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经过
2025年2月,印度高等法院推翻了一起引发社会震动的案件判决:一名40岁男子因婚内强暴妻子致其死亡,原审被判10年监禁,但高等法院以“印度不承认婚内强奸”为由改判其无罪。2017年12月,该男子对妻子实施非自然性行为,导致其直肠穿孔与腹膜炎身亡。临终前,妻子指认丈夫施暴,尸检报告与证人证词曾支撑初审定罪。然而,高等法院质疑临终遗言的“可信度”,并强调现行法律中“妻子年满15岁则婚内性行为不可视为强奸”的条款,最终裁定无罪。



观点
无罪判决背后的文明悖论与权力结构
1. 法律漏洞:殖民幽灵与性别暴力的制度性纵容
印度《刑法典》第375条源自英国殖民时期,规定“丈夫与妻子(15岁以上)的性行为不构成强奸”,这一条款将婚姻视为对女性身体的永久性征用。尽管2017年婚姻同意年龄提高至18岁,但婚内性暴力的豁免权仍被保留,本质上是对夫权的制度性赋权。高等法院的判决暴露了法律对女性身体自主权的系统性剥夺——即便暴力致死,施暴者仍可凭借“丈夫”身份免责。这种“合法化暴力”的框架,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将婚内强奸定罪的趋势形成尖锐对立。
2. 社会结构:父权制下的“默许同意”神话
判决背后的逻辑根植于印度深层的父权文化:婚姻被视为女性对性权利的永久让渡,丈夫的性需求被默认为妻子的义务。印度政府曾以“保护婚姻制度”为由反对修法,宗教团体与男权活动家更声称“婚内强奸定罪将破坏家庭和谐”。这种将家庭暴力“去罪化”的叙事,掩盖了32%已婚女性遭受身体或性暴力、82%遭遇婚内性暴力的残酷现实。法官对妻子遗言的质疑,实则是将女性证词置于“不可信”的次级地位,折射出司法体系对性别暴力的共谋。
3. 国际镜像:从“黑公交事件”到系统性溃败
此案与2012年德里“黑公交轮奸案”形成呼应:两起案件均因受害者死亡引发大规模抗议,但司法改革始终停留在表层。尽管印度在2013年引入死刑惩治恶性强奸,但性暴力犯罪率不降反升,2022年记录在案的强奸案达3.1万起,日均近90起。此次判决进一步暴露了印度性暴力治理的悖论:严刑峻法无法撼动制度性压迫,反而让日常化的婚内暴力成为法外之地。
4. 抗争困境:幸存者污名化与司法冷漠
印度女性在婚内暴力中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社会污名迫使82%的受害者沉默;另一方面,即便鼓起勇气报案,警方常以“家务事”为由拒绝立案。此案中,初审法院的定罪本属罕见突破,但高等法院的改判却将司法进步打回原形。正如律师普里扬卡·舒克拉所言:“只有当女性死亡或遭受极端暴力时,案件才会被认真对待”。这种“以死换关注”的荒谬逻辑,暴露了印度性别正义的脆弱性。
结语
这起案件不仅是司法体系的溃败,更是文明社会的耻辱。当法律将丈夫的性暴力合法化,当法庭以“婚姻神圣”之名赦免谋杀,印度实质上默许了夫权对女性生命的绝对支配。改变或许始于废除第375条,但更深层的革命在于颠覆“婚姻即同意”的父权契约,承认女性身体与生命的不可侵犯性。正如性别活动家苏克丽蒂·乔汉所言:“确保女性安全不是‘男人与女人的辩论’,而是文明存续的底线”。若印度仍困于传统与现代的撕裂中,此类悲剧将永无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