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辛辛苦苦育好的秧苗,满怀希望地插进田里,结果没过几天,一片片倒伏,看着绿油油的稻田变得稀稀拉拉,心疼得像被割了一刀?
我叫老刘,在皖南山区种水稻已经两年了。别看时间不长,这其中的酸甜苦辣,真是一言难尽。都说“人是铁,饭是钢”,可这“饭”的来源,却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在我们这种山地地形,种水稻更是难上加难。
还记得刚开始那会儿,我信心满满,觉得种地嘛,不就是把种子撒下去,浇水施肥就行了?结果现实狠狠地给了我一巴掌。山地地形复杂,高低不平,水流控制不好,要么旱死,要么淹死。第一年,我的水稻产量惨不忍睹,几乎血本无归。
“老刘啊,你这不行啊,种地可不是光靠蛮力,得动脑子!”村里的老支书看我愁眉苦脸的样子,语重心长地跟我说。
是啊,动脑子!我开始认真研究山地水稻的种植方法,查阅资料,请教专家,还经常跑到隔壁村的老农家里“偷师学艺”。
我发现,山地地形对水稻的影响,远比我想象的要大。首先是水源问题。山里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分布不均,而且水流湍急,很难均匀地灌溉到每一块稻田。其次是土壤问题。山地土壤肥力不均,有的地方贫瘠,有的地方肥沃,导致水稻生长不平衡。再者就是病虫害问题。山地气候多变,湿度大,容易滋生病虫害,对水稻的生长造成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开始尝试一些新的种植策略。
首先,在水源方面,我采用了“梯田式”灌溉。把稻田分成一层一层的,利用高低落差,让水流自然地流淌,既能保证每一块稻田都能得到充足的水分,又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其次,在土壤方面,我采用了“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不同地块的土壤肥力情况,施用不同的肥料,保证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我还特意从山下运来一些腐熟的农家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再者,在病虫害方面,我采用了“综合防治”的策略。一方面,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另一方面,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我还购买了一些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说起水稻品种,这可是个大学问。我们这里常见的都是一些比较传统的品种,比如“珍珠米”、“香稻”等等。但这些品种虽然口感好,产量却不高,而且抗病虫害能力也比较弱。
为了提高产量,我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水稻品种。比如“甬优1540”,这是一种高产、优质、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在华南地区很受欢迎。但我知道,华南和皖南的气候条件差异很大,直接引进肯定不行。
我还了解到一种叫做“野香优莉丝”的水稻,据说香味浓郁,米质优良,但对种植环境要求很高。还有一种叫做“象牙香米”的,米粒细长,口感软糯,但产量较低。
经过一番考察,我最终选择了“嘉优中科1号”。这是一种适合在山区种植的水稻品种,抗倒伏能力强,耐旱性好,而且产量也比较高。
记得去年夏天,连续下了半个月的暴雨,村里很多稻田都被淹了,水稻倒伏严重,损失惨重。但我的“嘉优中科1号”却表现出色,虽然也有些倒伏,但整体情况还算不错,最终产量也比往年提高了不少。
除了品种选择,种植技术也很重要。我发现,不同的种植密度对水稻的产量影响很大。如果种植密度过大,水稻会争夺养分和阳光,导致生长不良,产量下降。如果种植密度过小,虽然水稻生长空间充足,但单位面积的产量也会降低。
经过反复试验,我发现,在我的稻田里,每亩种植1.8万株左右的水稻,产量最高。
还有就是插秧的时间。我们这里一般在芒种前后插秧,但我觉得,可以适当提前几天。因为提前插秧,可以利用早期的光照和温度,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产量。
当然,种水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今年春天,我遇到了一个难题。由于天气干旱,稻田里的水不够用,秧苗生长缓慢。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寻找水源。
后来,我发现村里有一条小溪,虽然水量不大,但勉强可以用来灌溉稻田。我赶紧组织村民,挖沟引水,经过三天的努力,终于把水引到了稻田里。
看着绿油油的秧苗,在微风中摇曳,我的心里充满了希望。我知道,只要用心去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昌平草莓种植户王师傅也分享过他的经验,他说:“种地就像养孩子,要细心呵护,才能茁壮成长。”
是啊,种地就是这样,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虽然很辛苦,但看到金灿灿的稻穗,在阳光下闪耀,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两年时间,我从一个对水稻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变成了一个略懂皮毛的“土专家”。我知道,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种出更好的水稻,让更多的人吃上香甜可口的米饭。
在山地地形种植水稻,你有什么独特的经验和技巧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