定,地面基础设施的损毁也被尽可能降低。
在地震发生的极震区,开滦矿务局的矿工伤亡被控制到最低,上万名工人中仅7人遇难。

尽管早期的预警未能被充分采纳,马希融并未因此停下脚步。
在唐山大地震后的岁月里,他更加坚定地投入到地震观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中。
随着地震科学研究逐步得到国家的重视,他开始寻求更多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提升监测的精确性和数据的可靠性。

到1983年,马希融在长期的努力和争取下,引进了交流地电阻率观测设备。
这种设备在当时属于先进仪器,能更准确地捕捉到地壳介质的微小变化,并排除更多可能的干扰源。
设备安装完成后,马希融组织了团队对操作流程和监测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培训,确保每位技术人员都能熟练掌握使用方法。
他还带头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范,要求每日数据的采集、记录和校验必须符合科学标准,任何异常情况都需要详细说明并进行验证。

在新的技术支持下,马家沟矿地震台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台站,具备更强的多参数观测能力。
这种多元化的监测方式大大提高了台站对地震前兆的捕捉能力,使其在全国地震监测网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多年来,马希融坚持每天亲自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他定期将整理好的数据报送至国家、省、市以及矿务局的地震部门,这些数据被广泛用于地震形势的分析和研究。
马家沟矿地震台每年提供的近万组数据为唐山及周边地区的地震动态监测提供了重要支持。

马希融并未止步于观测数据的积累。
他积极参与地方和国家层面的地震研究项目,与地震学者交流经验,分享马家沟矿地震台多年来积累的资料。
他还定期邀请地震专家到地震台进行指导和讲座,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提升团队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
参考资料:
[1]马希融.交流地电阻率方法在马家沟地震台试验结果[J].地震,1989(3):46-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