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偏才有多狂?高考作文6分被川大录取,入学后把老师气离职

时小慢吖 2022-12-27 19:23:30

2009年6月,四川高考考场上。

有一个叫做黄蛉的考生,为了能够一鸣惊人,向心目中的名校冲击,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用甲骨文来写作文。

本以为会引得满堂喝彩,没想到成绩出来后,黄蛉傻眼了,作文只得了6分,总成绩428分。这样的分数,别说上名校了,连个三本都悬。

黄蛉内心失落至极,正准备再复读一年之时,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为了培养这位“甲骨文偏才”,四川大学可谓是用心至极,两年后又把他破格提升至一本,还专门聘请了资深教授对他进行一对一辅导。在大家看来,黄蛉的未来不可限量。

让人没想到的是,仅仅一段时间之后,教授就撂挑子不干了,声称自己教不了黄蛉这样的学生。随后,黄蛉又一次被推向风口浪尖。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黄蛉如今又怎样了呢?

1989年,黄蛉出生于四川绵阳盐亭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黄蛉早早地就成了一名留守儿童。

也许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没办法给他足够的陪伴和引导,黄蛉的性格十分沉静,甚至还有一点特立独行,再加上,从小到大,他的学习成绩都很一般。

在班级中,黄蛉一直都处于老师不怎么关注,也没什么好朋友的状态。大部分时间,他都是一个人安静地看书,甚至有一段时间,他还研究过佛经。

高二时,黄蛉偶然间在历史课本上看到了甲骨文,觉得很好玩,不由得多研究了一会儿。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有魔力一般,紧紧地吸引着黄蛉的注意力,让他总是忍不住想要去探究。

黄蛉向老师们请教关于甲骨文的知识,奈何高中老师很少有懂这个的,他只好去书店买课外书看,或者向老师借。那段时间,他独自一人在古文字的世界里摸索着前进。

虽然黄蛉十分喜欢读书和钻研,但是他的学习成绩却很普通。第一次参加高考时,考得不是很理想。和家人商量之后,他决定复读一年。

就好像命中注定一般,在复读的那一年,一个同样热爱古文字,且有一定研究的老师出现在黄蛉的生命中,那就是蒲体超老师。蒲体超老师进一步激发了黄蛉对于甲骨文的兴趣,同时,也让黄蛉的古文字造诣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蒲体超老师是一个业余的甲骨文爱好者,经常会在讲解文言文时,穿插着讲几个古文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既形象又有趣,黄蛉总是听得如痴如醉。

蒲老师还说:“我们应该认识每一个汉字出生时的模样,正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能看到自己出生时的模样。”这句话,也被黄蛉牢牢记在了心里。

受老师的启发,黄蛉一发而不可收拾地爱上了甲骨文。此后,黄蛉经常找蒲老师请教甲骨文的知识,蒲老师每每都是倾囊相授。在蒲老师的带领下,黄蛉学到了很多新奇和好玩的知识。

就这样,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黄蛉熟练掌握了七八百个甲骨文文字,而那时,破译出来的甲骨文也才1000多字。由此可见,黄蛉在背地里还真没少下功夫。

有了大量的积累之后,黄蛉开始尝试着在学习和生活中应用甲骨文,比如说用甲骨文来记历史笔记。让他很惊讶的是,当他想用甲骨文写字的时候,竟然一下子就写出来了。

他还尝试着用甲骨文来记日记,短短的一段话,用甲骨文来书写,看着特别有成就感。同学们原本对于黄蛉学习甲骨文这个事儿并不是太在意,但是看着他那么投入地学习,而且还真的“小有成就”时,都忍不住对他刮目相看起来。

慢慢地,开始有同学来找黄蛉,希望他能用甲骨文来写他们的名字。临毕业时,大家互相写毕业纪念册,同学们也会专门交待黄蛉一定要用甲骨文来写。

曾经,黄蛉是班级里的小透明,无人关注;如今,凭借着掌握的甲骨文,黄蛉收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刷足了存在感。对于这个青春期的小男生而言,这极大地满足了他的优越感。

但是这些远远不足以促使他做出,在高考时用甲骨文写作文的决定,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是当年的一则消息。

2009年4月,一个叫做蔡伟的三轮车夫,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成为复旦历史上第一个以高中学历被录取的博士。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在黄蛉的心中掀起了阵阵波澜。

黄蛉坚信自己在甲骨文方面有天赋,他想成为“蔡伟第二”,凭借天赋,来实现人生的跨越,如果能因此也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那就再好不过了。

思来想去,黄蛉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在高考时,用甲骨文写作文。这个决定相当惊世骇俗,起初,黄蛉虽然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也不敢贸然就这么决定。

他先去问了蒲体超老师的意见,蒲老师听了他的想法之后,感到很吃惊,立马表示了反对,还跟黄蛉说:“你平时作文写得挺好的,何必这样做呢?”听到老师这样的回答,黄蛉有一些失落,悻悻地离开了。

但是黄蛉并没有就此打消这个念头,相反,他在心里反复地琢磨。高考前一周,学校发了考生须知,黄蛉仔细地研究了关于语文的规定。他发现上面只说了不能写诗歌,并没有规定不能用古文字写作文,于是,黄蛉就像吃了颗定心丸一样。

而且,黄蛉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那就是他的作文会被判零分,或者很低的分数。黄蛉想,如果真是这样,那他就认了。可要是不这么做的话,那么他会后悔一辈子。就算真的失败了,大不了就再复读一次。在进语文考场前5分钟,黄蛉终于拿定了主意,要用甲骨文写作文。

虽然黄蛉此前已练习过用甲骨文写小短文,但是要真要写作文来,还是有很多困难。

首先,写古文字要比写简体字慢得多,一篇800字的作文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其次,他掌握的甲骨文也就七八百字,有一些需要用到的字,在甲骨文中并不存在。这样的话,别说想出彩,能顺利完成难度就已经相当大了。

最终,黄蛉用了一个半小时,并调用了掌握的大篆、青铜铭文等古文字字体,才勉强写完作文。然后他开始飞快地做剩下的基础题,直到打铃前,才勉强把答题卡给涂完。

高考结束后,黄蛉谁也没告诉这件事,他一个人忐忑地等待着出分数。

果不其然,黄蛉的作文一下子就吸引了阅卷老师的注意。看着那满是古文字的卷纸,老师一下子就懵了,立马上报给了阅卷组长,组长也是一脸茫然。最后,黄蛉的试卷被送到了语文质检组的案头,所有人都不知道该拿这份试卷怎么办才好。

最后,语文质检组决定,将这份试卷交给四川大学古文系的专家,让他给翻译成简体字之后,再来整体评估。每一个人都非常慎重,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埋没了一个天才。但是等到专家组的译文出来之后,他们却大失所望。

黄蛉的这篇文章,虽然通篇都是古文字,而且书写得很规范、工整,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跑题了,而且可能是受古文字的限制,表达也不是很严谨,甚至还有一些错别字。

这分明是一个纸老虎,看着挺吓人,其实根本没有啥威慑力。最终,阅卷老师给黄蛉的作文打了6分。

豪赌一场,并没有迎来预想的大放异彩。最终,黄蛉的高考分数是428分,这样的分数,最好的结果是能上个三本学校,大概率只能上个大专院校。

但是,随后,某位阅卷老师将黄蛉的作文发在了某知名文学论坛上,黄蛉的事迹开始广为人知,而这顺利地吸引了几个学校的注意。

不少人认为黄蛉是个好苗子,如果引导得当的话,说不定以后能在甲骨文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所以,尽管他的总成绩不是很高,还是有一些高校向他发出了邀请。

先是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表示如果黄蛉愿意去他们学校上学的话,可以给他免学费。但是考虑到该学校并没有自己想学的汉语言文字类专业,黄蛉还是拒绝了。

这之后,在老师的引荐下,黄蛉去了梦寐以求的复旦大学,拜访了那位破格录取蔡伟的老师,刘钊教授,展示了自己学习甲骨文的成绩。一番交谈之后,刘钊教授肯定了黄蛉在古文字方面的天赋,但是也指出,黄蛉目前还处于爱好者水平,看的专业书籍还不够,对古文的解释不是很准确。总的来说,还不足以达到破格录取的水平。

刘钊教授还说:“如果有学校愿意特招你的话,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将来说不定研究生阶段我可以帮你推荐。”这次上海之行结束后,黄蛉的复旦梦也随之破灭。

随后,黄蛉又参加了湖南大学的特招测试邀请,但是因为高考分数太低,并没有被录取。就在黄蛉准备再复读一年的时候,事情有了转机。

四川大学的一批古文字专家对黄蛉进行了测试,结果还不错,没多久,黄蛉就收到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成了该校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这只是一所三本院校,但是这样的结果对于黄蛉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

入校之初,黄蛉希望能够安静地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所以从未向别人提起过,他是凭借甲骨文作文被破格录取的事儿。但是,随后媒体的报道,还是让黄蛉成为了同学们之间的小名人。

两年之后,黄蛉顺利升入到四川大学本校,进入历史文化学院学习。从一个连本科都读不了的学生,一跃成为了985高校的大学生,这样的连环跳实在是让人眼红。

为了培养这名“甲骨文偏才”,四川大学特意返聘了该校历史文化学院的何崝教授,对黄蛉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这样的待遇,可以说是相当高了。由此可见,学校还是非常重视黄蛉的,希望他在教授的帮助和引导下,能够成才,成为学校的骄傲。

但是让学校领导没想到的是,仅仅教了一段时间之后,何崝教授便气得要辞职,说他教不了黄蛉这样的学生。

问及原因,何教授说:“我教他的是先秦文献,以及古文字方面的知识。但是他在接受采访时,却信口开河,说他会读《文心雕龙》。”

教授说得很含蓄,言外之意是:这个学生太浮夸了,靠不住。众所周知,《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期刘勰的著作,内容十分晦涩难懂,对于古文功底并不扎实的黄龄来说,说出这样的话实属无稽之谈。

原来,黄蛉在大学就读了两年之后,早已忘了自己的初心,变得膨胀、自大起来。

教授给黄蛉布置的作业,不论难易,他几乎就没有好好完成过,要么是没写完,要么是错误百出。这样的求学态度,让严谨治学大半辈子的教授非常生气,难免会对黄蛉进行一番批评教育。本以为挨过批评之后,黄蛉会有所收敛,端正学习态度,但是没想到,他却丝毫不在意,还和往常一样。

到了后来,黄蛉连上课的时候也总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看起来好像对古文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而且,比起学习枯燥无味的专业课,黄蛉好像更愿意帮同学用甲骨文写情书,因为这样会让他收获更多的夸奖。

就这样,一段时间之后,何崝教授耐心用尽,也攒足了失望,不想再在不合适的人身上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于是果断向学校提交了辞呈。

一时间,黄蛉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记者们纷纷打电话给黄蛉,想要采访他,但是黄蛉直接把手机关机了,拒绝跟外界联系。

此后的黄蛉,好像刻意要把自己隐藏起来似的,很少再看到他的消息。最终,黄蛉像普通大学生一样,默默无闻地度过了大学剩下的时光。

原本有机会成为一个甲骨文专家,没想到最后却泯然于众人矣,实在是令人惋惜。

学习从来不是一件可以走捷径的事情,做其他事情亦是如此。

哪怕是蔡伟,也不是凭借一时的幸运才被复旦破格录取。而是靠着数十年如一日,对于古文的热爱和钻研。他虽是自学成才,但是俨然已达到博士生水准。

而黄蛉只看到了蔡伟台上的风光,却忽视了他背后的付出和努力。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奇才和怪才,但是想要从单纯的喜欢到变得专业,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需要天赋之外,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看到胜利的曙光。否则,只能成为另一个“方仲永”。

0 阅读:59
评论列表
  • 2023-01-09 22:18

    大家都应该喜欢这种文章

  • 2023-01-09 22:18

    我谷文写的确实不错,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