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史上,不乏出现权臣篡国的现象,比如隋文帝杨坚、新朝王莽、后梁太祖朱温、魏文帝曹丕等等。而在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之后,这样的现象就很少了;即便有些大臣掌握了巨大的权力,也很难对皇帝进行取代,那为什么宋朝之后权臣就很难进行篡位了呢
原因其实就三个,一个是科举制度的推广、一个是收税方式的成型、一个是王朝官员体系越来越精密。我们先说科举制度,众所周知在科举制诞生之前,朝廷选拔官员的方式经过了多次转变;先是先秦的世卿世禄制、然后是汉朝的察举制、以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虽然这些制度名字不同,选拔官员的方式也有差异
但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关系比能力更加重要;在世卿世禄的先秦时代,只要父亲是官员、是贵族,那么当儿子轻轻松松就能入朝为官,还可以世袭父亲的官职。到了汉朝、朝廷让各地官员察举人才,也就是推荐,结果推着推着就变成了大臣们互相勾结,推荐彼此的后代、族人当官,形成士族阶级
影视剧中的黄袍加身
而九品中正制,则是将察举制约定俗成的、只有官员子弟才能被推荐的潜规则公开化、制度化;不仅是只有官员子弟才能入朝为官,而且是父亲或者家族其他长辈在朝中的官职越大,那么这个官员子弟被推荐的官职也就越大。这样现象一直持续到隋朝
隋文帝时期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在此基础上设立了进士科,意味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形成;唐朝建立后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唐太宗增设考试科目、武则天增添考生名额并创立武举、唐玄宗让朝廷大员主持科举,大力提拔科举的地位,并不断将其完善
隋唐时期虽然奠定了科举制度,并对其进行发展,但将科举推广开来并彻底取代原来的选官制度,是在宋朝。高粱河战争期间,武将误以为驾车撤退的赵光义战死,曾打算拥立赵德昭继位;事后赵光义开始不信任武将,急需大量文臣牵制他们,因此赵光义在位时期科举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隋朝
影视剧中的隋文帝
录取范围扩大、录取的人数也成倍增长,科举考试开始分等级,阅卷前需对考生的姓名和籍贯进行遮挡,同时让专人抄录试卷,防止熟人帮忙等各种舞弊现象。这样一来考生的能力就比关系更加重要;在这之前,在想要出仕的人眼里,负责察举的官员甚至比皇帝还重要,因为只有让负责察举的官员满意,才能被推荐上去
与此同时科举制之前出仕的人,很多都是为了自己的家族利益或者派别利益,如果一个权臣想要篡位,只要给朝中的大臣足够的利益,拉拢强势家族的主要话事人,通过这些人去影响他们的家族、他们的派别、以及他们推荐的人,环环相扣基本就能成功
但在宋朝之后,随着科举制的彻底完善与大力推广,情况发生了变化;科举要考的内容,是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儒家强调忠君爱国、君为臣纲,也就是大臣忠于皇帝是义务,因此宋朝以及之后的读书人,不断被儒家的内容灌输忠君思想;这也使得皇权对基层的控制不断加强,让很多人从依赖关系变成了忠于皇帝
儒家经典
影视剧中的赵光义
如果这个时候出了一个权臣,要再想拉拢朝中上下的大臣进行篡位,难度就会大很多;就算搞定了朝廷,天下那么多的基层官吏,也是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这样的篡权成本已经高到了一个人甚至一个家族都难以负担的程度;说完了科举制的影响,我们再来看税收方式
古代王朝的赋税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丁税、一种是土地税;前者是家里有多少人朝廷收多少税,后者则是家里有多少土地朝廷收多少税。从东汉末年一直到唐朝初期,这两种收税方式基本上都是一起进行的。因为自汉末开始、随着世家大族的兴起,庄园经济也逐渐成型
基层的管理权逐渐从地方衙门的手上过渡到了世家大族的手上,朝廷收税都只能依赖这些世家大族,这意味着士族们有了收税权,而有钱他们就能够募集部曲私兵,逐渐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同样在这个时候只要拉拢某家族的领袖,就等于拉拢了他们整个家族,包括他们的部曲私兵和他们家族所管辖的地方,权臣篡位相对容易
宋朝
而从唐朝末年到宋朝建立,多年战乱让世家大族大量的衰亡、对地方的掌控大幅度下滑,同时人丁税和土地税开始分离;因此在宋朝建立后,某个权臣想通过拉拢一两个人从而完成对一个地区的控制,就变得不再现实,权臣向下收拢权力的成本也飙升了很多
最后就是官员体系越来越精密,宋朝开始不断扩大科举录取的名额,大臣的数量激增。为了安置这些大臣以及加强皇权,很多个职位不断被拆分,因此大臣们的职权越来越小,同一级别、管辖同样事情的大臣越来越多;而权力的分散也意味着权臣更不容易出现
在宋朝之前、文臣和武将的区分其实并不明显,文官统帅军队、武将上朝理政比比皆是;而在宋朝之后、文臣武将也在皇权的引导下变得泾渭分明,文臣很难直接统帅军队、基本都变成了监军,武将也基本只处理军务,其他大事很难插手。这也加大了权臣出现的困难性,既然权臣都很难出现,那么权臣篡国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