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江南》第二季,三期过后,黄晓丹才是精髓,她便是江南文化

安荷看电影 2023-04-30 23:12:06

《斯文江南》第二季的节目,正在东方卫视热播。目前,已经连续播出三期。这档文化类的节目在观众当中形成的口碑非常不错。尤其是江南文化名人、名作的围读和解读,确实为观众们带来了非常有文化档次的内容。可以说,一档有文化品位的节目,也会让观众们觉得,播出平台方面也跟着熠熠生辉了。

对于《斯文江南》这档节目,我个人的感受是,黄晓丹老师应该算是真正的灵魂与精髓所在。这种观感,从第一季的时候便产生了。在第一季的节目当中,黄晓丹老师还带着青年老师刚刚上卫视节目的“青涩”,在镜头领域当中,没有游刃有余,但话题一旦回到自己熟悉的文化领域当中,黄晓丹老师便有了庖丁解牛的本事。

到了《斯文江南》第二季的节目当中,黄晓丹老师真的是镜头领域和自身熟悉的文化领域,都光彩夺目了。我在东方卫视连着追了三期《斯文江南》的节目之后,最大的感触便是,每一期的节目,其实都是按照黄晓丹老师的节奏走的,黄晓丹老师的解读,似乎就是这档节目的解读精髓所在,她能够用电视语言短平快地把一位文学大家、一部文学作品,解读清楚。

电视语言,和文学语言、文艺理论文本语言等等,是有区别的。文学语言和文艺理论的文本语言,可以不厌其细,甚至于可以散乱一些。而电视语言不行,需要用短平快的方式,把最精髓的内容提炼出来,并且呈现给观众。黄晓丹老师的本事,就是这种电视语言的“使命必达”——三言两语,可以把一个文学问题说清楚。

比如说,《斯文江南》第二季的第三期节目当中,要围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要读这首现代诗,就需要把这首诗到底怎么好说清楚。这是高中语文课上非常重要的几节课,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解读方式。黄晓丹老师,是江南大学的老师,她在节目当中的解读方式,便让人叹为观止。这是一种非常现代的、当下学术上很流行的解读思路,但这个思路又并不高深,普通观众也能听得懂。

要把一首诗为什么好说清楚,并不容易。但是,黄晓丹老师真的可以用寻常百姓家的语言,把一个看似高深的学术问题,讲清楚,说明白。而且,最为重要的便是,她不啰嗦,她直接命中问题的根本,只用三言两语。我们好多搞学问研究的,在“命中根本”这一点上,能力都不够。黄晓丹老师的水平,则正好是可以快速命中诗人与诗歌文本的“根本”。

还是拿这一期举例子。黄晓丹老师解读徐志摩,水平不仅仅体现在对《再别康桥》的解读上,更体现在最后的点睛之笔上。这一期的后半程当中,嘉宾们讲到了徐志摩和几位女士的故事。这当然是很多观众熟悉的,喜欢讨论的。但是,黄晓丹老师作为女性,或者说女性学者,则反倒是提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学术上值得注意的事情。

黄晓丹老师说,徐志摩最后的乘坐飞机,可能不是看哪位女士,而是去看看北方正在面对的紧张的抗日形势。这是这一期《斯文江南》当中的思想新高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讲徐志摩啊,讲新月诗派啊,会表面功夫的朋友们,都能够讲他们的诗歌,尤其是那些唯美的、朦胧的诗歌。但只有做了深入研究的朋友们才知道,新月诗派,可不仅仅是做诗歌那么简单。

这么说吧,新月派当然吟风颂月,但严肃起来,比鲁迅还鲁迅。他们有着关心国家、民族将往何处去的一面,而且这一面经常被“看不到”。因为有黄晓丹老师的存在,所以,徐志摩的这一面,被看到了,还是放在节目收尾的部分被看到——这是“中心思想”式的被看到,最重要的内容,当然要放在最后面。

所以,我说黄晓丹老师是《斯文江南》的灵魂。她不仅能够用短平快的语言命中诗人、诗歌的“根本”,而且可以提炼并且落脚于“最重要的思想点”上。黄晓丹老师的著作《诗人十四个》的开篇一句便是:心里满了,就从口中溢出。显然,只有心里边装着满满堂堂的真学问,才能在《斯文江南》的舞台上挥洒自如、画龙点睛。

《诗人十四个》这本书,我也是刚开始读。第一卷,便爱不释手。黄晓丹老师真的有直面根本的能耐,第一卷便把王维讲透彻了,尤其是王维身上的那种“中止的能力”。在这本书里边,黄晓丹老师还有一种大幽默感。

她学着王维的样子写了两句诗: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接下来,黄晓丹老师在《诗人十四个》当中说:谁知等我回到家再打开手机,发现一堆留言都是在说这么好的姑娘怎么没有对象,只能独来独往。

这幽默,没谁了。

如是,我们总是问,江南文化是什么啊?其实,文化是什么,不太好说清楚,但有江南文化气息的人,是怎样的,比较容易说清楚。比如,看,黄晓丹老师——她便是江南文化。(文/马庆云)

0 阅读:0

安荷看电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