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人 图/网络
◐
天灾、疾病、家暴、出轨…扼杀幸福的N种类型
幸福,是一种感觉。有广义狭义之别。
从宏观层面讲,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等,就是人民“获得感”“安全感”的主要来源。有了“获得感”“安全感”,自然就有了“幸福感”。
就个人层面说,衣食无忧、家庭和睦八个字,则是幸福最基本最简约的概括。
天灾人祸是毁灭幸福的第一杀手——诸如战争、洪水、地震、疫情、暴力犯罪、恐怖袭击等,给人带来生命或危及生命的灾难,所有的幸福将毁于一旦。
对婚姻家庭(包括爱情)而言,扼杀幸福也有多种类型。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哪些“不幸”呢?
01
一个勤劳善良的内蒙姑娘,来到中原古城后经历了两段不幸婚姻。第一次毁于家暴,第二次毁于疾病。
第一段婚姻解体后,她嫁给一个老实能干的下岗工人,夫妻俩相互扶持,一起起早贪黑做小买卖,累并快乐着。
正当生意风生水起时,一场大病夺去了丈夫的健康。她一边伺候瘫痪丈夫,一边照料丈夫带来的智障儿子,一边打理生意,终因心力交瘁积劳成疾,生命定格在了五十岁。
W和另一半本是患难夫妻,下乡下岗下海的风雨磨难没有压垮他,妻子的出轨和兄妹的欺凌剥夺了他仅存的男人自尊,整天抽烟酗酒成瘾,抑郁和卑微成了压垮他生命的最后一棵稻草。
记得生命垂危时他留给我的最后印象除了叹息还是叹息。
幸福,对他们来说成了奢侈品,不幸似乎是从踏入婚姻那一天起就如影随形了。这不是宿命论,而是懦弱的性格使然。
如果说感情出轨、疾病暴力是扼杀幸福的“元凶”,那么父母干预、三观不合、缺乏责任担当则是扼杀幸福的另一个隐形杀手。
02
中年女子Z曾经把婚姻的不幸福归咎于父亲的干涉。她出生在书香门第,年轻时用自毁的方式对抗父亲对她婚姻的干预。
婚后才发现另一半不仅“门户不对”、素质不高,而且在工作、生活、兴趣、担当诸方面缺乏上进心和责任意识,几乎没有共同语言,让她越来越“失望”和“讨厌”。
于是有了孩子后就住娘家很多年,从婚前的固执己见到婚后的长期分居,从婚姻的“先天不足”到“有名无实”;只是靠那点“亲情”维持至今,曾经的幸福感像流水一样消失殆尽了。
当反思婚姻不幸福的原因时,中年女子没有从自身上找根源,不是感叹自己的命不好就是埋怨父亲的干涉——“不是父亲干涉或许也会幸福”,整日郁郁寡欢。让人“恨铁不成钢”的不是她的矛盾、自卑心理,而是对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在认知理解上的愚腐和偏差。
这样让人唏嘘的例子,相信生活中的中年男女不在少数。因为时代不同了,从婚姻爱情角度谈幸福,门当户对、知识匹配、三观相似、琴瑟和鸣相对会增加幸福的保险系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同样,一个知识女性或一个儒雅小伙,若让其与农民工、小保安或小保姆相濡以沫、天长地久,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反思丧失幸福的原因,许多人并没有清醒的认知,总是凭一时冲动用事,结果后悔莫及。
03
有知识有素质的文化人组合家庭就一定幸福吗?也未必。
有部电视剧主题歌唱道: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浪漫的故事要用一生讲完……歌曲很婉转,现实很骨感。
结果却是,该剧的编剧和导演却一个红杏出墙,一个移情别恋。鸡汤是写给别人喝的,自己只是一碗真实有渣的白开水。足见人性的虚伪和复杂。
出轨,是一个敏感话题,也是扼杀幸福的最直接的“元凶”。
近年来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许多是“出轨”造成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和《三十而已》中的主角们就是出轨造成家庭破裂的典型事例。
但是不是说没有离婚的家庭就一定拥有“相似的”幸福呢?当然不是。
不少中年以上的女性(也有男性)碍于面子、孩子或者身份地位不愿离婚,在名存实亡的婚姻里幸福与否,就像穿鞋子一样只有自己知道。
近年来,围绕感情出轨衍生出一个新的说法:“精神出轨”。
换句话说就是心里已经有“归属”但肉体还在家,还在老公或者老婆身边,只是囿于道德或者法律层面的束缚。其实这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话题,既没有既定的标准也没有石锤的证据。
人都是感情动物,大千世界物欲横流,“围城”里的饮食男女几乎没有一个人在精神层面是“从一而终”的,他或她崇拜的偶像或者歌星影星同事朋友包括性幻想等等,都可能成为倾慕的对象。
只要身体不“滑破”就很难说是“出轨”,因此,“精神出轨”我觉得应该是个伪命题。大凡感情出轨,都是精神和身体双重的行为,对原生家庭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04
换一个角度说,幸福与否和原生家庭的完整与破裂并不能划等号。
古今中外的许多伟人、名家在婚姻中并非从一而终。普通老百姓也一样,原有的幸福感或许被性格不合、鸡飞狗跳的生活日常消耗殆尽,一别两宽、梅开二度者也比比皆是,只要你找到营造幸福的“钥匙”。
从这个意义上讲,离婚率的持续增高和结婚率的断崖式下滑并非都是坏事。前者在于坦然“告别”,后者在于慎重“选择”。
《人世间》里周氏三兄妹的家庭,分别是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底层百姓三个家庭类型。周秉坤、周秉义、周蓉他们用各自家庭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的经历,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真爱的内核。
路遥在小说《人生》中有一句至理名言:人生路漫长,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尤其是年轻的时候。这“紧要处”一个是工作的选择,一个是家庭的组合,都会影响幸福的指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幸福是个人的主观感受。
也许每个人对幸福的感知和理解不尽相同,但事业有成、精神充实、生活浪漫、儿女成长、财富拥有、健康快乐等等,都是获得幸福的“源头活水”。反之,事业受挫、思想颓废、生活苦闷空虚、夫妻形同陌路等等,无异是幸福的“杀手锏”。
那么,如何构筑扼杀幸福的“防火墙”,如何用自信和包容构建幸福空间,营造和谐港湾;勇敢地远离消沉,走出“不幸”;或者靠自身努力让自己快乐地活着,让幸福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让曾经的“不幸”转化为“相似的幸福”。这既是个人认知问题,也是命运逆转的哲学问题。
愿用培根的话作为结束语:“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幸福的建筑师。”
*作者︱伊人:开封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青眼有加qyyjtcq」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