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四大宦官之一,被人当面嘲讽身体缺陷时,却微微一笑

南松聊过去历史 2025-02-03 14:12:39

明朝的宦官集团,以英宗时的王振、宪宗时的汪直、武宗时的刘瑾、熹宗时的魏忠贤四人为最,号称“明朝四大宦官”。

这四人的共同点是,都曾深得皇帝信任和宠爱,权势滔天,把持朝政。同时又大肆迫害异党,贪婪敛财,合四人之力,终于将“宦官”一词搞成彻头彻尾的贬义词。

但如果将四人横向对比的话,会有一种很直观的感觉,就是其中的汪直实在是有些“德不配位”。

的确,跟那哥仨儿一比,汪直确实坏的不够格,甚至还时不时地发出些许光芒。

一、四大宦官

1、王振是明朝第一个火出圈儿的大宦官,嚣张时间也最长,从1443年直到1449年死于土木堡之变。

论日常举止,王振只能说是坏得中规中矩,该坏的地方儿都能坏到,但并没有特别出彩的业绩。

然而,论对明朝的危害性,王振绝对是宦官第一人:

土木堡一役,是明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不过,王振自己都死于这一役,说明这家伙也是无意间点的炮。

2、刘瑾是坏得最没底线和最累的一个。

刘瑾一直把50年前的王振遥尊为导师。

为了让自己坏得更出类拔萃,他干脆在东厂和重新恢复的西厂之上,又设置了一个内行厂的机构,做为自己的专属害人工具。

但刘瑾时运不济,在他专权的四年间,刚直的大臣层出不穷,导致他始终活在被弹劾的阴影之下,最终被告倒,于1510年时被切得稀碎稀碎的。

3、魏忠贤则是宦官使坏的集大成者,差100岁就变成“万岁”了。

也许100年才能出一个魏忠贤。

因为他不仅具备了使坏的所有必备素养,更关键的是,碰上了一个真心不愿上班的皇帝熹宗朱由校。

不得不承认,做为坏宦官,魏忠贤就是天花板了,再有发挥就真要篡权、或者是换皇帝了。

所以,1627年,想做皇帝的崇祯继位不久,就赶紧把魏忠贤灭了。

而汪直就有点尴尬了,自己这份简历,咋说也没法和上面这三位相提并论啊。

二、西厂

汪直从1477年到1481年这5年,算是其事业的巅峰期。

1477年,明宪宗设置西厂,汪直担当首任提督,这也是汪直能够正式迈入坏蛋的殿堂,得以与王振、刘瑾、魏忠贤齐名的最大本钱。史载:

纵直出入,分命诸校,广刺督责,大政小事,方言巷语,悉采以闻。

一句话,汪直的权力大到没边儿:

任何地方、任何人、任何事儿,汪直都能管!

西厂的设置,直接导致当时最正直的两位重臣愤然离职:谨身殿大学士商辂,兵部尚书项忠。

汪直算是撒欢儿了,接下来的五年里,西厂迅速成为恐怖的代名词。

三、福将

汪直喜欢军事,亲自参与了很多边防巡察,冒领了不少战功。

虽然当时没发生什么激烈的大战,汪直也从未真正上过战场,但他的运气一直不错,走到哪,哪里就能平事儿。

有这样一员福将,明宪宗不喜欢都不成了。

当时汪直的地位,用史载的一件小事就能说明:

小中官阿丑工俳优,一日于帝前为醉者谩骂状。人言驾至,谩如故。言汪太监至,则避走。曰:“今人但知汪太监也。”

这是说,有个小丑演员喝醉了,在宫中撒酒疯,别人说皇帝来啦,他照旧骂个不停。有人说,汪直来了,小丑立刻逃跑了。

四、汪直的另一面

别看汪直嚣张,但他对很多人都曾手下留情。

1、1480年,兵科给事中孙博上言说,西厂的人不适合去巡边。汪直来找他时,孙博仍然据理力争。

汪直不但没收拾孙博,反而在此后的巡边任务中带上了这个杠子头。

而孙博在亲自跟随了汪直几次巡边后,居然被汪直的才能给折服了,返过头来向皇帝建议表彰汪直。

2、1481年,汪直到河北宣府巡边时,百官皆来巴结,只有边防名臣秦纮不肯折腰。

但当明宪宗问起边防官员谁最贤明时,汪直却大力推荐了秦纮。

明宪宗拿出秦纮弹劾汪直的奏书,汪直当场认错,君臣互信度瞬间拉满。

3、当时进京述职的官员,都要专门拜访汪直,送上大礼,唯独嘉兴知府杨继宗不搞这一套。

杨继宗的名声就是“不私一钱”,天下皆知,汪直想主动拉拢他,杨继宗却始终拒绝与汪直见面。

后来,杨继宗的母亲去世时,汪直前来吊唁。

这个场合下,杨继宗也只好和汪直见面了。

汪直摸着杨继宗的胡子说:“久闻大名,没想到你长得这么难看啊。”

杨继宗回答:“我虽然难看,却没有伤害父母给的身体!”

这是当面直接讽刺宦官啊!

就是这样一个坚决不屈服于汪直的人,当明宪宗问起地方官员的廉洁时,汪直却说:

“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汪直的生卒已不可考。

1483年,汪直不再受明宪宗的宠爱,被人弹劾,贬为平民。西厂的首任提督居然:

“然直竟良死。”

意思是,汪直居然是四大宦官中唯一能得到善终的。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如果不是明宪宗发明了西厂,汪直还真不一定能评选上四大宦官。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