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深秋,当解放战争的烽火逼近巴山蜀水,
一场堪称“军事艺术巅峰”的战役悄然拉开帷幕。
彼时,蒋介石退守四川,
欲借“天府之国”的险峻地势负隅顽抗。
刘邓大军以“围而不歼”的智慧,
将整个西南化为一张无形巨网。
这支刚从淮海战场血战中走出的铁军,
此刻却要演绎一场“以柔克刚”的大戏
他们的武器不仅是枪炮,
更是土地改革的传单、民族平等的承诺,
以及对千年蜀道的经济破局之策。
这便是解放战争的最后一仗——刘邓大军与贺龙元帅携手,
共同实施的惊天动地大包围,
全歼国民党反动武装90余万人的不朽传奇。
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尾声,
重庆的官邸内,
蒋介石仍在作最后的垂死挣扎,
对着军事地图反复在推演:
秦岭防线由胡宗南二十万精锐驻守,
川东门户交给抗日名将宋希濂,
滇黔通道则由嫡系李文兵团把控。
对于这样的防控,蒋介石自认为这套“铁三角”防御体系
完全足以让中共止步长江,万没可能再继续南下。
老谋深算了一辈子的蒋介石,
此时却忽略了一个致命的细节:
地图上的山川险隘,终究抵不过人心的向背。
与此同时,
身在西柏坡的毛泽东同样站在地图前,
在经过一番精心谋略后笑道:“蜀道再险,险不过人心。”
于是,一场决定中国命运最终走向的终极决战悄然谋定。
为了打破蒋介石的”铁三角“,毛泽东决定以“文戏”破阵。
由刘伯承、邓小平二野主力佯攻北线,
暗遣奇兵直插贵阳,断敌滇黔退路;
川南守将郭汝瑰“阵前倒戈”,川北一野虚张声势。
胡宗南紧盯秦岭的望远镜后,
刘邓大军早已借道湘西,
穿越武陵天险,如尖刀直插川东!
刘邓这招暗度陈仓直接打了宋希濂一个措手不及,
他想破脑袋都没搞清楚二野主力是如何从
"不可能出现"的乌江渡口席卷而来的。
在此值得一说的是,邓小平秘密启用了百名“袍哥”向导,
因此拿下川东才如此顺利。
贵阳解放后,解放军彻底切断了国民党军的退路,
此时四川的国民党军成了瓮中之鳖,再难逃出共军的手掌心。
宋希濂兵败贵阳后,
企图依托白马山防线保卫重庆,
要知道,白马山是保卫四川的最后一道屏障,
但令他万万没想到地是,
四野47军141师早就提前到达该地,
并且在此设下了防御工事。
当双方一番兵戎相见后,
尽管国民党军多次反扑进攻,
均被解放军以雷霆之势挫败,
血战三日,四野用"不要命"的打法撕开防线,
最终,宋希濂只能放弃重庆,仓皇逃窜。
下面咱们接着说成都战役与西南全境解放。
解放战争最后一仗,
刘邓大军与贺龙实施最大包围,全歼90多万人。
白马山战役的胜利,为解放重庆及全川打开了通道。
刘邓大军以极快的速度突破温泉防线,解放重庆。
蒋介石在撤离前制造了重庆11.27大屠杀惨案,
国民党反动派对囚禁在白公馆、渣滓洞等监狱的革命者进行的大规模屠杀。
不仅如此,他还企图毁掉重庆的重要设施,
但解放军步伐太快,他只能从重庆仓皇从飞机逃到成都。
然而,屁股还未坐热又不得不如丧家之犬逃亡台湾省。
在逃走之前,蒋介石为保卫成都,
命令胡宗南、刘文辉、邓锡侯三人联合指挥作战。
在此说明一下,
刘文辉、邓锡侯这两名国军将领,
其实在早年间就被周恩来安插在了国民党内部,
是我党组织地下党员。
1949年12月9日的成都,
街头报童的叫卖声比枪炮更致命。
当胡宗南还在布置巷战工事时,
他的滇军"友军"正悄悄将炮口转向督战官。
"刘文辉反了!"
随着战线的不断收缩,成都战役一触即发。
刘邓大军与贺龙元帅密切协作,
对国民党军实施了严密的包围和分割。
在解放强大的攻势也包围下,
12月的剑门关,大雪埋没了千年蜀道。
李文兵团5万人蜷缩在关内,
刘伯承调来全军号手,三百支军号彻夜齐鸣,
山鸣谷应间,国民党士兵心理防线彻底崩溃。
剑门关、岷江防线等关键节点很快被解放军突破防线,
此时,大多数国军眼见国民党气数已尽,
纷纷选择放下武器投诚,
成都顺理成章得以解放。
至此,90多万国民党反动武装被全歼,
西南全境除西藏外宣告解放。
在这场解放大西南的战役中,
它不仅是兵力与火药的较量,更是民心与智慧的碾压:
毛泽东"大迂回大包围"理论首次完美实践,
被称作"东方坎尼会战"。
开篇咱们两次提到“人心”,
在这场解放大西南战役中可谓将“人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30万民工肩扛竹筏助解放军渡乌江,
国军重金悬赏竟无一人出卖情报!
什么是“人心”,这就是“人心”!
2025年的今天,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
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更应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
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铺就了今天的幸福之路。
最后,让我们致敬先烈致敬英雄,珍惜当下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