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称长和态度反转,下周不会签约,官宣布审查后李嘉诚是否后悔

尔曼聊娱乐 2025-03-31 03:48:08

这才过去多久,长和集团的态度来了个大反转,直接宣布下周不会跟美方签约出售巴拿马港口,这消息一出来,大家都懵了,毕竟之前看起来双方都快谈成了。

最先爆料的是港媒《星岛头条》,他们说长和集团的高层透露,下周不会签任何关于巴拿马港口出售的协议。

记者当然不甘心,追着问原因,结果对方只甩了四个字:“众所周知。”

那么问题来了,李嘉诚这次是真的后悔了,打算彻底取消和美方的交易吗?还是另有隐情?这事儿现在看着越来越耐人寻味了。

李嘉诚刚宣布要卖港口的时候,长和集团的股价一下子飙升了21.86%,市场对这笔交易还挺看好的,觉得他这次能赚个大钱。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舆论的发酵,加上监管层的态度逐渐明朗,股价开始一路下跌。

3月18日,长和集团的股价一天就跌了4.4%,市值蒸发了78亿港元,到了3月20日,长实集团的股价又跌了超过6%,整个长和系在短短11天内市值就蒸发了323.6亿港元。

到了3月28日,港股一开盘,李嘉诚旗下的几家主要上市公司,比如长江实业、电能实业等,股价继续往下掉。

到昨天为止,李嘉诚旗下公司总共蒸发了近781亿港元的市值,直接让李家财富缩水了21亿美元。这一波,可真是惨啊!

早在十年前,国内的国企就曾开出比市场价高十倍的价格,想买下李嘉诚的港口资产,但李嘉诚当时根本不搭理。

2014年,李嘉诚第一次有了卖港口股权的想法,国企也赶紧上门接触,希望能以合理的价格买下一部分股权,确保这些战略资产不会落到外人手里。

结果李嘉诚的态度让人大失所望——他对国内的报价直接比给美国贝莱德的高了一倍,而且最多只愿意卖40%的股权,经营权还要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到了2015年,四家中国国企,包括招商局和中远等,提出一个1500亿到1600亿港元的报价,想买下和记港口40%的股份,这个价格基于当时利润的26到28倍估值,已经很有诚意了,但李嘉诚却以“报价不合适”为由拒绝了。

可如今,李嘉诚却转头以1771亿港元(大约228亿美元)的价格,把80%的股份卖给了美国财团,这一操作,不免让人感到唏嘘。

一直以来,长和集团总是拿“在商言商”当挡箭牌,说这次交易纯粹是商业上的决定,没有别的意思,听起来挺合理,但实际上却让人觉得不对劲。

商务部的专家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李嘉诚的操作根本不像“在商言商”,反而是“在商不言商”,甚至毫无商业逻辑。

毕竟这笔交易价值高达数百亿美元,按正常商业惯例,卖家应该联系多个潜在买家,然后通过竞价来争取最高的价格,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但李嘉诚显然没这么做,这就让人觉得其中另有隐情。

长和集团到现在还是没给出正面回应,不过有分析认为,他们似乎想赶紧把港口出售的事定下来,速战速决。

一方面,巴拿马运河港口的战略位置太重要了,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这地方的政治风险非常高。

如果拖太久或者处理不好,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麻烦和损失,另一方面,舆论压力越来越大,拖得越久,对长和集团越不利,所以在他们看来,尽快完成交易才是最关键的。

因此从3月4日晚宣布消息,到预计4月2日完成交割,总共还不到一个月时间,对于这么大规模、这么重要的交易来说,这时间确实短得让人意外。

在这个关键时候,港府终于出手了,开始和长和集团接洽。

3月27日,有媒体爆料说,距离港口交易正式敲定只剩不到一周时间了,香港特区政府还在跟长和谈判,想办法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3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二司的负责人终于明确表态,说他们已经注意到李嘉诚的长和集团要和贝莱德签署巴拿马港口交易的事,并会依法展开审查,确保市场公平竞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很明显,如果中方查出这笔交易不仅涉嫌垄断,还危害国家利益和市场公平,那到时候可就不只是简单地叫停交易这么简单了,李嘉诚在这次交易中可能涉及的其他问题也会一并被处理,甚至面临处罚。

这几天,已经有不少人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了这件事,发现不管是根据新出台的《反外国制裁法案》,还是《反垄断法》,都能有效阻止李嘉诚的这些操作。

现在虽然审查的具体步骤和最终结果还不清楚,但李嘉诚家族“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结局似乎已经摆在眼前了。

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记得这次所谓的“套现”行为是怎么触碰了中方的底线,这可不是靠几次公关操作就能洗白的。

李嘉诚这一步棋下得实在太糟糕,不仅可能让他难以完成商场上的最后一个里程碑,还让整个李家家族的未来变得更加不确定,甚至暗淡。

信息来源:

0 阅读:0

尔曼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