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月,法国舰队强行闯入海防港,
企图武力驱逐中国驻军,
直接引发中法海防之战。
也正是这场二战后中国对外的第一场战争,
彻底改写了东亚格局 ,
今天,就让咱们去回顾当年那场一雪百年耻辱的辉煌之战,
对本期话题感兴趣的朋友赶紧端好小板凳,
让我们开启今天的中法海防战役之旅。
时间回溯到1945年,随着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二战的硝烟逐渐散去。
然而,在亚太地区,新的角力已经开始。
根据《波茨坦公告》协议,
中国国民政府派出第一方面军进入越南北部,
由国军司令卢汉负责日本投降各项事宜,
司令部设于河内。
当时的越南局势错综复杂,
胡志明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宣布独立。
法国在二战中本土沦陷,
战后亟需恢复大国地位,
试图重建印度支那殖民地,
胡声明领导下的越南便成了他们的首要目标。
如果法军一旦成功,越南将重回黑暗的殖民时代。
尽管中法两国在1946年2月签订了《中法协定》,
约定中国撤军、法国承认越南自治,
然而,法国心里早就有了自己的盘算,
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要遵守承诺。
于是,他们在一边阳奉阴违,
一边却暗中调集舰队,
试图以武力强行登陆海防港,
以此来逼迫中国军队提前撤离,好给他们腾地。
《中法协定》签署后,越北法军的司令致函中国,
表示法军将会在3月5日到6日登陆越南海防。
当时中国第60军正在海防集结,
要想在法国期盼的3月6日前撤离海防显然是不可能的,
中国自然没有答应法国军方的要求。
为此,双方还进行了极长时间的谈判,
但始终未能达成共识。
3月5日,法军又派出少将萨郞会见中国第一方面军参谋长,
再次强调他们将在3月6日登陆海防,
中方仍然给予了严厉的拒绝。
此时,我军驻防海防的53军师长王理寰却相当敏锐,
担心法军在此期间定会做出出格的事——会强行登陆海防,
随即,命令参谋长王冠英率领部队,
携带美制火箭筒、日制94式山炮、轻重机枪、迫击炮等
随时观察法军动向,
全员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殊不知,正是因为法国军队的一意孤行,
让中国军队洗刷了中国近一百年来的屈辱。
那么,这场海防之战究竟是怎样的?
下面咱们接着说。
二战后中国第一场对外战争胜利,
1946年一雪百年之耻中法海防之战。
1946年3月6日清晨,
法军远东派遣军2万余人,分乘12艘军舰,
包括巡洋舰、驱逐舰和登陆舰,
另外还有水陆两栖战车、装甲车及数百门火炮,
突然闯入海防港,无视中方警告,强行登陆。
面对来势汹汹的法军舰,
中国守军第130师王理寰部首先是选择开炮示警,
然而,法军是有备而来,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随后便炮击了码头弹药库,并引发剧烈爆炸。
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
130师师长王理寰下令全面还击,
使用火箭筒、山炮和机枪火力压制法舰。
火箭筒手杨金精准命中法军运兵船“海狮号”,致其沉没。
双方战得如火如荼之际 ,
我军第60军和暂编21师的山炮营携24门日制94式山炮加入战斗,
在2000米内直瞄射击法舰,击沉1艘、重创多艘。
虽然我军没有重型舰炮,
但凭借精准的迫击炮、山炮和轻重机枪火力,
硬生生将法军压制在滩头。
法军舰艇因港口狭窄难以机动,
陷入中方交叉火力网下死伤惨重,
法军指挥官见我军山炮都能重创他们军舰,
致使部队损失惨重,仓皇之下不得不下令撤退。
这场战斗从打响到结束仅持续3小时左右,
法军被中国军队打得溃不成军、抱头鼠窜,
整场战斗下来,法军2艘军舰沉没、4艘重创,
伤亡超过3000人,而中方仅伤亡30余人。
最终,法军指挥官阿巴努被迫升起白旗,
并于当日下午签署停战协议,
承诺赔偿中方损失并停止军事行动。
其实在这场战斗中,法军严重低估我军装备水平,
根本没有料到 中方拥有火箭筒和山炮支援,
再加上法军舰队采用“一字长蛇阵”进攻,
如此一来,恰恰给了中方分割包围的机会。
此战以中方大获胜利收场,
不仅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亮点,
也为东南亚民族独立运动提供了借鉴,
同时,这场短暂的战斗,
也彻底以少胜多的战绩洗刷了近代对外战争屡败的耻辱,
彰显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
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
真正的强大,不仅是打赢一场战争,
更是让世界记住——中国,不可轻侮。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