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不能继续信口胡诌

微拓聊历史故事 2025-01-18 03:43:59
历史研究不能继续信口胡诌 2018-12-31 23:06 一 笔者看过许多历史资料,深感东郭滥竽大有人在,信口胡诌吃历史饭的大有人在,十分有害。曾经对笔者造成了不少误导和重要细节模糊。可以说,实打实的合格的历史研究顶多五分之一,还有五分之二是半拉子,剩下的基本上是胡诌八咧了。而且在网络上充斥了胡言乱语胡说八道。 历史研究是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没有全面学习社会科学的,是做不好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领域的。比如,不懂,特别是无视————人类社会发展史、阶级国家的起源发展、人文历史、社会习俗历史,就不可能真正的研究历史。必然胡诌八咧胡说八道照本宣科驴头马嘴生搬硬套。 历史研究是必须广泛搜集材料的,一个人难以做到做好,需要一些认认真真的人们一起来做。 中华历史,虽然记载丰富,但是也被严重的破坏抹杀混乱。司马迁的史记很可能受到一些删减改动,石破天惊的神木石峁遗址竟然没有任何记载,这样的情况太多太多。因此,需要广大正义真才实学之士,共同做好历史研究。坚决清除一切败类害群之马。 任何一个人,如果不能真与实科学性求实质,不能全面学习社会科学,特别是没有实打实从方方面面了解历史,是决不允许有研究历史考察历史资格的。比如,研究夏朝历史,不去了解关于夏朝的记载,不去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文,政治经济文化习俗,考古发掘不细致敏感严谨,是不可能胜任的。 当然,还有更离谱的,就是学术原因之外了,是败类了。 二 笔者在此举一些例 1、关于二里头遗址和夏朝研究的 所谓的二里头遗址无法证明是夏都 历史记载是明确的,有什么证据否认历史记载吗?既然历史记载被证实,那么除了是夏都,还能是什么? 所谓的二里头遗址前期晚于夏朝诞生年代。 其实这根本不存在任何疑惑。开国的帝王将相,一般来说比较节俭,还有国力条件的制约。如果考察西汉长安遗址,不可能因为晚于刘邦时期而否认。少康以后才有条件大兴土木,二里头遗址晚于夏朝起始时间,是完全理所当然的。 所谓的二里头遗址后期已是商朝,所以二里头遗址的身份难以确定。 这是对商朝历史近乎无知,顶多知道一些照本宣科的东西而已。历史上,除了败事有余的底层起义,还有项羽张献忠这样的蠢货,成大器的没有一味烧杀抢掠的。商汤一开始,就是打着厚德载物的大旗招揽人心,如果有一点点商朝常识都清清楚楚。商汤推翻夏朝,一定会在夏都做样子收买人心给天下看的。以后的商王,会渐渐的进行掠夺性经营摧毁夏都。《史记·殷本纪》:“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其实商汤一开始就不可能真心实意,立即在二里头夏都不远的地方建立了新城。 2、所谓的中国文字出现晚所以历史晚 古苏美尔古埃及最早出现文字,有一种观点说文字起源是因为渔业有关。其实如果仔细一点考察,文字的大规模使用,与商业的繁荣有关。渔业部落出现文字符号,也是因为渔业部落很需要交换其它产品。汉字语言文字越来越丰富,是因为中国虽然长期封建社会,但是地域广阔人口基数庞大,商业规模是长期保持领先的。 3、古代北方族群的研究很不细致严谨,存在许多肤浅谬误。 古代北方的族群,流动性之大是很常见的,组合流散变迁是很频繁的。特别需要全面细致的进行方方面面的研究考察。 荤粥、羌、猃狁猃允、西戎、犬戎、山戎、薰粥獯鬻薰育、北狄、白狄、赤狄、(好像还有什么狄,还有一些戎) ······ 这些北方族群,都没有严谨细致全面的考证。特别是,凡是难以考证的,难以结论的,应该进行准确的记录——什么情况、什么问题······。这是历史研究必须具备的,不可或缺的。 以荤粥为例,史记记载黄帝战胜蚩尤后,又向北驱逐了荤粥。现在,这个荤粥被肤浅想当然的“历史研究”搞得相当离谱。 综合各方面资料,可以认为,这个荤粥必然被驱逐到大兴安岭以北的地方,最有可能是匈奴征服的浑庾。 《后汉书》 :“昔高辛氏有猃狁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汉书·匈奴传上》:“ 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 、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猃狁存在于帝喾时期,与狄是什么关系没有搞清楚,与后来的戎是什么关系没有搞清楚。山海经的夷人有一些成为后来的山戎,那么东胡与狄、猃允 、薰粥是什么关系呢? 综合分析,只有一个结论有一些把握——猃狁和薰粥很可能不是一回事。山海经记载,狄和戎一开始是大首领的后裔分支,成为贬义词是东周中期固化的。 因为帝喾的打击,夏朝时北方的族群应该是比较安宁的。商朝的北方敌人是鬼方,鬼方的来龙去脉是什么,鬼方是否曾经初步统一了一些北方族群?鬼方与前前后后的北方族群是什么关系呢? 周族在古公亶时期,被迫从庆阳一带南下,因为受到薰育戎狄的侵扰。而且这可能是编造的,周族已经势力很大了,是南下到岐山抢地盘。 这个薰育的来历,与戎狄的关系,还有地理关系没有搞清楚。还有的很离谱,把黄帝早期的荤粥和这个薰育生拉硬扯当成一回事。 事实上,黄帝战蚩尤的时代,已经进入奴隶制,直到西周前期都是奴隶制社会。有各种原因成为被奴役的群落,就如同犹太人早期的历史就是多次流亡为奴的历史。猃允、薰粥、戎、狄,有可能是北方被奴役的部落或是奴隶群体,黎民是内地被奴役的蚩尤族群。随着社会的变迁,气候恶化,社会政治矛盾加剧,中央政权收缩时一些底层贫民留在周边,形成了这些周边文化文明落后的族群。 史记记载,夏朝灭亡后,王室后代淳维逃亡北方,成为匈奴祖先。从商朝到春秋,淳维后裔的情况是什么,现在没有发现这方面历史资料。而且商朝灭亡,周朝以华夏自居,淳维后裔应该扬眉吐气,怎么又成了匈奴呢? 匈奴在春秋出现,到了战国,似乎东胡以西,贝加尔湖以南,嘉峪关以东,所有的族群都被匈奴囊入其中。匈奴自称是胡,匈奴是外部对他的称呼。匈奴如果不是音译,是汉语的字义,就可能是当时对北方族群历史有了解的人们,根据其祖先的社会地位,在名称中加上奴字。匈字的象形,是囊括了凶,颇似映射匈奴囊括了许多北方野蛮的族群。
9 阅读:899
评论列表
  • 2025-01-18 23:05

    你一个自媒体公众号,在这“钦定”中国的考古?

    好名出不来 回复:
    这是通过草原民族,找出夏朝得都城
    临事三思 回复: 好名出不来
    来来来,吹一下三星堆是什么
  • 2025-03-30 11:04

    你说有夏朝就把夏朝的历代帝王的更年史搞清楚,把夏朝的历史典籍文字记载找出来。什么都没有,空口白话等于放屁。商的帝王更年史都没搞清楚呢?挖到一座古墓拿出一些古物就吹多少年前的文明;你得找到文明的文字记载,商代的文字典籍有什么?夏代的呢?

  • 2025-01-18 16:24

    没有考古证据,那么顺嘴说的只能算是猜测。

  • 2025-01-31 23:13

    很多遗址只挖掘极少一部分,比如二里头只挖掘2%,殷墟只挖掘5%,甲骨文只破解已出土文字的一半。夏商都经常迁都,史记等史书有明确记载且已挖掘到对应遗址的夏都有且不局限于以下这些:夏禹最初国都为颍川阳翟(见史记夏本纪),阳翟为今河南禹州,对应有禹州瓦店遗址,后迁都至阳城(见史记夏本纪),阳城为今河南登封,对应有登封王城岗遗址,夏禹的孙子太康迁都斟鄩(见史记夏本纪),之后夏又迁都数次,最后夏桀又迁回斟鄩(见史记夏本纪)。史记等史书认为斟鄩在伊洛河地区(洛河,又名洛水,洛河与伊河交汇后也称伊洛河、清河),唐朝学者认为斟鄩在伊洛河所在的巩义西南,巩义西南的洛阳偃师县对应有二里头遗址,C14测年代相符合。登封、巩义古代也属洛阳。巩义发现的有距今5300年的双槐树遗址,应该是三皇五帝时期的国都。偃师县除了夏都斟鄩遗址(二里头),还有个商都遗址,偃师商都遗址为商都西毫,商汤灭夏定都毫,汉书记载商汤的毫都位于偃师,毫都除了西毫外还有南毫(商丘)北毫。史记记载商汤以毫为国都的原因是其先祖帝喾(三皇五帝之一)也以毫为国都,商朝迁都次数比夏朝更多,灭夏前迁都八次,灭夏后迁都七次

  • 2025-04-13 11:04

    自古以来为了政治目的年年重修历史是中国的民族文化,研究历史不能脱离文化研究。

  • 2025-03-10 18:01

    文章最后两段·说的应该是《虞朝》,明条之战、不世之功·才是《夏朝》,商以部落为由,收服:虞朝、夏朝,虞朝是不服的,夏朝是大开城门,连年干旱,颗粒无收,夏朝以夏族为由,逼(商)开仓粮,救全城百姓。

  • 2025-01-29 16:13

    考古学应该允许设想和推理和存疑!最信服的一件事就是,阿里斯多德1000万字的书,是怎么保存的?谁站出来说两句

  • 2025-03-27 18:07

    自己打自己的脸?

  • 2025-04-12 10:37

    自己就是在胡乱猜测,还质疑别人的质疑?笑话!

  • 2025-02-03 01:15

    涿鹿在非洲[微笑]

    雁南飞 回复:
    你是非洲人的后代!!! 你是非洲人的后代!!! 你是非洲人的后代!!!
    雁南飞 回复:
    北京周口店人已经是原始社会了,会制造工具,会使用火。看看中国地形图,中国西部是高原和大山,黄土高原上现在还在非法盗挖龙骨,也就是恐龙化石,华夏先民最早生活在山区和高原上,大禹治水就是沿太行山和燕山下的冲积平原疏通黄河之水,东北及蒙古高原的民族就是北京人的后代。
  • 2025-04-14 11:21

    《史计》似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