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中关于宝二奶奶的人选,其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并列第一且不相伯仲的候选人。贾府的长辈们几乎没有明确透露过自己的看法,但大家默认的都是贾母支持林黛玉也就是木石前盟,王夫人支持薛宝钗也就是金玉良缘。贾府的当家人贾政似乎对此事没有表过态,而宫里的元春却在省亲之后赠送了贾宝玉和薛宝钗同样的礼物,暗表自己支持金玉良缘。

· 其实贾元春会在省亲过后对宝二奶奶的人选问题上做出选择是意料之中的,因为她在省亲当天就表达了自己对林黛玉的不满。关于这一点证据何在呢?证据就在贾元春对大观园以及众姊妹诗词的点评上。
· 我们先看贾政对宝玉和黛玉二人的看法。贾政对贾宝玉似乎一直看不上,不论当面还是背后都是在批评和打压贾宝玉。但实际上,贾政对这个儿子还是非常看重的,只是爱子心切,爱之重责之切而已。
· 大观园题对额的时候,贾政带着贾宝玉几乎题遍了所有的处所,贾宝玉题出来之后,贾政不是说不好,就是责骂贾宝玉张狂,但是在省亲当天,贾政却完整地保留了贾宝玉题的所有对额。
· 其所拟之匾联虽非妙句,在幼童为之,亦或可取。即另使名公大笔为之,固不费难,然想来倒不如这本家风味有趣。更使贾妃见之,知系其爱弟所为,亦或不负其素日切望之意。因有这段原委,故此竟用了宝玉所题之联额。那日虽未曾题完,后来亦曾补拟。

· 贾政的意思很明确,首先就是肯定贾宝玉的才华,认为在贾宝玉这个年纪的少年里,宝玉的水平算不错的。二则是因为想让元春也看看贾宝玉成材了,她心心念念的弟弟现在吟诗作对的水平见长。
· 我们都知道,在古人看来,诗句甚至词句都是自己看法或者喜好的一种表现。贾宝玉题的所有对联,贾政当着贾宝玉的面都说不好,但过后认为贾宝玉题的都不错,其实就是对贾宝玉本人的肯定。但是元春不同,她否定了贾宝玉题的几乎所有的对额,尤其在怡红院的题名上,元春表现出了明确的喜恶。
· “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曰“怡红院”
· 这是元春对贾宝玉后来的住所怡红院的更名,把“红香绿玉”改为了“怡红快绿”。在贾宝玉后来为怡红院作诗的时候,薛宝钗还特意提醒他,贾元春不喜欢“红香绿玉”。

· 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字改了罢。
· 当贾宝玉向薛宝钗求助该怎么改的时候,薛宝钗给出了明确的改法。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关于“绿蜡”的出处,薛宝钗也明确说了,是出自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乾,芳心犹卷怯春寒”。这太符合薛宝钗的气质了,又是冷又是寒,果然是个冷美人。但是这正符合元春的心意,她看重的就是薛宝钗,对于薛宝钗给出的建议,元春欣然地接受了。
· 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去掉了“香”、“玉”二字,我们大家想一下,谁才是香玉呢?还记得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那个耗子精偷香芋的故事吗,故事里的香玉就是林黛玉,并且贾宝玉在故事最后还明确说了一句:“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 元春去掉“香玉”二字时就已经代表,林黛玉已经出局了,她已经完全被元春从宝二奶奶的人选里舍弃掉了。作者在此回还借薛宝钗之口特意说了一下,元春不喜欢“红香绿玉”,而是喜欢冷美人薛宝钗给出的“蜡”字。
· 前面说过,贾政对宝二奶奶的人选没有明确表过态,但其实贾政也从侧面展现了自己对黛玉和宝钗二人的看法。在大观园这些住所中,贾政对潇湘馆评价很高,此时的潇湘馆还叫“有凤来仪”,贾政当时看了说:“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然而对于薛宝钗后来住的蘅芜苑,贾政第一反应就是“无味的很”
· 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

· 由此也可见,贾政和贾宝玉以及林黛玉的喜好是相同的,对于林黛玉这个外甥女,贾政平日里应该也是极其疼爱的。林黛玉因为贾宝玉用禁书里的话打趣她的时候,她说:“我告诉舅舅舅母去”。像这种闺阁儿女间的玩闹,本就是王夫人李纨等负责的事,但林黛玉遇事还是会拉上舅舅。可见平日里她对舅舅贾政的亲近。
· 还有也是关于大观园题对额的事,林黛玉说,只要是她拟的,贾政都很喜欢,而且一字不改都用了。
· 林黛玉说道:“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因那年试宝玉,因他拟了几处,也有存的,也有删改的,也有尚未拟的。这是后来我们大家把这没有名色的也都拟出来了,注了出处,写了这房屋的坐落,一并带进去与大姐姐瞧了。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

·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贾政对林黛玉的态度,他是非常喜欢的。只不过令贾政没有想到的是,他和贾宝玉都看好的林黛玉,元春却没有看上,而他们都觉得“无味”的薛宝钗,元春反而很喜欢。所以在省亲过后,元春直接表明心迹,送给了贾宝玉和薛宝钗同样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