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主品牌凭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发优势,逐渐崛起,而合资品牌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汽-大众作为合资品牌的领头羊,也未能幸免。
2023 年,一汽-大众被比亚迪超越,成为中国市场销量排名第二的车企。进入 2024 年,一汽-大众的销量继续下滑,前四个月累计销量约为 51.4 万辆,同比增长 0.9%,但 2 月至 4 月的零售销量连续下滑,分别下滑 16.2%、4.2%和 15.6%。
从车型销量上来看,一汽大众目前在售的16款车型中,4月销量过万的只有速腾和迈腾。速腾之前的销量经常突破3万辆,4月销量也只卖了1.46万辆,迈腾销量为1.19万辆。而原本卖得不错的SUV探岳4月仅售7829辆。
一汽大众“让”出了销冠的头衔,还能在中国市场享有多少话语权呢?
市场饱和 新能源品牌强势 曾经在中低端市场称王称霸的一汽大众将背水一战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逐渐饱和,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一汽-大众的市场份额受到了挤压。
日前,一汽-大众向全体系员工发送一条名为“突围行动”的推送:“一汽-大众正处于最后的,也是唯一的转型窗口期,除了背水一战我们无路可走,唯有万众一心向死而生。”
“突围行动”是一汽-大众面对困境所采取的内部举措,这显示出其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然而,一汽-大众转型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竞争的加剧,让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不仅要与其他合资品牌竞争,更要应对自主品牌的强劲挑战。
如今消费者对新能源、智能化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汽-大众的产品线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而在高端市场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布局相对较少。中低端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一汽-大众的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哪怕是新能源车型ID系列也依旧无法得到市场的青睐。
燃油车时代的红利已然成为过去式 只会“拿来”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一汽大众何去何从?
长期对燃油车的依赖,使得一汽大众在向新能源转型时面临技术、研发等多方面的挑战,且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更新也是一个难题,曾经的品牌形象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已不再具有绝对优势。
如今,包括一汽-大众在内的诸多合资品牌都在受到市场的排挤。随着中国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它们以高性价比、丰富的配置以及不断提升的品质,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与此同时,合资品牌似乎还沉醉于老款车型曾经带来的红利之中,在市场变化的浪潮中反应迟缓。长期以来,一汽大众等一众合资品牌过度依赖于引进国外成熟车型,自主研发能力明显不足。在技术快速更新换代的当下,缺乏自主研发的弊端愈发凸显。
哪怕是一汽大众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已经开始着手开发自研车型,事实上一汽大众也仅有雏形,核心供应商、核心技术线路都还未能拍板确定,这一自研车型什么时间上市还是未知数。
总结
一汽大众看似依旧销量碾压许多汽车品牌,实则不断下滑的销量和毫无起色的ID系列已经暴露了很多问题,如果还不适时做出改变,增加自研投入提升自研能力,加速转型,一汽大众将无法打破现在的困境。
一汽大众只是众多合资品牌的缩影,作为头部的合资品牌都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那合资品牌的未来,依旧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