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Ziya Joymaker
编辑丨学生观察 冬 寒
他来自云南腾冲的一个小山村,12年考入中国政法大学,驻守北疆两年,18年进入清华读博,23年留校任教,致力于乡村振兴。一路上求学、参军、科研、教书,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的反哺大山。本期学生观察就带大家一起走进李正新一路生花的励志故事。
李正新
1993年李正新出生在云南省腾冲市的一个小山村,他的童年是由街头的冰棍叫卖声、深夜昏黄灯光下糊火柴盒的坚韧、以及肩扛柴火穿梭于市集与餐馆间的背影所构成。步入初中,环境让他学会了拉帮结派保护自己,也让他有了一些不良习惯,抽烟、喝酒、斗殴。
直到一次激烈的冲突,让他身受重伤,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充斥着消毒水的味道和亲友的疏离。那一刻,孤独与自我怀疑如潮水般涌来,却也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觉醒的种子。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价值究竟何在?是在无尽的争斗中消耗青春,还是寻找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央视报道
于是,李正新下定决心,重新拾起了课本,开始努力学习。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走出这个小山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高中的时候,李正新就是学校的传奇人物。在寒冷的冬日清晨,当大多数同学还沉浸在温暖的被窝中时,他已经穿着一双醒目的黄色拖鞋,早早地来到教室。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早读中,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和坚持,让不少同学感到敬佩。
阅读室
然而,最为同学们所称道的,还是李正新每天中午雷打不动的习惯——到新知图书城站立着看课外书。无论天气如何,无论课业压力多大,他都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在图书城的角落里,他一站就是一个小时,全神贯注地阅读着各类书籍,丝毫不见困意。这份对知识的热爱和执着,不仅让他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让他成为了同学们心中的榜样和传奇。
李正新的阅读习惯不仅扩大了他的知识储备,还显著提升了她的阅读速度和写作能力。老师经常将他的作文当做范文供其他学生学习,并在每个班轮流朗读。
参军
腾冲五中自由包容的学术氛围,激发了他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在这里,他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自我管理,更学会了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老师们因材施教,为他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支持,让他得以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2012年高考,李正新以腾冲五中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国政法大学。这对他而言,既是荣誉,也是新的挑战。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满足。在他看来,真正的成功,不在于一时的辉煌,而在于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的超越。
合照
在社会学的课堂上,李正新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但他也深知,书本上的知识,终究只是社会的冰山一角。他渴望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更全面地洞察社会的运作机制。家庭的熏陶,让他对军人有着天然的敬仰;学业的启迪,则让他对社会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双重因素的推动下,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参军入伍。
报名参军,对李正新来说,既是对家族传统的继承,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一次全新探索。他深知,这一选择将意味着放弃舒适的学习生活,迎接未知的挑战和磨砺。但正是这份未知,激发了他内心的勇气和决心。他相信,只有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的洪流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社会的脉搏,才能以微薄之力,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兵
四季如春的腾冲长大的他,到寒风凛冽的内蒙古大草原,他踏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初入军营,李正新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一位从小生活在温暖南方的学子,他不得不迅速适应北方严寒的气候和军营严格的体能训练。体能课目上,李正新起初显得力不从心,成绩常常处于垫底的位置。面对气候和体能的双重考验,他深知只有不断磨砺自己,才能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站稳脚跟。
在朱日和基地,他每天早起一小时,加练一公里,多流一些汗,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却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军魂。在蓝军部队中,他参与了十余场大型军事演习,每一次都全力以赴,每一次都力求完美。最终,他荣立个人三等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精神。
获奖
当部队计划筹建一座图书馆时,他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利用自己所学的的知识和经验,精心挑选每一本书籍,确保它们能够成为战友们心灵的一片绿洲。这些书籍,如同李正新对战友们深深的关怀,至今仍在草原上绽放着智慧的光芒。
退役之后,李正新回到学校,继续投身于征兵工作与征兵宣传的研究。他的努力,不仅在全国挑战杯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让他深刻体会到,自己的军旅经历,正是社会学视角下“掀起巨浪”的生动实践。
征兵宣传
面对转专业的机会,李正新选择了坚守。他深知,社会学不仅承载着对社会的深刻洞察,更肩负着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他坚信,只有坚守这份学科,才能真正做到“力求客观,绝不冷漠”,去记录那些无法发声的呐喊,去深刻地干预时代的脉搏。
腾冲的故乡,始终牵动着李正新的心弦。他深知,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他选择回到乡村,用自己的力量,为农村孩子们搭建起一座座知识的桥梁。他建立了乡村图书馆,联系了公益组织,为孩子们捐赠了望远镜等器材,教他们探索宇宙的奥秘。同时,他还利用自己的社会学专业,引导孩子们阅读、学习,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世界的窗户。
回到故乡
2018年,李正新凭借第一名的成绩,成功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在清华园里,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但心系乡村的情怀从未改变。他带领团队深入乡村,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从农产品直播到村民义诊,从非遗文化挖掘到数字乡村建设,他都积极参与其中,用自己的知识为乡村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2023年,李正新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并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博士毕业生。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继续用自己的知识,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从军营到乡村,从士兵到学者,李正新始终如一地用知识为舟,驶向乡村复兴的彼岸,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以微薄之力,书写不凡篇章”的深刻内涵。
参加活动
从腾冲深厚的乡土情感根源,至清华大学庄严的学术殿堂之巅,李正新以其不懈的实践与探索,亲自编织了一段独一无二的个人传奇。他的每一步足迹,不仅是知识渴求的深切体现,更是对社会担当的坚定承诺,以及对心中梦想矢志不渝的追求。
在广袤无垠的乡村实践舞台上,他犹如一位勤勉的农夫,深耕每一寸土地,用细腻的田野笔记捕捉每一次心灵的触动与深刻的思考。这些珍贵的记录,最终汇聚成《乡村的惆怅》这一力作,不仅是对乡村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更是为乡村未来发展注入了极具原创性的智慧活力与推动力。李正新的每一步,都彰显着前所未有的原创精神,为后来者树立了典范。
毕业
在清华大学的讲台上,他满怀激情,将所学所得传授给更多的学子,激励他们勇敢追梦,不负韶华。让我们共同期待,李正新在未来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用他的智慧与热情,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