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力排众议,不惜和朝堂的文武百官对着干,就是因为想要战马

华超说史 2023-08-14 15:31:49

东汉末年分三国,公孙氏一直都是辽东最大的势力,尽管最后成为了曹魏的手下,但还能保持割据一方的能力。不仅如此,东吴的崛起就是在江东,尽管和辽东的距离很远,但最开始双方的关系是非常好的。孙权甚至力排众议,不止一次安排使臣前往辽国,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事情必须从东汉时期开始说起,这个时候,孙权就多次让使臣进入辽东,而曾经坐镇辽东的是公孙康。

在历史记载中,公孙康却不认可孙权安排的使臣,反倒是斩杀了东吴使臣。但是,孙权却不是个轻言放弃的人,229年和232年又开始安排使臣进入辽东。这个时候,坐镇辽东的变成了公孙渊,对方主动称臣,甚至进贡了很多金银财宝。孙权自然很开心,立马安排了很多的使臣前往辽东。但这一次,朝堂上的官员都不同意了,尤其是以张昭为首的官员,双方开始不断的争吵。

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这次的使臣直接被公孙渊斩杀了,甚至金银财宝都被夺走了。到了238年,曹魏就安排司马懿调集兵马进攻公孙渊。后者立马表示会以东吴为主,孙权倒是没有考虑这么多,还是调集了兵马去支援,但错过了最佳的机会。孙权为什么力排众议,非要和公孙渊联手呢?无非是这两个原因导致的,首先,公孙渊和东吴联手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曹魏,东吴才能趁机攻入中原。

虽然大多少现代人,都认为孙权没有多少野心,只想坐镇自己的江东,也没有考虑过逐鹿中原,但这明显是不可能的。赤壁战役中,孙权北伐的次数,达到了十几次,不管是兵马数量,又或者是规模,都比诸葛孔明的规模更大。到了229年,孙权登基为皇,于是就和蜀汉划清了界限,但诸葛亮和孙权的北伐,效果都很微弱。为了改变现状,进一步降低曹魏的势力,孙权才会多次示好公孙渊,准备两面夹击曹魏。

实际上,公孙渊也知道孙权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谋士就曾经表达过,孙权之所以历经千辛,每一年都来联系,无非是想找到援兵。在历史长河中,良驹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然而东吴并没有出产战马的地方,曾经孙策在给身边的将领分配兵马的时候,兵马数量达到2000人级别的,仅仅能得到50匹战马,不难发现,东吴的战马数量是非常少的。也恰恰是战马数量少,造成了东吴没有多少骑兵的事实,在征战曹魏的时候,自然会落入下风。

要是可以提高战马的储存量,东吴整体的实力,将会大幅度提升,这就是孙权一直想要联系辽东的原因。到了232年,陆瑁给孙权上奏的时候,就说了这个情况,甚至被直接流放的官员,同样一直在等待着这件事的结果。但话说回来,曹魏肯定也明白孙权想要的是是什么,毕竟曹魏才是势力最大的存在,也是文臣武将最多的势力。

1 阅读: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