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海归间谍论”,企业家认知困局下的文明倒车
文/叶雨秋

2025年4月,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抛出“绝不用海归派,海归派里有间谍”的言论,犹如一枚深水炸弹,将中国制造业转型期的深层矛盾暴露无遗。这位年过古稀的“铁娘子”,本应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灯塔,却因极端言论沦为舆论场中的“小丑”,其背后折射的不仅是企业家个体的认知局限,更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浪潮中面临的价值观撕裂。
一、言论荒诞性:从企业决策到社会分裂的嬗变
董明珠的“海归间谍论”本质上是将企业用人策略异化为群体污名化的政治化表达。她将海归群体与“间谍”直接挂钩,这种“宁可错杀一千”的逻辑,既违背了现代企业的人才治理规律,更触碰了社会公平的底线。数据显示,中国79.3%的硕士学历海归年均纳税额超50万元,华为5G标准制定团队中30%成员拥有海外教育背景,这些事实足以证明海归群体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然而,董明珠却选择用“间谍”标签否定整个群体,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与现代社会的多元包容价值观背道而驰。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言论正在制造社会分裂。当一家千亿级企业的掌舵者公开排斥特定群体时,其示范效应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正如新京报评论所指出的,这种“寒蝉效应”将加剧留学群体回流的心理障碍,甚至可能被境外势力利用,成为抹黑中国人才政策的素材。董明珠的言论已超越企业决策范畴,演变为一场价值观的公共危机。
二、认知困局:传统制造业领袖的思维桎梏
董明珠的偏执言论暴露出传统制造业领袖的深层认知矛盾。一方面,她固守“本土化人才战略”的成功经验,格力1.3万名工程师中海归占比不足0.5%,通过“格力班”孵化出22项国际领先技术,这种封闭体系确实在空调领域构建了技术护城河。但另一方面,这种路径依赖正在成为创新的枷锁。当华为以全球化人才网络驱动5G技术突破时,格力仍深陷“技术洁癖”的自我催眠——其芯片业务利润率仅20%,远低于华为海思的50%,这种技术代差背后正是人才结构的短板。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董明珠将企业安全焦虑简化为对特定群体的排斥。她以“安全”之名行“排外”之实,却忽视了技术安全的本质是制度建设而非身份筛选。华为通过严格的背景审查、知识产权隔离机制、技术沙箱等制度设计,既吸纳全球人才又保障安全,这种治理智慧与董明珠的“闭门造车”形成鲜明对比。当董明珠沉迷于“本土培养”的舒适区时,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化竞争已进入“人才争夺战”的下半场。
三、文明倒车:企业家精神的异化与价值失范
董明珠的“小丑化”本质上是企业家精神异化的缩影。她将企业家IP异化为个人权威的展演场,从格力手机开机画面的“董明珠大头贴”到“玫瑰空调”的家庭艺术品定位,再到如今品牌与个人IP的深度绑定,这种“人格化品牌实验”正在吞噬企业的战略理性。珠海银隆收购案因董明珠独断亏损18亿元的教训尚未远去,如今“健康家”战略的过度扩张已让投资者忧心——若董明珠退休或遭遇舆论危机,格力是否面临品牌价值的断崖式坍塌?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个人权威崇拜正在解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对比苹果通过制度设计淡化创始人影响、任正非强调“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的开放姿态,格力的“人治色彩”愈发显得与时代脱节。当董明珠将“海归间谍论”包装成民族主义叙事时,她实际上在滥用企业家的话语权,将企业决策升格为社会价值观的裁判。这种行为不仅违背《就业促进法》的公平原则,更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国家战略背道而驰。
四、破局之道:在开放与安全间寻找平衡
解开董明珠抛出的“海归死结”,需要构建更精细化的制度设计。第一,应建立“技术安全认证体系”,对涉及核心技术的岗位实施分级审查,而非对特定群体进行身份排斥;第二,借鉴清华大学“海归导师制”,推动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的深度耦合,例如美的集团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实现“本土团队主导+海归专家顾问”的协同创新;第三,完善“海归创业保险”等政策工具,降低企业用人风险,例如苏州工业园区为海归创业项目提供技术侵权险,既保障企业利益又消除人才顾虑。
更深层的变革需重塑企业家精神。真正的产业自信不在于人才来自哈佛还是清华,而在于能否构建“让全球智慧为中国所用”的制度体系。任正非提出“用全球人才对抗全球竞争”,曹德旺在福耀科技大学建设中强调“引进世界级教授”,这些实践证明:开放包容不是软弱,而是更高维度的战略自信。当董明珠们仍在筑墙时,世界正在奖励那些拆除边界的人——宁德时代凭国际化团队登顶动力电池王座,特斯拉上海工厂通过中外工程师共创奇迹,这些案例揭示着未来竞争的本质:人才无国界,创新无藩篱。

五,企业家该以何种姿态拥抱文明?
在全球化4.0时代,企业家的历史使命已从“制造产品”升维至“构建文明”。董明珠的“海归间谍论”犹如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当企业家将个人偏见凌驾于文明共识之上时,其代价不仅是企业的战略误判,更是整个社会创新活力的损耗。中国制造业的突围之路,不在于制造更多的“技术孤岛”,而在于以制度自信拥抱全球智慧。唯有拆除认知的高墙,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汇聚八方英才,方能在百年变局中书写“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迁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