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为什么官吏的门卫都敢刁难百姓?

颜威说历史 2025-02-14 16:39:29
《官场现形记》

《官场现形记》是李伯元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自1903 年开始连载于《世界繁华报》,共计60回。与刘鹗的《老残游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一起被称之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以其真实的描写,生动的语言,辛辣的批判,从多个角度揭露了晚清社会的腐败和堕落,从本质上对官僚制度进行了细微人骨的观察,为世人展现了一幅活生生的晚清官场百丑图。李伯元在每个刻画的人物身上包裹了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愤怒与失望,在一个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故事中,揭示出社会衰败的根本原因。

在《官场现形记》中,描绘最多的就是一个个官吏,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小吏门卫,都是无官不贪,无权不弄。尤其是基层小吏和门卫,更是仗势欺人,将权力的势能发挥到了极致。比如小说的第三回到第四回描述知府的门房居然成了巴结知府的小官的中介者,因此典史这类层级的官员以“兄弟”与之相称,更甚者,门房竟威胁知府里唱戏的掌班:“唱的好,没有话说;;唱的不好,送到县里,赏你三百板子”,清楚呈现出知府的门房仗势欺压百姓、插手管理府内事务的嘴脸。

那么,我们的问题,为啥一个甚至连小吏都不是的门卫都敢刁难百姓?根本原因在于专制,在于门卫是官吏的门卫。

为啥官吏的门卫都敢刁难百姓?

门卫和小吏刁难百姓都是一个道理,他们仗势欺人,百姓不是怕门卫或者小吏,而是怕官,因为门卫和小吏背后都是官。说白了还是官与民的问题,而百姓怕官,无非是官吏有权。这个权力是无边无际的,掌握了他们的生死和财富。因为专制社会中权力高度垄断,垄断于君主。

所以,小吏和门卫刁难百姓的根本原因在于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

明清时期又是专制社会的顶峰,权力高度垄断,要使“家天下”世代得以延续,就必须加强基层的社会控制,使各社会体系的运作更为周密,保证国土内的一切皆可管可控。这一时期,国家控制的强化使得社会管理陷入了文牍主义的陷阱,政府部门对行政工作提出了更专业、具体的要求,于是需要大幅增加吏额,并且赋予地方胥吏更多的管理事务,以维持和保证统治者对社会的控制。

由此,胥吏搭上弄权直通车,虽处附属地位却手握实权,将权力的触角伸至社会各个角落及官府事务的每个环节。

胥吏包括书吏和衙役,合称书差、书役、吏役、胥吏等。书吏多掌管文书律例,衙役是指帮衙门跑腿办事的专职人员,通常负责行动抓捕、征粮收税等。

,尽管胥吏在官场上身份低微,但其地位和权力已经远远超出制度规定的范围,发挥着税赋征缴和维持治安等支撑社会运转的重要作用,成为君权的基层代理人,在百姓眼中则是君主权力的化身。

同时,由于小吏没有合法的官僚身份,不在体制内,就意味着无监督,无法晋升意味着无所顾忌。朝廷对小吏们没有如同官员一般的处罚规则,且越是接近于基层,对于权力的监督也就越接近于零,天高皇帝远,所以胥吏供职衙门之后往往以敛财为目的。

由于胥吏在衙门中可获得的“油水”较多,他们多私相授受,垄断官府事务。当任期到来时,胥吏便偷换身份,或将职位转至家人,以继续在位、谋取私利。使得小吏出现“世袭化”趋势,说白了也是权力的私有化。小吏们必然是更加的肆无忌惮,不失一切机会借公事为名敲诈勒索,把工作当做寻租贪污的利器。就连官吏的门卫也跟着沾光,仗势欺人,想千方、设百计的刁难百姓,有了一点看门的权力,就耀武扬威,吆五喝六的,头仰的比天还高,不知道的还以为也是个“官”呢?

本文参考文献: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朱亚娟《清代地方胥吏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吴秉勋.《官场现形记》对清末官场生态及社会现象的批判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