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养老金很有必要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张翼回老家闲聊时了解到,农村一亩地一年收入约1500元,去掉成本只剩几百块。农村老人若靠种地为生,生活拮据,小病常硬扛,医保有诸多限制。

2023年数据显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月人均3577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每月仅220元左右,差距超15倍。
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将农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600元(老两口1200元),以维持基本生活、减轻子女压力,并提出农民交公粮、农业税可视同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希望相关建议被采纳落实。帮优化文案要求简洁一点
关于农民养老金与种地收入低问题的综合分析及建议
一、现状与关联性分析
1. 农民养老金现状
- 中国农村基础养老金标准普遍较低(如2023年全国平均约100元/月),远低于城镇职工养老金水平。
- 补充性保障(如土地流转收益、家庭赡养)因农业收入不稳定而缺乏可靠性。
2. 种地收入低的根源
- 成本攀升:农资价格(化肥、种子等)上涨挤压利润空间。
- 价格波动:农产品市场化程度高,农户议价能力弱。
- 生产效率低:小农经济模式下,机械化率不足50%,规模化经营受限。
- 劳动力外流: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导致农业人口老龄化,技术迭代滞后。
二、核心矛盾与挑战
1. 制度性矛盾
- 养老金筹资依赖财政转移支付,但农业收入低导致地方财政增收压力大。
- 农村社保体系与城市体系分割,农民跨区域参保衔接困难。
2. 结构性障碍
- 农业产业链附加值低,深加工、品牌化不足,附加值难以转化为收入。
- 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不彻底,制约农业集约化发展。

三、系统性解决方案建议
1. 养老金制度优化
- 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养老金与CPI、农业收入增长率挂钩的联动公式,例如每3年上调5%-8%。
- 多元筹资模式:探索土地出让金划转、集体经济反哺等补充渠道,试点个人账户积累制。
2. 农业增收路径创新
- 产业链延伸:支持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发展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
- 技术赋能:推广智能农机、数字农业平台,降低生产成本(如无人机植保可减少30%农药使用)。
3. 政策协同设计
- 土地制度改革: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部分用于社保基金。
- 职业农民培育: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证+专项补贴”体系,提升人力资本价值。
四、实施难点与应对策略
1. 财政可持续性
- 短期: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向中西部倾斜,设立农业养老专项基金。
- 长期:通过农业现代化提升税收能力,形成“增收-增税-增保”良性循环。
2. 农民参与度提升
- 试点“养老金积分制”,将土地流转、技能学习等行为纳入积分体系,兑换养老金增量。
五、国际经验借鉴
- 日本“一村一品”模式:通过特色农业品牌化,使农产品溢价30%-50%。
- 德国农业合作社:覆盖80%农户,实现规模化生产与风险共担,社员收入高于个体户20%。

结语
解决农民养老金与种地收入低的双重困境,需突破单一政策视角,构建“农业现代化-农村集体经济-社保体系”三位一体改革框架,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农业要素潜力,最终实现农民老有所养与乡村振兴的协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