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十月十五
是中国传统节日下元节,
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
中国人有上元、中元、下元三节,
上元节和中元节众所周知,
而下元节,却很少被提起。
相传在这天,水官会到凡间为人解厄,
所以,下元节人们会祭祀祖先,
也会祭祀神灵、祈禳灾邪。
不管是祭祀,还是祈愿,
都寄托着古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是平凡日子里的一种仪式感。
只是,这样的下元节,
如今却正在慢慢被遗忘。
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
当你仔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
值得被每个人珍惜和了解
↓↓↓
01
下元节·起源
下元节由来已久,最初与道教有关。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
而中国人讲究“天、地、人”三元一体,于是分别对应:
正月十五上元节,天官赐福,这天人们欢庆元宵,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七月十五中元节,地官赦罪,这天人们会祭祀先人,表达对亡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十月十五下元节,水官解厄,这天是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的庇护和保佑。
▲天通文创-水官大帝IP
《中华风俗志》中说:“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
十月十五这天是“水官”诞辰,于是相传这一天“水官”大禹会降临人间,巡查人间善恶,替民消灾解厄。人们可以将一年的经历清零,沉重的部分留在过去,好的部分留待来年。
这一天,他倾听人间疾苦,把那些伤心的、难过的、困苦的、悲哀的事,依次分类,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这一天,道观会设坛供斋醮神,以鲜花素果,虔诚祈愿,借助水官的神力,为世人求福消灾。
不仅如此,古人还会在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洁身清心,以示诚敬。
相比之下,上元重团圆,中元重思念,下元节更侧重的,是对先祖的追忆和祭拜。
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目的便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
因此,每当这时候,人们就会觉得很安心,因为那些逝去的亲人,仿佛也成为了我们心中无所不能的神,成为了我们最信赖的守护者。
我们把对未来的不安、对生死病痛和意外的担忧,都交给神明和先人,以祈求他们保佑我们余生顺遂、安稳。
因此,寄托了种种情意的下元节,总是洋溢着宽慰与温暖。
02
下元节·习俗
随着时间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佳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
旧时俗谚说:“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
此时恰逢丰收时节,家家户户粮仓饱满,人们便用新收的谷物做成各种供品,用来祭拜水官和祖先。
北京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也即北京小吃“豆沙包子”;
江苏武进的民间人家,人们把素馅的团子蒸熟后,会放在大门外“斋天”;
福建莆仙一带,再忙都要抽时间做食令。他们会将麻籽碾细掺上黄米蒸成麻腐包子,或者打糍粑、做红粿五香卷等,丰盛又隆重;
甘肃一带蒸麻腐包子,麻腐包子是当地特产麻子经过特别工序制成的麻腐为馅的一种包子。
南方民俗云:“早吃糍粑晚吃鱼”,村民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
那些热气蒸腾的食物,在寒冷的冬季弥漫着香味,也流淌着人间的祝福和情味。
中国人的大事,最后都落在吃饱穿暖、健康平安的情意里面。
对于那些遭逢不如意的人而言,每一份微小的温暖和满足,都会成为被放大的幸福。
03
下元节·意义
《寻梦环游记》里有一句台词: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下元节,正是提醒人们不忘来处,牢记先祖的节日。只是中国缅怀故人的节日太多,以至于下元节,许多时候被人忽略了。
而下元节,祭祀,祈福,问安,焚衣都是情深义重,凝聚了万千真情,它不是一个刻板的节日,而是一种感恩和思念。
逝者已去,生者还要在漫长的人生路上继续前行,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怀念逝者,寄出心头沉甸甸的思念,才能更轻盈地迈向岁月。
下元节,寄托了我们对先辈的话,也承载着我们对后代的祝愿。
我们相信祖先们传承千年的智慧,相信神仙文化带给我们的文化信仰,
正因为相信,我们对天地、自然、万物有了敬畏之心,事事皆有了正向的指引。
正因为相信,我们对未知的恐惧、对身边家人的牵挂有了精神的依靠;
正因为相信,我们才能与逝去的亲人维系沟通和连接,仿佛他们依然能够感知冷暖,也会永远给予我们生活下去的温度和力量。
不管是信神仙,信祖先,还是信自己,下元节,都是我们消灾解厄、回省过去、立足当下的好日子。
这个下元节,天通文创祝愿天地风调雨顺,愿家家和睦团圆,愿前路光明坦荡,愿人人无恙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