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红利来了!这些家庭每月多领一笔钱!2025年5月1日起,吉林省的居民将迎来一项关键民生政策调整——符合条件的家庭可被认定为“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并在一年有效期内享受专项救助帮扶。这一政策瞄准的是那些“表面收入不算低,但实际生活压力大”的群体。简单来说,如果一个家庭收入勉强达标,但因看病、上学、康复治疗等必要开销过大导致入不敷出,现在可以通过申请认定,获得实实在在的补贴支持。

要想被认定为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必须同时满足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硬杠杠”。
收入门槛:全家人平均收入需低于上一年吉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且不能是低保、特困或低保边缘家庭。这意味着政策主要覆盖的是收入略高于低保线,但仍不足以覆盖必要开支的“夹心层”群体。
支出比例:申请前12个月内,家庭的刚性支出必须占总收入的60%以上。这里的刚性支出包括医疗费、学费、残疾人康复费、意外事故支出等七大类(具体范围见下文),且需提供有效票据或按标准核算。
此外,家庭财产也有严格限制。例如,存款、理财等流动资产人均不超过当地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下最多有一辆价值5万元以内的代步车,且住房面积需符合当地保障标准。

申请流程充分体现了便民原则:
1. 材料准备:由一名家庭成员向户籍地街道或乡镇提交申请,需提供身份证、户口本、医疗教育等支出票据,并签署诚信承诺书。
2. 审核提速:街道初审后,县级民政部门3个工作日内完成复核,特殊情况可通过集体决议灵活处理。
3. 联动机制:申请低保、特困等救助未通过但符合刚性支出条件的,可直接转入认定程序,无需重复提交材料。
更人性化的是,政策设置了“有效期一年+动态监测”机制。认定后,家庭人口、收入或支出发生重大变化需主动报告,县级民政部门还会对30%的新认定家庭进行抽查,确保公平公正。

这项政策的突破性在于改变了传统救助仅关注收入的单一维度,转而综合评估家庭实际可支配资金。例如:
医疗支出:扣除医保报销、慈善帮扶后,个人自付部分可全部计入刚性支出。若因未及时参保导致自费,首次认定时可按实际费用的50%折算。
教育支出:幼儿园到大学阶段的学费、住宿费,按公办学校收费标准核算,哪怕孩子就读民办学校,也只按公办标准计算支出。
残疾人保障:康复训练、辅助器具购置费用在扣除政府补贴后,剩余部分可全额纳入支出统计。
这种设计有效避免了“因病返贫”“因学致困”等现象,让更多边缘困难群体被纳入保障网。
政策背景:全国低收入监测体系的吉林实践此次政策并非孤立出台。早在2023年,国务院就要求将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纳入六类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吉林省在此基础上细化规则,例如将住房租赁支出纳入核算(高于公租房标准按公租房计算)、明确意外事故支出的认定方式等。值得注意的是,政策还预留了“其他支出”认定空间,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为后续调整留下弹性。

据吉林省民政厅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保障77.48万低保对象和9.11万特困人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政策的落地,意味着社会救助从“保基本生存”向“防生活风险”升级。对于月收入可能超过低保线几百元,却被大病账单、孩子学费压得喘不过气的家庭来说,这笔补贴或许就是维持正常生活的关键支撑。
信息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网、吉林省民政厅政策解读、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