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以绍兴地区为核心的江南区域,尧舜禹故事与传说遍地流淌,随着历史学家的研究和考古成果的涌现,越来越证明“尧舜禹并非传说”,也印证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点生发的”这一观点。为了让华夏大地上的“尧舜禹”遗迹遗存、故事传说“鲜活”起来,从2017年底,绍兴启动“禹迹图”的编制,到2024 《中国禹迹图导读》的出版,历时八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从2021编制首张“绍兴舜迹简图”,到2022年10月,全国首张“浙江尧舜遗迹图”在国家级非遗项目“舜王庙会”上发布,直至今天《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即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项文明探源且意义深远的重大文化工程,作为这项文化工程的直接推动者和参与者,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绍兴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何俊杰为《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一书作序。现将序言转载如下,供交流。
《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序
何俊杰
2023年12月18日在永州日报杨中瑜等陪同下何俊杰、李永鑫、邱志荣、陈金木、金小军考察永州零陵区黄田铺镇舜帝庙村
宋代孙因在《越问》中指出:“越,舜、禹之邦也,古有三圣,越兼其二焉。”在浙江的大地上,一直流淌着“尧舜禹”的传说与故事,如何让这些传说与故事、遗迹和遗存活起来,并创造性地利用,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绍兴从2017年底开始编制“禹迹图”,到2024年4月《中国禹迹图导读》完成,历时近八年,将大禹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并生动地呈现出来,成为文化创新的成功样本。今天,《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的出版,再次表明,浙江在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故事的征程上,又取得了一项标志性成果。
浙江尧舜遗迹图
古越大地一直映耀着上古时期的文明之光。在这里,许多传说故事和习俗民风,伴随着日月星辰、流水花开、蛙鸣鸟唱,滋养着人们的生活。作为尧舜禹文化资源丰富、深厚的绍兴,如何对现存大量的尧舜禹遗迹遗存和历史传说、民间风俗等进行整体发掘研究,以彰显越地在中华远古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始终是一群勇毅、果敢并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化学者们的孜孜追求。
继“禹迹图”的圆满收官,2021年,绍兴借“舜王庙会”晋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发布了首张《绍兴舜迹简图》,并于2022年10月22日,在“舜王庙会”上,正式向社会发布《浙江尧舜遗迹图》,精选尧迹16处、舜迹103处。之后,更多的机构和学者参与到这项研究中来,特别是中国水利博物馆的加持,更提升了这项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这次出版的《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与前相比,尧迹增加了2处,舜迹增加了6处。在125处尧舜遗迹中,绍兴境内有68处,占居半壁江山。
2022年10月22日,全国首张《浙江尧舜遗迹图》由时任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舜王庙会”上赠于王坛镇政府
尧舜禹是上古时期的圣王,尧求贤问道,察访政治得失,选用贤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系统的政治制度;舜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被后人尊为“百孝之首”“文明之源”。绍兴有尧帝的遗迹,稽东镇的“尧廓”,据说是舜为尧所选的养老之地,舜妃登北氏曾去服侍过尧。尧廓附近的陈侯山还曾建有一座尧王庙。绍兴关于尧的传说,十分丰富,尧敬授民时、单均刑法、治世以俭、求贤得舜、禅让天下等传说,流传至今。绍兴舜帝的遗迹,主要集中在上虞地区,相关地名包括舜江、小舜江、舜庙、历山、舜井、象田、陶灶、姚丘、百官桥、百官渡、以及多处舜王庙等。在当代,上虞新建了大舜庙、虞宗祠、中华孝徳园、重华塔等。杭州师范大学的顾希佳教授曾在《虞舜传说与吴越文明》中指出,在浙江境内,以古老的上虞、余姚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虞舜传说圈”,其传说,主要包括桥牛迁虞、握登诞舜、象耕鸟耘、虞舜访贤、舜会百官、至孝父母、赐孝让国、尊师兴教、舜种嘉谷、设庠养老等,而上虞的名称由来,就是指此处是百官前来拜见虞舜的地方。这些遗迹和传说,尽管至今还不能一一证实,但史学界和考古界研究成果已经基本证明,“尧舜禹”并非传说。把“尧舜禹”文化根植于人们的心中,是寻找中华文化的根脉,是编织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
绍兴市柯桥区王坛镇舜王庙全景(戴秀丽摄)
“尧舜禹”的传说和故事千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让“尧舜禹”文化活态发展,将更加彰显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劲生命力。目前,学界对于“尧舜禹”文化研究相对比较分散,浙江省特别是绍兴区域,“尧舜禹”的神话传说和遗迹遗存则高度集中。《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的出版发行,将为中国“尧舜禹”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提供学术滋养,对彰显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具有深远意义。
万历《绍兴府志》《历山舜庙旧图》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2月19日视察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时指出:“了解我们五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就能自然形成强烈的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尧舜禹”文化不断传承,在不断发扬光大中形成体系。对“尧舜禹”文化进行整体研究,能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其文化的丰富内涵。尧文化中包含舜禹文化,在舜文化中传承尧文化,大禹文化中传承发展了尧舜文化。只有将尧舜禹文化展开整体研究,才能对尧舜禹有更系统的理解,对其所代表的中华文明起源的形态与内涵才会有更系统的把握。对“尧舜禹”文化进行整体研究,就可以产生许多新的认识:
一是国家建制来之不易。在大禹建立国家之前,中华大地上主要是以氏族部落聚居的形式存在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于国家的起源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深入分析。恩格斯对国家建制的分析用在中国,是和尧舜禹治水治国分不开的。尧舜禹时代,气候突变,降雨增多,部落之间信息交流不通畅,发生了远古史无前例的大洪水。根据先秦文献记载,这次洪水水量大、历时长、频次高、波及地域广。《孟子》记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禹疏九河……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尧舜禹三代圣君相继疏治洪水,最终大禹划九州,号令一体,相互协同,才地平天成,治水成功;为了长治久安,避免灾害反复,大禹创造性地建制国家制度,大禹也被称为立国始祖。天灾因人致祸, 天灾因国得福,国家建制来之不易。
尧舜禹汉画像刻石(邱志荣摄)
二是中华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尧舜禹时期是有诸多不同文化、不同血缘的氏族部落组合在一起。但是洪灾的爆发,使得各部族不断融合,最终实现了不同民族的大一统。《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尧“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和合万国”;帝舜“舜孝友闻于四方,陶渔事亲,宽裕而温良,敦敏而知时, 畏天而爱民,恤远而亲近”;《吴越春秋》载,大禹继位后,“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观示中州诸侯,防风后至,斩以示众,示天下悉属禹也。乃大会计治国之道。”大禹治水取得成功,民族一统的大势已经形成,任何反对者都没有力量了。九族、万国、四方、天下的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是德治天下是中华文明共同体的根本。尧舜禹三代帝王都是以德治赢得天下。《尧典》记载,面对“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的险恶情势,尧帝请四岳推荐治水能人,四岳推荐了鲧,尧帝因其“方命圮族”而不同意,后让其一试则九年未成;尧禅位,四岳推荐“克谐以孝”的虞舜,尧对其进行“观厥刑于二女”九男的考验后才“荐之于天”。尧以德行考察臣子,是善治。舜的“忠孝民本”被《论语》高度评价:“舜孝友闻于四方,陶渔事亲,宽裕而温良,敦敏而知时,畏天而爱民,恤远而亲近”,所以“一年成聚, 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大禹的德政在《大禹谟》可见,舜帝曾赞扬他:“洚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孔子说:“敏给克齐,其德不爽,其仁可亲, 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亶亶穆穆,为纲为纪”。以德处事,以德建国,以德治国,是尧舜禹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形成中华文明共同体的根本。
《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的出版发行,为浙江尤其绍兴在考古、资源转化、城市链接等方面提供更多可能。
绍兴嵊州旧石器时期的石器考古发现,说明绍兴至少在10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此外,嵊州小黄山遗址、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绍兴马鞍遗址等古文化遗址,证明距今约1万年至 4000 年间,於越先民已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充分说明先民创造的文化有着恒久的生命力。
目前学界对尧舜禹“三圣”的历史真实性趋于共识;尧舜禹在绍兴生动的传说和大量文化遗迹的存在,自然不能否定。这种“在场”的历史真实存在为绍兴开展尧舜禹文化的深度研究提供了线索。在浙江考古“启明星”计划中,绍兴应积极有为、大有作为。
文化资源的转化是以文彰旅、以旅促文、文旅融合的关键。文化产业要形成效应,必须要系统性规模化,尧舜禹文化遍布绍兴各地,是绍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对尧舜禹文化进行整体研究,可助力绍兴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绍兴应充分利用《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及《浙江禹迹图》等学术成果,深入挖掘尧舜禹遗迹的内涵,串珠成链,讲述好中华文明起源的故事,让更多的人走进绍兴、读懂中国。
文化是链接城市间的最佳纽带。这些年,绍兴用文化符号连接了众多城市,建立了有内容、可持续的系列朋友圈。如绍兴与敦煌同为东亚文化之都,两地通过拍摄纪录片,深度解析两座城市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故事,展开跨越千年的对话,为中国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样本;四川的汶川是大禹的出生地,而大禹陵在绍兴,两地通过学术、文旅互动,已结成“生死之交”;延续这种“生死之交”的还有绍兴的上虞与湖南的永州,上虞是传说中舜帝的出生地,而舜陵在永州,两地互为友好,两地共同编纂的《大舜传》也即将出版。《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出版发行,将为纳入尧舜禹文化版图的城市提供可转化、可复制的文化IP,也必将为这些城市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甲辰年立秋写于浦东黄浦江畔
(作者: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绍兴市文广旅游局二级巡视员、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责编: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