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盟军在意大利南部朝着罗马挺进,东部苏联红军正在进行十次斯大林突击,朝着德国本土推进。而西部前线盟军正在酝酿着诺曼底登陆,盟军的轰炸机更是疯狂的轰炸着德国本土。
可就在这一年德国的军工生产开始达到巅峰。这一切奇迹的发生都要缘自于一个叫阿尔伯特.施佩尔的男人担任军备部长之始。

施佩尔
一,日耳曼尼亚计划
施佩尔1905年出生于慕尼黑,父亲是一名建筑师。施佩尔家庭条件优越,他大学毕业后也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建筑师。
1931年,他在听了希特勒的演讲后,彻底被煽动,成为了纳粹党的忠实支持者。
1934年,施佩尔为纳粹党集会布置纽伦堡会场,那几十米高的红条幅国旗和纳粹标志,让希特勒深深的被震撼了,感觉这就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纽伦堡会场
希特勒本身也是艺术生出身,所以他感觉施佩尔的审美很符合他的心意。于是,两人开始走近。希特勒有个疯狂的计划,那就是把柏林城推倒重建,这座新的城市就叫做“日耳曼尼亚”,他要体现出德国人的精神。这个宏伟的计划就由施佩尔来实施。有时,就算前线战事再忙,他也会抽出时间询问计划实施的进程。

日耳曼尼亚计划
二,接手军备大权
由于施佩尔的建筑天才和精密的分析,使希特勒意识到,如果施佩尔抓军备一样能做到最好,于是在1942年军备部长托特离世后,施佩尔就代替了托特成为军备部长。

施佩尔与希特勒
除了希特勒的信任外,施佩尔得不到任何支持,于是施佩尔就从垄断组织中寻求支持,他设置了军备指导委员会,把指导委员扩展到100余名,使垄断组织的人员占据2/3以上。这是就架空了戈林的人员。从而取得了大权。
他让垄断组织在不改变工艺,质量的情况下,大幅缩减原材料的使用,在原材料缩减50%的情况下,产能却增加了150%。垄断组织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收益。法本公司自从和施佩尔合作后一年就赚取了5.4亿马克。而康采恩公司的资产也从25亿马克增长到60亿马克。
随着戈林的失势,加上施佩尔的出色表现,这让他不但负责了陆军军备的生产,还掌握了空军军备的生产,甚至海军潜艇的装备生产,可谓是权势滔天!但施佩尔并没有沉迷于权利之争,而是进一步研究产能的提升。
但随着施佩尔对垄断资本的工艺的压榨,垄断公司的生产也开始出现反弹。为了进一步保持军火的高产,施佩尔开始采用廉价劳动力的办法缩减成本。由于德国境内的年轻人都已被征召入伍,于是施佩尔采用在欧洲和苏联掠夺的人口,并把大量的战俘也投入到军工生产中,这样使在德国从事军火生产的劳工和战俘达到800万人。为了防止这些劳工和战俘消极怠工,施佩尔把党卫队投入到监督工作中,对于一些不执行命令者施以残酷刑罚,甚至枪决。

纳粹工厂劳工
三,军工奇迹
正是在这种严酷的压榨下,保持了德国军工产能的飞速发展,德国在1944年最为艰难时期的军工产量甚至超过1941年至1943的总和。
1944年这一年成为了德国武器装备产量最高峰的一年,其中坦克生产了19000 辆,飞机37000架,单兵武器150多万件, 火炮76000多门,其余的各种辅助装备也是达到了数量巅峰,在这一年施佩尔顶着盟军的战略轰炸让德国的武器装备产量达到了顶峰,不得不说实在是一个奇迹。
这种军备的生产能力让德国在1944年不断的刷新着战力上限,不仅阻止了蒙哥马利的市标花园行动,甚至还在1944年末发起了阿登战役,一度把美军逼入危急境地。

阿登反击战
所以,在1944年盟军最想除掉的人物就是施佩尔。
四,焦土政策
但随着西线盟军和东线苏军的夹击,到了1945年,德军的资源已经枯竭,再也无法创造军工奇迹。希特勒开始实施“焦土政策”,要毁灭一切桥梁和工厂,不留给盟军。但施佩尔并没有执行这一项命令,他甚至劝鲁尔工业区的守将莫德尔不要这样做,以便为以后的德国留下重生的种子。正是由于施佩尔的干预,德国的基础设施才未被大量破坏。
1945年3月,施佩尔在柏林地堡最后见了希特勒,并向希特勒声称自己并未执行他的“焦土政策”,暴躁的希特勒居然也未有任何表示。这是施佩尔与他的“伯乐”希特勒的最后见面。
五,后事
战争末期,施佩尔向美军投降,战后被判监禁20年,出狱后写了一本书《第三帝国的内幕》,揭露了第三帝国运转的细节,据说还很畅销。
六,评价
不得不说,施佩尔具有天才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这一切让他创造了1944年德国军工的生产奇迹。但这奇迹的背后除了高效的组织和军工技术外还有大量劳工和战俘的血汗浸入其中,这也是施佩尔获罪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